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學習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心得體會(通用3篇)
黨員學習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心得體會 篇1
8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下稱“規劃”)。該規劃是國務院確定的22個國家重點專項規劃之一,對我國未來5年科技創新做了系統謀劃和前瞻布局,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細化落實。規劃共分8篇27章,從創新主體、創新基地、創新空間、創新網絡、創新治理、創新生態六個方面提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要求,并從構筑國家先發優勢、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拓展創新發展空間、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等六個方面進行了系統部署。
規劃提出12項主要指標,其中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從現在的18位提升到第15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從現在的55.3%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現在的15.6%提高到20%。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到20xx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三步走”目標。《“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作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前制定的最后一個五年規劃,它有何新特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認為,規劃突出頂層設計,堅持有序推進,充分體現了需求驅動和創新驅動的緊密結合,特別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進一步確立了邁向創新型國家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的總體目標,進而部署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
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司長許倞認為,首先這是一個科技創新的規劃,它不僅關注科學技術研究、改革和發展,更是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面向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從創新的全鏈條進行的一次整體規劃。其次,規劃更加注重科技的超前引領性,更加關注依靠創新構建先發優勢。第三,規劃非常關注經濟新常態、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的問題。第四,規劃體現國家戰略意圖和重大部署,比較體系化地提出在深海、深藍、深空、深地等能夠拓展國家戰略利益、保證國家戰略優勢的領域的考慮部署。
近些年,國家陸續發布了多個涉及科學技術的規劃,但《“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是國家首次將“科技創新”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頂層規劃。
一直參與規劃制定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深有體會地說,“這體現了科技與經濟的結合,科技與創新的結合。”她表示,創新是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開發到成果轉化和市場開拓的全過程,創新不僅僅是科技概念,更重要的它是一個經濟概念。規劃體現了科技和經濟、科技和創新的結合,它不僅包含了科技政策,還包括經濟政策、財稅政策、貿易政策、產業政策、金融政策、知識產權保護等,實際上它是一個政策包。
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看來,在22個專項規劃中,科技創新規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指出,從國際上看,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能力的競爭,中國必須牢牢抓住這一輪科技革命引領產業變革的機會。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不管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是產業結構調整,背后都需要依靠創新,其中科技創新發揮著重要作用。他認為,未來中國的發展對于創新的期待和需求非常高,而本次出臺的規劃覆蓋面很廣、涉及領域很寬,可以說有針對性地回應了這種需求和期待。
據悉,在制定規劃前,科技部花費一年多時間,專門組建三十多個不同課題進行前期研究,包括對《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施行情況進行評估,對國家重大專項的中期評估,對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狀況的技術預測等。
黨員學習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心得體會 篇2
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 有哪些亮點
8月8日,國務院正式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下稱“規劃”)。該規劃是國務院確定的22個國家重點專項規劃之一,對我國未來5年科技創新做了系統謀劃和前瞻布局,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細化落實。
規劃共分8篇27章,從創新主體、創新基地、創新空間、創新網絡、創新治理、創新生態六個方面提出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要求,并從構筑國家先發優勢、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拓展創新發展空間、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科普和創新文化建設等六個方面進行了系統部署。
這樣一份重要的戰略性文件,亮點頗多。
1. 國家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大幅躍升
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20xx年排18位,按照規劃,20xx年時將提升到15位。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世界排名從第四位上升到第二。
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升到60%,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強度從2.1%提升到2.5%。
每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從48.5提升到60,高新技術企業營收從22.2萬億元,提升到34萬億元,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從15.6%提升到20%。
2. 專利等多項指標翻番
PCT專利申請量,20xx年為3.05萬件,規劃要求20xx年目標值“翻一番”。
相應地,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也要翻一番,從6.3件提高到12件。
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金額要從9835億元,提高到20xx0億元。
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從6.2%提高到10%。
3. 堅定推進核電、轉基因等重要技術
文件指出,要“使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整體水平躍居世界前列,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品種和技術儲備。建成規范的生物安全性評價技術體系,確保轉基因產品安全”。
“形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核電技術研發、試驗驗證、關鍵設備設計制造、標準和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電設計、建設和服務全產業鏈。”
4. 搶占科技高地
除了發展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5G)外,還將部署啟動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包括深海空間站、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以及一批重大工程,包括智能電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智能制造和機器人、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等。
特別是與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相關的內容,在文件中有較大篇幅專門論述。可以被視為對新工業革命的前瞻。
5. 諸多導向貼近民生
清潔高效能源、生態環保技術、現代交通技術與裝備、現代食品制造技術等,對人們關心的環境、交通、食品安全等問題作出了回應。
新型城鎮化技術、人口健康技術、公共安全與社會治理技術等也將對未來浮現的需求加大投入。
6. 開拓新疆界,定位于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層面
海洋資源、空天探測開發和利用、深地極地技術不僅是科學前沿,也不只是經濟利益所在,而是明確為戰略層面的重要技術:“提升戰略空間探測、開發和利用能力,為促進人類共同資源有效利用和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7. 強調基礎研究,學術興趣與國家目標相結合
文件列出了9項“面向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重點部署的基礎研究”,以及13項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要求“面向基礎前沿,遵循科學規律,進一步加大對好奇心驅動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導科學家將學術興趣與國家目標相結合”。
8. 提升科研條件保障能力,健全評價激勵機制,進一步完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
“改進人才評價考核方式,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實行科技人員分類評價。探索基礎研究類科研人員的代表作同行學術評議制度,進一步發揮國際同行評議的作用,適當延長基礎研究人才評價考核周期。”
“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按照市場規律讓人才自由流動,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改進科研人員薪酬和崗位管理制度,破除人才流動障礙。”
“建立符合科研規律、高效規范的管理制度,解決簡單套用行政預算和財務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資源等問題。”
9. 根據地區差異,優化國家科研基地和平臺布局
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帶動性強的創新型省市和區域創新中心;推動跨區域協同創新,加大科技扶貧開發力度。
10. 打造“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
“圍繞沿線國家科技創新合作需求,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合作層次和水平。”“鼓勵科技型企業在沿線國家創新創業,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行業企業與沿線國家傳統產業結合,促進新技術、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合作。”
黨員學習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心得體會 篇3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共產黨人也一直在踐行,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不平凡歷程證明,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福祉,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發展的成果,讓人民幸福安康,國家才能在現代化道路上穩健前行,黨才能不斷獲得人民群眾的強力支持。
三年前,黨的報告就明確強調,“必須更加自覺地把以人為本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不斷在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兩年前,黨的xx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今年,黨的xx屆五中全會上,會議研究制定“十三五”規劃重大問題時再次指出,“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事實證明,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執政理念。“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全體黨員干部更應深刻領會xx屆五中全會精神,牢記本職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踐行黨的根本宗旨,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努力為人民群眾謀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