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學習心得體會范文(通用3篇)
家庭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篇1
學校減負,素質教育成為社會認同、并共同推進著的我國教育潮流。減去了課業負擔后,孩子們做些什么?第二課堂能為孩子提供一些什么?我們的家庭又怎樣滿足孩子們求知的心?從大教育的觀點出發,家庭與學校合力正是達成“社會即學校”現象最好的方法。我們在構建小孩子的第二課堂過程中嘗試邀請“學習型家庭”共建小隊,“網絡化”地為各個小朋友的實踐活動提供保證。
所謂的“網絡化”建設,我們把每一個學習型家庭作為一個“單細胞”,把單個的家庭借小隊活動為載體擴展成為二個、三個甚至更多的家庭組合而成的大型的“學習型家庭”。充分利用各個家庭的教育優勢互相傳輸、互相影響,使之在交流的過程中不斷地優化、組合,讓孩子們在一個比較全面的大家庭中感受活動教育、體驗自我,茁壯成長。
一、網絡化活動有利于學習型家庭的建設
當今的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社會信息渠道通暢、信息傳遞量非常大,可能我們的小孩子在一年內所攝取到的信息量相當于祖輩一生的獲取。所以,家長單純地依靠自己來的家庭指導教育是遠遠無法滿足當今少年兒童的求知欲望的,他們所需要的是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寓教于樂的親子活動。他們希望離開學校以后開展的活動里有家長的身影,有家長的幫助。而一些家長由于時間和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滿足孩子的需求。網絡化學習型家庭的形成就切實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二、改變“四大一小”的家庭活動模式。
親子溝通、其樂融融其實是每一個家長的愿望。隨著城市居民住房條件的改善以及獨生子女家庭的日漸增多,小太陽們總是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呵護下長大。許多孩子在放學點擊查看本資料原創網站更多文章后開展小隊活動的可能性幾乎是“零”。不可以!有危險!,以至于許多孩子養成了孤僻、內向、軟弱等不良的性格特征。網絡化的創建等于在不同的時段充分調動起家長的“工作之余”,“家庭”的范圍大了、敞開了,孩子既擁有的走出家庭交友的活動權利。
網絡化的學習型家庭以幫助孩子們了解社會、走進社會開展豐富有意義的小隊實踐活動為根本目的,一般有學生、家長自發組織在一起。所以,家長在這個小集體中還是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許多活動的資源由家長提供。如,我為自己家的小朋友和朋友的小孩子共建的“章魚”網絡,就根據家長的工作環境設計了一個系列的“跑深圳”活動:參觀深圳城市建設規劃館——慰問地鐵施工現場的叔叔們——到模型館制作一組“我眼中的深圳”原木模型。孩子們由在規劃館中面對巨型模型的驚嘆到看到地鐵建設者們后的感慨到自己動手制作模型時的憧憬,很全面地從不同的活動角度體會了“我愛深圳,我要為深圳做貢獻”的思想感情。是一次非常好的活的“鄉土地理課”。家長們在活動過程中非常盡心地以己所能為孩子們充當路線設計師、司機、講解員、導游。家長們表示,平時在家庭教育中努力使孩子們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但是收效甚微。可是在組織了這些活動以后,孩子們通過切身的感受從內心真正懂得了深圳在發展,我們在和城市一起進步,自己身上學習知識、學習做人的擔子很重的道理,更深切地。
家庭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篇2
一個孩子從母體中分離出來,到成為獨當一面的國家棟梁。成長的每一步都離不開上輩的指點和教誨。古人說: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來,他的心靈是純潔的,看到的天空是湛藍的,周圍的空氣是清新的。但為什么在以后的成長的歷程中,以至于有人工作突出受到領導的表揚,有人犯罪受到社會的譴責呢?歸根結底是后天教育的結果,也可以說是人為和環境造成的。
孩子一睜眼看到的是自己的親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現在的社會,一家三代守著一個孩子的大有人在,哪個父母不是把孩子捧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口里怕化了,更何況還有爺爺、奶奶寵著,很容易讓孩子從小成為“養尊處優”只會發號命令的“指揮家”。我家鄰居就有這么一小孩,今年都快兩歲了,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忙,是爺爺奶奶從小帶著的,只要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不管它是不是屬于自己的,都想據為己有,稍有不從便連蹦帶跳、大聲哭鬧,爺爺奶奶要么惟命是從幫其占有,要么連哄帶騙如:這東西有毒、哪個叔叔會抱你走,你會找不到自己的媽媽……讓孩子的幼小心靈從小就生活在被蒙騙的氛圍中。所以要想讓孩子的人生有一個好的開始,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首先要擔負起“教師”這個稱呼,不要讓孩子在你的教條下養成“好壞不分”“是非不辨”的性格,有位教育家曾經說過:好的性格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孩子一生是否能健康的成長,也取決與環境的影響,父母不和、天天爭吵或者是父母都忙于自己的工作照顧不到自己的孩子,沒有給孩子制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孩子所處的環境孩子覺得不安全、不溫暖、不健康,同樣也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每當看到有的'父母對孩子聽之任之,由著他們的小脾氣來而不去加以引導和糾正,我真的替孩子們鳴不平,有的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不起任何作用的時候,喜歡用“樹大自直”來安慰自己,以求的心靈暫時的平靜,我就教過這么一個孩子,從小父母嬌生慣養,想怎樣就怎樣,到后來對于父母的話不聽不信,總是與父母對著干,你讓他往東他偏往西,養成自由散漫的性格,以致造成上課做小動作、不聽老師話的壞毛病,每次為此事與家長想溝通的時候,家長總是說“樹大自直”,面對家長的無知真替孩子惋惜。孩子就同小樹,該修剪就修剪,對于3———5歲的孩子,正處于模仿和學著分辨是非的時候,作為家長你如果發現問題不及時采取措施,就是在往小路上領孩子,等到你控制不了他的時候,你想拉都拉不回,到那時你真是悔之晚矣。
所以,現在的家長,你必須認清形勢,從自身做起,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教會他為人、做事的的道理,所謂“三歲看大”就是這個理幼兒教育,幫助孩子從小找準前進的方向,在前進的道路上大步走向明天。
萬事德為先,孩子的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種道德行為的規范。學生的孩子的教育問題不但是學校的,同時它又是家族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家庭孩子的教育的施教著,正是通過家庭孩子的教育,家長將良好的品德、豐富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孩子。為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良好的基礎。我覺得,做好家庭孩子的教育,關鍵應該根據孩子的特征“對癥下藥”。
家庭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篇3
在現代的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我認為這是人們思想開放的一種體現,不像老一輩的人,就算不幸福也會一輩子在一起。
婚姻法雖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作用我認為真的不大,現在婚姻法改了,我認為改的有利也有弊,但弊大于利。
新婚姻法的出臺,最大的利就是可以抵擋拜金女,但是,新婚心法給我的感覺就是把中國所有女性的權利、地位全都拋棄了。
一個好女人在新歡一個男人之前肯定不會是看上一個男人的財產,在一起也肯定是兩情相悅的,但是,如果一段時間過后,因為某種原因他們離婚了,房子、車子都是男方買的,現在離婚了,女方將得不到任何,只能兩手空空的離開,男人可以憑借著以前的資本重新來過,但是女人呢,她最大的資本就是自己的真心和當年的青春,真心付出被拋棄,青春也不可能回到從前。
新婚姻法讓中國倒退了好幾百年,又讓中國回到了封建社會,現在男人可以可以憑借著新婚姻法隨便換媳婦,只要結婚前有房有車,他們還怕什么,離婚大不了紅本換綠本,只要花個18塊錢就能換個老婆,新婚姻法,悲哀,新婚姻法修訂的時候是男的多還是女的多,是有權有勢的多還是貧民多,新婚心法還不是那些官員給自己留的后路,中國,腐敗。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婦女權利的保障,像這些國家的離婚成本是非常之高的。離婚后,男方不單要支付巨額離婚費,還要每個月付給前妻贍養費和小孩撫養費。像日本,男方的工資都是直接打到女方所開銀行卡號上的,如果離婚。房產和孩子都是歸女方所有。每個有良知的國家都在竭力為保護婦女權利而不斷完善法律。因為所有發達國家都信奉一點,對婦女權利的充分保障是一個民族強大和優秀的基礎和根源,因為孩子的第一個教師就是母親。因為他們知道,婦女在社會生存環境的安定程度,可以影響甚至決定下一代的總體發展。
婚姻是一種保障,一種維系,一種相濡以沫。如果結婚前是各歸各,結婚后依舊各歸各,離婚了更是各歸各。那還用結婚做什么。如果說房子是目前離婚后鬧的最兇的問題。難道這樣的規定出臺后,就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答案,典型一刀切。悲哀,悲劇,無恥。都不足以形容這樣的存在。既然這樣,那反正結不結婚,狀態一樣。那相什么濡以什么沫。談一輩子愛不更自在。散買賣,即散交情。
那哪個沒房子的女人還敢生孩子啊。等下剛生了。男人出軌了,那不得抱著孩子睡大街啊。。因為中國“法棍”說了啊,房子不是你丫的。大街上睡去。如果一個女人有點底子還不怕。但是那些沒底子的女人呢?那真離婚,帶個孩子。怎么生活?而且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女人沒底子,那按中國的法律,孩子就會判給男方的可能性非常之大。而現在又都只有個把小孩,那這樣一個一無所有的女人生活還有什么盼頭?不說財產沒了。青春沒了。前途沒了。連自己身上掉下肉都不能歸自己所有。這不是把人逼上絕路。是什么?法律如果是用來一刀切的,那還要法律做什么。倒退到如此無知地部,除了悲嚎,還能說什么。
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信不信。婦女相對而言還是社會的相對弱勢群體。一個連弱勢群體都不能好好保護,甚至還把這個群體往絕路逼得環境,只能說墮落到無藥可救了。就算是打戰,就算是殺紅了眼的殘酷軍隊,他們都知道一點,不要把炮彈往有女人和孩子的地方打。
新《婚姻法》對女性的保護已經不復存在。社會已經逼迫的女人不得不自己去創造,不得不自己去奮斗。不管是現實案例,還是法律依據,都在逼迫女人成為一個大女人。所以說,大女人是逼出來的。屆時,還有誰敢去做家庭主婦呢?
雖然我寫了這么多憤慨的話,但我是個男生,作為一個男人,首先要知道什么叫做責任,負責任的男人不需要婚姻法的約束,但婚姻法同樣約束不了花花公子,所以,我認為婚姻法就是一群有錢有勢的人在一起研究的自己的退路,以便自己以后更好的“呵護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