研究生語言哲學學習心得
川外研究生部XX級1班 米甜
初次聽到語言哲學這門學科,對語言哲學零基礎的我一頭霧水,只知道哲學這門學科,從來不知道研究語言也有哲學。自己曾經猜測過很多次,也許語言哲學也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然后再涉及到語言方面吧?語言哲學的方法論也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吧?帶著種種猜測和好奇的心情我走近了研究生學習的第一堂課---語言哲學。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第一節課就完全顛覆了我之前所有的想法,這個哲學課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無關,而是與老子的《道德經》,公孫龍的“白馬非馬”,《圣經》,《易經》等有關。從此以后,趙教授的這門語言哲學課也使我明白了哲學是研究其他一切學科的基礎,而學好語言哲學對語言學研究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學期下來,以前對哲學并不是很感興趣的我也渴望多學些關于語言哲學的知識,因為這門涉及哲學,邏輯學,語言學猶如大熔爐般的學科是我真正做學問一個及其重要的開始,正如趙教授常教誨我們的,其實做學問并不難,只要能領會他的語言哲學課中所涉及的全域理論關鍵詞,就能做好學問。一個學期下來,在趙教授的正確而又耐心的指引下,我基本領會了語言哲學課中的精髓,并總結了幾條自己語言哲學課的學習心得。
語言的本體論即探索語言的本質是什么,由于語言學與哲學密不可分,所以探索語言的本質或者起源就自然而然上升到探索宇宙萬物的起源,我還記得趙教授以“媽媽的媽媽的媽媽……”這種疑問來引導我們探索語言乃至宇宙萬物的起源問題。他指出,我們應該相信有一個可能不是真實存在的,而在我們心中需要存在的一個“上帝”,應該相信“神”,但他說的并不是那種一般意義的鬼神,不然類似“媽媽的媽媽的媽媽……”這種語言現象就不能解釋,我們應該相信肯定有一個最初的“媽媽”才會有以后的“媽媽的媽媽的媽媽……”。探索語言的本質就是探索“是其所是”的哲學觀點,做學問和寫文章也是一樣,必須遵循“是其所是”。即a=a,也就同一律,也就是說并非有兩個相同的a,而是唯有一個與自己等同的a。他還舉了一個幽默的例子,“爸爸永遠是爸爸”,對于“我”來說,我爸爸就是爸爸,但是對于我的爺爺來說,我的爸爸就是兒子。趙教授還從“道”,“logos”,“word”出發,引導我們探索了語言與現實,語言與世界的關系。語言大于現實,因為語言可以描述抽象的世界,語言可以描述世界上并不存在的事物,比如“龍”。“道”或者“logos”即我們所說的本質,原理或者規律,“道為無,為一,為本,為體”。在語言哲學本體論幾節課的學習中,趙教授還引導我們探討了人類語言極其重要的一個特征,即人擇原理。人類語言體現在兩個方面:內在結構和外在感知。五大器官是人類接觸世界的窗口,屬于外在感知,是多元的,線性的,閉合的。而內在結構即邏輯,即我們的思維規律,是二元的,層級的,遞歸的。從而,這也就引發了我們思考目前兩個語言學派,形式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在探索語言本質的問題上所產生的分歧,形式語言學的理論依據是人擇原理的內在結構端,而認知語言學的理論依據是外在感知端。
本體論是關于存在,人與世界本質的學說。而認識論的核心,正如趙教授給我們簡而概之的,就是“我們知道什么”。初次接觸“充分必要條件”即“當且僅當”是在高中數學課中,那時怎么也不會想到這個原理竟然是語言哲學課上認識論里一個極其重要的知識。趙教授教導我們,只要掌握了這一點,做學問一點都不難。這不僅對于一個事實或者斷言如何在經驗世界中證實,解釋和確定有著深刻的意義,而且對于做學問是否嚴謹是一個很有效的檢驗方法。認識論關注人類認識的本質,來源,前提,基礎,結構,過程,規律,以及認識與客觀實在的關系,認識的真理標準等問題。趙教授以“認識”對應希臘語的“episteme”開篇,給我們分析了“episteme”的來源,即“立于(對象)之前”,相當于漢語的“知識”,從而引發了我們對什么是知識的思考。慢慢地,我們就明白了只有滿足了充分必要條件,知識才能成為知識,因為知識涉及三個要素:真實,相信和明證,它們三個是知識的必要條件。不管講授哪方面的內容,趙教授都能講的通俗易懂,對復雜的問題簡而概之,使我們一目了然,而且他一直是倡導我們輕輕松松做學問,要尋求正確而有效的方法,要學會使用“奧卡姆剃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