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李夏同志學習:初心不改_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向李夏同志學習:初心不改_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1
8月10日凌晨,9號臺風“利奇馬”在浙江省溫嶺市沿海登陸,隨后一路攜風帶雨,給300公里外的安徽省績溪縣東北部帶來強降雨。其中,降雨量最多的荊州鄉,3小時內降雨量就達到了96.5毫米。
這場暴雨導致荊州鄉多處山體塌方、道路中斷,33歲的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監察專員李夏在抗臺搶險中突遇山體塌方,不幸遇難。
8月9日15時
荊州是績溪縣最偏遠的一個鄉,這里工作的干部沒有上下班的概念,通常一待就是5天。以往周末會回縣城和妻子團聚的李夏這周沒有回家,從5號接到臺風預警,他就一直密切關注“利奇馬”的動向。
在山區,比暴雨更可怕的是它所導致的山體塌方。荊州鄉全體鄉鎮干部都整裝待發,堅持值班值守。
“9號下午3點,李夏書記打電話給我說他這周留下來加班,讓我召開村兩委會,通報臺風情況。”下胡家村黨支部書記胡向明認識李夏半年,是朝夕相處的同事,也是陪著他最后時刻的人。
8月10日15時40分
雨越下越猛。
“敬老院進水了!”得知消息時,李夏剛剛和荊州鄉人大主席王全勝在下胡家五組看過,幾個人馬上往下胡家村敬老院奔去。
“不過5分鐘的功夫,水就從門外漫了進來,門口小道上的水已經沒過小腿了。”一起的胡向明覺得這次的水勢漲得太快了。把18位五保老人安排在二樓后,大門已經走不通了,李夏三人只能從敬老院背后的山上繞出去,繼續幫助其他受災村民,組織大家轉移。
在幫一戶村民轉移時,李夏他們接到了一個電話:下胡家村口發生塌方險情。三人隨即趕到,徒手搬移路上的碎石,恢復道路暢通,讓救援車輛通過。
小塌方點邊有一棵大樹從山坡上滑下,將路旁電線壓倒在道路上。擔心水中的電線會導電傷人,三人決定去找工具和人手來處理。
行進途中,九華村的胡日紅母子正要往塌方地段去。“擔心我們觸電,書記他們就折回來把我們送了過去。”護送完兩人后,李夏想了想還是不放心,他拍了路況照片,將險情發在了荊州黨政領導干部微信群,“下胡家村土地廟這里塌方,樹倒下來把路攔了,電線疑似被打斷……”此時,他聽到頭頂上方傳來“轟隆隆”的響聲。
8月10日16時00分
“那個聲音很響,有樹枝壓斷的聲音,還有石頭滾動的聲音……”胡向明和王全勝本能地意識到:塌方了!
山高坡陡,泥石流瞬間向下滑落。
跑在前面的胡向明跑出十幾米回頭看,只見王全勝被泥石流產生的氣流彈到了一邊,而李夏卻被裹挾著樹干的山石推出了小道,“黑壓壓的一片一直往下壓。我感覺李夏在我后面一兩步樣子。我被氣流一把打倒,向前滑行了一兩米。爬了兩三步站起來之后,我一看,李夏不在了。”
兩分鐘后,第二次泥石流再次傾覆。這一次,路邊亭、大樹全都攔腰折斷,樹木、泥土、砂石、雨水全都倒下來。胡向明的腦子“嗡”的一下,他掏出手機趕快按響鄉黨委書記舒添魏的電話,“李夏被泥石流埋了!”
5分鐘后,第三股泥石流再次爆發,李夏的身影徹底消失在王全勝和胡向明的眼前。
8月10日23時40分
大雨下了一整天,直到夜里11點半才停止。此時,危險還沒有解除,塌方處還陸續有小石頭滑落。
大面積停電、道路被毀壞,現場混合著泥土、石塊還有斷裂樹干的堆積物,給搜救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會開挖掘機的人過不來,我們只能用手推車一點點清理堆積物。”
搜救持續了13個半小時,村里很多人都跑來幫忙。由于擔心李夏人還被埋在土里,大家的動作都很小心。
8月11日6時
“李夏找到了。”
這并不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結果。整整一夜已經過去,所有的人都猜到了結局。
11日6時左右,李夏遺體在下游約2公里的王仙莊村被找到。鄉里干部前去為他做了簡單的衣容整理。遺體運往縣城時,在大水中曾被他幫助轉移的村民胡古今的妻子情緒十分激動,一邊哭一邊扶著車子跑出很遠。在她“好人有好報”的淳樸念頭里,實在難以理解,這么一位好干部怎么說沒就沒了。
記者手記
悲情發生后,我去到了績溪縣荊州鄉下胡家村,從那些和他朝夕相處的同事口中,了解了更多臺風最后時刻之外的李夏。
時間倒回到去年12月,1986年的李夏調任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20xx年7月開始,擔任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駐荊州鄉監察專員。
“工作踏實勤懇,對群眾耐心細致”是李夏生前共事過的同事對他的一致評價。
“村民有任何事情找他,他都是笑臉相迎。”村民胡六平從外打工回來只有2個月,但關于李夏,她聽鄉親們說了太多。”
75歲的汪云安是李夏5個幫扶對象之一。每個月,李夏都會去探望他,幫著制定幫扶計劃,“他很照顧我的生活,對我很好。”
荊州鄉偏遠,妻子心疼他到艱苦鄉鎮工作時,他說了一句“工作總要有人干。”
胡向明和我站在河對岸,塌方的山體看上去依舊觸目驚心。那天塌方堵塞的道路上,堆積物如今已被清理干凈。胡向明看著李夏最后消失的地方喃喃道,“可惜了,就在塌方前幾秒鐘,他還在叮囑我們注意安全。”
“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這是李夏寫在微信朋友圈的個性簽名,如今卻成了他短暫但光彩一生的寫照。
李夏:不忘初心 · 牢記使命
李夏,男,漢族,安徽黃山人,1986年7月出生,大學學歷,20xx年9月參加工作,20xx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生前系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今年8月10日,受9號強臺風“利奇馬”影響,宣城市績溪縣東北部普降大到暴雨,受災最嚴重的荊州鄉3小時降雨量達96.5毫米,山洪爆發、道路沖毀。在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遭遇重大威脅的關鍵時刻,李夏同志臨危受命、搶險救援,在轉移群眾途中,突遇山體塌方,英勇犧牲,年僅33歲。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主題教育中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牢記初心使命、勇于闖出新路,省委決定,追授李夏同志“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省紀委監委機關、省委組織部、省人社廳追授李夏同志“全省紀檢監察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
向李夏同志學習:初心不改_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什么是優秀共產黨員?李夏同志用自己的青春年華做出了最好的詮釋。20xx年,李夏同志被調到最偏遠的荊州鄉工作,下到基層,一干就是八年,八年間,他撲下身子,滿腔熱忱,與人群傾心交談,把人民群眾當成自己的家人;八年間,他不畏艱苦,勇挑重擔;八年間,他敢于擔當,認真負責;“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這就是李夏,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為了讓全體教師向李夏同志學習,合肥市慶平希望學校黨支部于10月16日下午組織全體黨員觀看《生如夏花——紀念優秀共產黨員李夏》先進事跡教育短片,號召全體教師不改初心,向李夏同志學習。
全體黨員認真觀看,通過李夏的同事敘述,他的妻子和孩子的深情表白,李夏同志舍小家顧大家、勇于奉獻自己的高大形象立刻涌現在黨員面前,黨員們被李夏那種事事為民、甘于奉獻的精神所打動,熱淚盈眶。所有黨員深深意識到:在時代洪流中,在經濟飛速發展的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一刻也不能忘!
“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李夏,為新時代基層黨干部樹立起了一座精神豐碑,也是我們每一位共產黨員的學習楷模。
向李夏同志學習:初心不改_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3
通過觀看《叩問初心》專題,展示了為理想而奮斗的自信與堅定,為我們黨和祖國邁進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續寫新篇章提供了行動指南。其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八個字。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不忘初心,就是要樹立核心意識,牢記使命做合格人民教師。如何做人民滿意的合格人民教師?
一是筑師者之念。教師要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自覺肩負起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傳播者,幫助學生筑夢、追夢、圓夢,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身體力行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及與學生的交往中,以自己的點滴行為潛移默化影響和激勵每一個學生。
二是修師者之德。在修身做人上要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有更高的覺悟和境界,加強自身修養,鍛造過硬的思想品格,展現好老師的人格力量。作為青年教師,要堅守住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職業操守,自覺恪守“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為師之道,不僅要注重教書,更要注重育人,不僅要注重言傳,更要注重身教,以德施教、以德立身。
三是懷師者之愛。作為一名教師要時刻銘記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牢記“愛是教育的靈魂,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愛才有責任,愛教育、愛學生是每一個教師應盡的義務”這一諄諄教誨。
四是鑄師者之能。作為一名青年教師要不斷夯實自己扎實的知識功底,鍛煉過硬的教學能力,養成勤勉的教學態度,學會科學的教學方法。“三尺講臺育桃李、一支粉筆寫春秋”,牢記“教書育人”的使命擔當,唯有努力,唯有奮斗,唯有時刻以先輩為榜樣,唯有擔起立德樹人的偉大使命,以四有好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永不停息。
把新擔當作為一種自覺,是新時代的政治要求。引導激勵讓干部主動作為。將“不安于現狀”“不甘于平庸”的人才引入到黨員干部隊伍中,必將激活干事創業的一池春水。優化培養讓干部積極作為。要對敢于擔當的干部委以重任,讓更多破題改革的中堅力量唱主角、挑大梁。容錯糾錯讓干部大膽作為。營造一個寬松、寬容、和諧的干事創業環境,必將形成頭雁先飛領飛、群雁跟飛齊飛的壯麗景觀。
把新擔當作為一種自覺,是新時代的歷史要求。進行偉大斗爭唯有擔當。建設偉大工程理應擔當。推進偉大事業呼喚擔當。我們要增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勇立潮頭的歷史擔當,做新時代奮斗中的擔當者。
把新擔當作為一種自覺,是新時代的責任要求。有責是自覺擔當的思想要求。黨員干部必須強化使命意識,始終恪盡職守,不斷增強敢于擔當、勇于負責的工作魄力,始終保持創新謀發展的工作狀態。負責是自覺擔當的能力要求。黨員干部要在干事創業中,生發實干的正能量,做新時代的實干家。盡責是自覺擔當的提標要求。我們要勇立時代潮頭,勇于改革創新,勇挑時代重擔,提升自覺擔當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