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校本課程學習心得體會(通用3篇)
語文教師校本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篇1
在學校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通適性培訓之后,語文學科組全體教師積極投入分學科培訓。老師們在培訓過程中積極、認真、主動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每位老師改變了原有的教育觀念。
培訓采取專題講座與分組討論、大會發言的形式,理論與實踐結合。雖然時間短,由于形式新穎,并且以參與式培訓為主,老師們的興趣很高,大家對此次課改的重要性、緊迫性都有不同程度的認識。
觀看教學片并對教學片的內容進行討論、分析、思考并在思想上進行轉化學習新教法、新觀念。在多媒體教室全體老師聽新課程改革課、示范課非常成功,課后分組討論評價,老師們積極發言、認真分析、研究、探索新課改的教法。每位老師認真撰寫課改論文,書寫心得體會,新教材的教案,并制成磁盤。
在學習的過程中,無一人缺席,老師們的激情很高、統一認識、統一思想深刻體會到了課改的重要性.決心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積極開展課改,以學生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老師既當導演又當演員,師生互動,積極發揮學生的作用,充分發揮挖掘,開發學生的能力.在科學組各學科的教學中,充分發揮實驗、錄像、現代化教學手段等多種媒體開展教學,在教學中增加樂趣,增添直觀感,提高學生的動手、動耳、動眼、動腦的能力,培訓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作為工作在第一線的教師,任務艱巨,肩負的擔子十分沉重,要適應新的課改,必須更新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發揚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積極探索、扎實工作,為平昌中學基礎教育的發展作出我們育才人應有的貢獻。
語文教師校本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校本課程不僅僅是新課程改革中一門新興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觀,更是一種學習觀,這種觀念對各門學科課改的推進,對素質教育的促動有著深遠影響。我校的校本課程在不斷的調整中日趨完善,以便能更好的展示“愛心建構民主教育,和諧促進師生發展”的辦學理念和特色,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學習的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領導重視,健全機構,積極探索校本課程開發的管理。
(一)研讀理論,尋找校本課程開發的依據。
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改革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以及學生的適應性。”建構包含國家、地方與學校三級課程的一種國家課程計劃框架,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首要任務。
2、我校位于東莞市大嶺山鎮,轄區內有豐富的歷史資源、人文資源、生態資源。如:有廣東省東縱烈士革命陳列館、荔枝種植基地、蜜蜂養殖基地等,這些基地為校本課程的開發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教育資源。另外,轄區居民文化層次高, 關心和重視教育, 學生家長對校本課程的開發有濃厚的興趣并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議和意見。
3、校本課程是新時期課程改革的需要,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是學校形成特色的關鍵,是教師專業水平提高,科研意識增強的有效途徑,同時還會推動地方經濟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前進步伐。
(二)、廣泛研討,確立校本課程開發實施目標。
1、校本課程開發目標
借助一個周期的“開發、實施、觀察、反思、再開發”探索、試驗、研討提煉、總結經驗,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地域風采 時代特征,力求讓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踏上開發-----運行------管理------評價的良性循環的軌道。
2、學生發展的目標
為學生參與社會生活打好基礎:具備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強健的體魄,以及扎實的基礎知識和過硬的生活技能,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科學素養、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生存本領。
3、教師發展目標
教師通過開發校本課程,提高課程意識和開發能力,拓寬學科知識,改善知識結構,和諧人際關系,增強合作意識,激活探索熱情,觸摸時代信息脈搏,促進自身專業水平提升和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4、學校發展目標
通過開發有特色的校本課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生成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新的增長點,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爭創市級模范學校。
二、選修為主,必修為輔,科學規劃校本課程開發的內容。
我校語文校本課程根據學生的需求、教師的現狀,學校的資源、地理條件的分析擬定開發人文素養、健康素養、科學素養、審美素養、生活技能五大類結構的校本課程,分成必修和選修兩在板塊。以學生發展為本,立足于我校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為校本課程的實施創造條件。努力做到把師生中的生活經驗、特長愛好轉化為課程資源,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倡導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使學生擺脫學習的疲憊感、倦怠感。
注重中小學課程內容的銜接,盡可能避免同內容的重復開發,即使有也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注意側重點的不同。
三、研修導向,積極實踐,崇尚落實校本課程開發的實效。
我校自進入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以來,在上級教育部門的指導下,先后進行了多次校級的現場研討活動。
我校校本課程開發的每一內容都必須通過科組研討---學生選擇---學校考核三關,才能說明這一內容是一次成功的開發。
1、科組研討。由課程開發教師小組報送課程說明以及課程綱要,科組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進行集體研討,充分論證其可行性,決定其是否參加課程發布。
2、學生選擇。由課程開發教師小組精心組織課程發布形式及內容,吸引學生積極加入。學校根據學生參與數來確定該課程是否有開設的必要。
3、學校考核。課程進入實施一定時間后,學校領導小組深入學生活動中,通過訪談、量化等多種形式了解課程實施的實效,根據考核成績決定該課程是否有效。
語文教師校本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篇3
本學期,我校開展了聽課特色活動,期間聆聽了十幾位教師精彩的課堂教學,老師們廣博的知識,幽默風趣的語言,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投入,師生、生生的互動過程,思維的碰撞,心靈的溝通,智慧的啟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個老師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我從每個老師身上都學到了受益匪淺的東西。孫紅老師上課總是面帶微笑;唐玉會老師認真負責、組織課堂有條不紊;張華榮、孫榮飛兩位老師課堂活力四射;李忠老師的學生聽話守紀律,課堂氛圍非常好;陳祥老師語態兢兢業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朱正彩老師解讀文本總有獨到之處;王浩主任深入挖掘教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文本……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反觀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這些趨勢都值得我們警惕。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一、根據課文特點,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度”。
崔巒老師說:“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也曾說過:“語文教學如何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起來,這的確很難,關鍵是個度的問題,所以我強調的是平衡。人文性與工具性要合二為一,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對兩位專家的話感觸頗深,猶如茅塞頓開。是呀,回顧我們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體現工具特點的是結構、語言及技巧,體現人文特點的是內容,主旨。有的文章語言雋永,有的文章內容深邃,前者可側重于工具性,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后者可側重于人文性,談談內涵的豐富。、
二、將解讀文本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進。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讀書不充分的現象。學生讀了書,但并沒有時間將課文所表達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頭腦里“活”起來,沒有足夠的時間“過電影”,更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靜下來涵詠品味,就匆匆讓學生去談感受。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只有通過充分的讀,學生才能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從而理解文本內容,感悟文本思想,體會文本情感,認識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闡述的道理。
其次,教師要提高對文本的解讀能力,要長文短教,抓住重點段落,找準生發感受的語言點,這需要老師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抓住這個語言點就能牽一發而動全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體驗情感,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的深入對話,學生既掌握了學習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三、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將解讀文本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盡量以“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減少非語文手段的運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倡導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的理念,才能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