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心理學學習心得范文(精選3篇)
營銷心理學學習心得范文 篇1
上周我們公司組織了實戰營銷技能與技巧提升培訓,主講老師_老師給我們進行了為期一天的培訓,雖然只是短短的一天時間,但是對于我們對銷售技能和技巧了解更進一步。十分有幸參加公司組織的銷售培訓活動,參加這次銷售培訓心得是,要做好銷售工作,銷售員必須要認真、堅持、用心、自信,并要不斷學習,以下是我對這次銷售培訓心得體會。
首先培訓目標是熟練掌握銷售流程各環節規范行為標準,能靈活運用,提高成交率;透過銷售技巧和服務細節的把握與實踐,提升品牌形象與銷售服務水平,提高顧客滿意度。之后譚老師開始講了銷售理念和信念,計劃和信息分析,人脈等于錢脈,還講到了如何維護客情,如何幫忙經銷商銷售到終端客戶才是真正的銷售出自己的產品,而不是庫存的轉移。其中營銷是信息的傳遞與情緒的轉移,見客戶之前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一個好的業務員務必要磨練自己,有用心的心態,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標,讓客戶愿意跟我們做業務。
再次,詳細講解了傳統式銷售與顧問式銷售的區別,并且要從傳統式銷售向顧問式銷售轉變。提出正確的問題,大多數銷售人員沒有問正確類型的問題,即使他們在打推銷電話之前就事先準備好了問題,但大多數人沒有事先準備。提問技巧很糟糕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會導致拖延和反對,帶給不正確解決方案的糟糕演示,沒有區別于競爭對手,以及錯失銷售機會等形式的阻力。
還有專業知識的學習,就像_老師講到的“客戶花錢買的不是價格而是價值”,我們有時遇到專業點的知識,無法應答。這樣顧客在心理上就感覺到了――“不專業”銷售員,真正讓自己成為一名專業的銷售員,提高我們定單的概率,就要多學習專業知識,要做到平時不懂的問題要多問多記,勤學好問。還有儀表形象我們就應注意的細節問題,從著裝到坐姿,眼神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此外用心傾聽很重要,專業人士常因一向對自己及其產品喋喋不休,而錯過了重要的線索和信息。更為重要的.是閉上你的嘴,讓客戶說話。你就應引導談話,然后傾聽和正確的消化吸收,我們了解到很多客戶真正需要什么,以使你能正確定位你的產品。年輕人就應做自己該做的事而不是自己想做的事。學習,成長,鍛煉自己是我們就應做的事,雖然很累很疲憊,還要忍受皮肉之苦,但感覺收獲很大。
活在俗世,只要我們有所付出,總希望也要有一份回報,我們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這個大原則是不變的,你付出汗水,收獲口糧,付出才智收獲肯定,付出時間收獲智慧。我們也說:投之與桃,報之與李,在人與人之間,你付出真誠收獲信賴,付出幫助收獲感激等等;在人與人、人與事共處、能為他人考慮的大前提下,收支基本上保持著平衡。
營銷心理學學習心得范文 篇2
在參加銷售技巧培訓時,銷售培訓講師說到,世事往往比人想象的紛繁復雜,變化多端,而不同的人對事物的感受力不同,心態便受到沖擊,不小心便滑到了失衡的深淵里備受煎熬,人的無奈和渺小讓我們無力改變生活世事,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我們的態度變了,我們就變了,我們變了,我們眼里的世界和事物也就發生了改變。
比如,你客戶,你三天兩頭打電話給他,逢年過節發短信問候,方案計劃該做的,不該做的,都做了,但是,你的客戶最終還是沒有跟你簽單,你痛不欲生,覺得是他欺騙了你,其實,他沒有要求你,是你心甘情愿為他做的。為他做一切的時候,你是快樂的.,而贏得他的認可你已經心滿意足,這就是回報,他高興你快樂,已是一種收支平衡。如果有一天他真的不合作了,你心態的失衡雖然在所難免,但要學會自己負起這個責任,盡快找到失去的平衡,但是,大多數人很難做到這一點,痛苦和仇恨由此產生。
這兩個月,因人員變動,有幸接觸到了自己以前并不專業的事情,其實在我自己的觀念里相信,一個人,生下來,并不就劃定了他職責范圍,一個公司,也并不是規定了你的職責范圍,你就不能掌握其他崗位技能呢,杜拉拉升職記中有一句話說的好:任何一次這樣的事情,我們都不能等待下一次,要抓住一切機會,積極主動地去參與,甚至組織和領導。很多時候,我們每一次量的積累,在質的飛躍的轉變時,需要的只是那么一個機會。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抓住它了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但我有幸在公司各位領導的明確帶領下,在各部門同事的大力支持下,在銷售部門各位同事的勤奮努力下,這兩個月算是走了過來了。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是期待回報,可是我們很少想到:你所期待的回報是什么?是直接轉為人民幣的現金,還是你在工作過程中收獲到的經驗和快樂呢?每個物質存在都有他特定的價值,在不同條件下,并不能等額轉換。你對別人付出一片癡心,那個人并不一定會回報同等的癡心給到你;對工作的付出,是絕對會有回報的,只是說這種回報是直接轉換為金錢還是什么?是在今天折算給你呢,還是日后的某個時間,我始終堅信的是,你收到的回報絕對是大于等于你的付出。
不埋怨,不抱怨,勤勞工作;不放棄,不氣餒,努力拼搏!
讓我們都把自己的每一份付出,都投入到一定會有回報的工作上來吧!
營銷心理學學習心得范文 篇3
您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六條標準
心理健康的六條標準
關于心理健康的標準,劉教授說,現在大家都比較認可的有六條:1。對現實的正確認識。看問題能持客觀的。2。自知、自尊與自我接納。能現實地評價自己,不過分地顯示自己也不刻意地取悅別人。既接納自己的優點也接納自己的缺點。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又怎么談得上別人。3。自我調控的能力。能調節自己的行為,既能克制自己的沖動,又能調動自己的身心力量,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更高級目標。4。與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關心他人,善于合作,不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苛求于人。這種人有知心的,有親密的家人。而不健康的人,人際關系緊張,處處利用他人,以達到自己的目的。5。人格結構的穩定與協調。這種穩定與協調包括與現實差距的調適,包括認知與情感的協調。6。生活熱情與工作效率。人人都會有,但心理健康的人能從生活與工作中尋得。
心理健康要兼顧內外
除了以上六條標準,劉教授還提出,心理健康需要內外兼顧。
所謂兼顧內外是指,對外,要人際關系良好,行為符合規范。對內,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心理機能正常。與此相反的是兩種人,一是只顧自己需要的滿足,不顧社會規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什么都可以干。這種人一般具有反社會的人格,如許多犯罪分子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有的人千方百計讓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要求,但又感到,因為自身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比如過去有很多勞模很地工作,從來沒休息過星期天。不是他不想休息,而是按照外界的觀念,一休息就不像勞模了。久而久之,他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心理狀態也自然不會好。只有行為符合外界的規范,又能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征。
心理平衡不是心理健康
劉教授還提出,心理健康并不是平衡與適應狀態,而是兩極中的中間位置。通常人們把適應理解成對周圍環境的順從,把平衡理解為內心無沖突,但這并不是心理健康。他說,如果說“平衡”就是健康,那么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內部就很平衡,因為他不會有感,也沒有沖突,他健康不健康?如果說“適應”就是健康,那么現在社會上有的人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討好,這種人算不算健康?其實,這種人只能叫做沒有靈魂的軀殼,有教養的市儈。和社會邪惡勢力有共鳴的人,應該說是最大的不健康。
心理健康也有層次高低
劉教授認為,如果把清除過度的緊張不安而達到內部平衡狀態稱作“消極的”或“低層次”的心理健康,應該提倡的是“積極的”或“高層次”的心理健康。這種狀態意味著總有高尚的目標追求,能發展建設性的人際關系,從事具有社會的創造,追求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尋求生活的。它的實質就是老有追求,始終是一個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
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過程
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過程。我們說心理健康,不是說沒有,沒有沖突,沒有痛苦,而是能夠有效地進行調整,并在這種狀態下,保持良好的效率。心理健康是一種
劉華山教授最后說,心理健康說到底是一種。心理健康的人,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圍事物。這種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嘗試付出、伸展自己的過程中增強自我感。這種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標,但他能作“完人”、“超人”的念頭。比如目標非常崇高,可是我又達不到,就會有感。所以,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標,但目標不要太,既要積極進取,又要正視客觀現實,有一定程度彈性的道德準則。而缺乏道德觀念與堅持“超道德”觀念正是人格異常者與神經癥患者常見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