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朱有勇脫貧攻堅精神心得體會(精選3篇)
深入學習朱有勇脫貧攻堅精神心得體會 篇1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這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群眾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對所有扶貧工作者吹響的進攻號角。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已經進入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我們需要更多的“朱有勇”。
朱有勇,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他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會種莊家的農民”,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成為人民群眾心中最美的“農民院士”。
為民謀福,他有著強烈的擔當精神。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要有擔當,他說:“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敝鲃觼淼缴疃蓉毨У摹懊褡逯边^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科技扶貧上,在大山深處“最窮的地方”灑下一名老黨員的血汗。敢于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精神特質,也是我們黨能夠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重要原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必須有一代人的擔當。當前,脫貧攻堅決勝時期,更是呼喚著共產黨人的擔當。我們要積極學習朱有勇院士的擔當精神,切實扛起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脫貧攻堅,他有著強烈的實干精神。面對貧困,朱有勇并沒有絲毫猶豫,以實際行動開展科技扶貧。他立足貧區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扎根邊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把科研論文寫在了大地上。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只有實干才能給夢想插上騰飛的翅膀。實干精神是共產黨人的實踐品質和先進本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我們要積極學習朱有勇院士的實干精神,把所有對未來的希冀凝練在雙手之間。
作為奮進新時代的一份子,我們都要積極學習朱有勇院士先進事跡和擔當實干的崇高精神,投身建設國家的偉大事業,為實現民族復興作出應有貢獻。
深入學習朱有勇脫貧攻堅精神心得體會3
朱有勇,男,漢族,中共黨員,1955年11月出生,云南個舊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作為一名農業專家,他扎根云嶺大地,奉獻三農事業,始終恪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用科學技術改變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落后面貌。
近5年,朱有勇在云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躬耕山野科技扶貧,讓上千農民學會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種植技能,帶動了一批深度貧困中的拉祜族群眾脫貧致富。20__年,中國工程院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開始結對幫扶瀾滄縣。年富力強的“60后”院士朱有勇選擇到距昆明近600公里的瀾滄縣竹塘鄉蒿枝壩科技扶貧,他和團隊利用科技創新的“利器”,確定了“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脫貧致富模式:構建冬季馬鈴薯優質高產新技術,院士、專家和公司抱團幫助農戶解決技術、物資及銷售方面的問題,農戶專心學技術搞種植,為每戶增加收入2500元到7000元;堅持“不準施用一粒化肥,不準使用一滴農藥”的品質控制標準種植林下有機三七,探索出一條依托科技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促進農戶大幅增收……實現了從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到“云南省科技扶貧示范縣”的跨越。
“看到科研成果在千萬戶農民家里開花結果,比拿多高的獎金、發表多重要的文章都更高興”,朱有勇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作為扶貧干部,我們要向脫貧攻堅先進典型學習,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把榜樣的力量轉化為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生動實踐,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深入學習朱有勇脫貧攻堅精神心得體會 篇2
成長于土地、根植于土地、收獲于土地,我國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朱有勇的大半生和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農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敝煊杏屡c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把“家”安在田間地頭,時常穿著一身沾滿泥土的迷彩服帶領一幫農民群眾在田里耕作,被農民群眾親切地稱為“農民教授”“農民院士”。他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我的科研成果在田間地頭開花結果,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
朱有勇,這個看上去黑黑瘦瘦的六旬老人,緊盯農業科技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創新性開啟了不用農藥來控制病蟲害的探索之路,用30多年的時間和精力潛心鉆研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的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境多樣性系列重大課題。研究成果以“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為題在《自然》雜志封面全文發表,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植保界在這個期刊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同時,在他的努力下,世界性難題“大宗中藥材品種三七連作障礙”也迎刃而解。
他總是心系群眾,始終全身心融入到貧困群眾中,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盡心盡力為群眾解決農業生產問題。20__年,中國工程院對口云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開展脫貧攻堅,召集在云南的工程院院士開會決定由誰來牽頭承擔這一重任。當時60歲的朱有勇毅然決然地說:“我最年輕,我來干!”接到任務后,朱有勇二話不說便帶領專家團隊深入田間地頭,深入研究當地自然條件,科學制定了產業發展措施。每次下鄉,他總是第一個沖下車,有時直接跪在田里雙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質、肥力及農作物根系發育情況;為找到適合當地的優勢項目,他清晨就下田,深夜仍在研究問題,殫精竭慮,帶領團隊科學制定了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發展措施。4年多來,隨著科技的注入,曾經擱置的“冬閑田”變成“效益田”,平均畝產3300公斤的冬季馬鈴薯,為每戶增加收入2500元到7000元;在未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實現林下有機三七種植,每畝產值可達10萬元;在全國首創的院士專家技能扶貧班上,1440名農民學到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中藥材、冬早蔬菜等種植技能;昔日人畜共居、污水橫流的山村,變成了亮化、綠化和美化的美麗村寨。
從農民子弟到院士,從院士到“農民教授”,朱有勇將論文寫在了廣袤的希望田野上。
深入學習朱有勇脫貧攻堅精神心得體會 篇3
懂乒乓球的人都知道現在有一種打法叫“擰拉”,“擰拉”既體現選手打球的本領和技巧,也使得比賽更加精彩。“擰拉”關乎輸贏,人生貴在“擰拉”。如果把決戰脫貧攻堅比喻成一場球賽的話,高低好壞甚至成敗輸贏便在“擰拉”。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到20__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對于正處于人生“拔節孕穗期”的年輕干部來說,唯有鉚足一股“擰拉”勁,用過硬的本領“啃”下脫貧攻堅這塊“硬骨頭”,才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貢獻青春的蓬勃力量。
從“會擰拉”的勁中錘煉脫貧攻堅的硬本領。擰拉不是人人都會的一門技術,必須得下笨功夫苦功夫。對年輕干部來說,要想提升過硬本領,唯有到脫貧攻堅的“火線”上勤學苦練,櫛風沐雨。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一些干部明知自身缺乏脫貧攻堅的本領,非但不接受脫貧攻堅的錘煉,反而挖空心思搞“紙上扶貧”“形式脫貧”;還有些干部喜歡只動手不動腦,企圖通過簡單的送錢、送物、送“富”方式讓貧困群眾脫貧等等。脫貧攻堅是錘煉干部本領的“練兵場”、密切干群關系的“大熔爐”。年輕干部作為黨的事業的新鮮血液,應當自覺投身其中,在脫貧攻堅實踐中經受考驗、接受鍛煉,砥礪品質、增長才干、錘煉作風,不斷提升自己。唯有如此,才能練就擔當大任的“鐵肩膀”“硬脊梁”,才能不負韶華,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