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評課學習心得
通過參加本次繼續教育的培訓,在課下我又認真閱讀了《有效評課》這本書,給我有很大的感觸,對于觀課議課有了更深的理解與認識,下面我談一下自己的學習體會
從教多年來關于觀課評課,以形成了固有的思維定勢。觀課者認真聽認真記就完成了任務,在多人參與的集中評課時沒有人愿意第一個發言,即使發言了,也是對問題輕描淡寫一帶而過。議課者的收獲和心得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對于如何解決問題的探究較少。觀課議課所倡導的前提基礎是授課者和觀課議課者是平等的地位,觀課時我們不一定要坐在教室的最后,可以坐在學生的旁邊,學生自主探索階段,在小組內合作交流之時,在學生做課內練習之時,我們可以站起來,看看學生們在做什么?了解學生的認知策略,合作意識,性格特征,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觀課的老師,可以不必再那么規矩。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看老師的教學策略是否是正確,引導是否得當,組織是不是有效,看學生是不是有興趣,老師教得是不是有效。觀課的目的是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主要觀察對象,而不是觀看老師的表演。而是帶著共同研究課堂、改進教學,提高自身課堂實效的探究目的一同參與的。觀課議課打破了“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點,不愿意自己的工作被別人指手畫腳”。也不希望別人來干涉自己的教學”這種“私下默契”的狀態,它致力于讓所有教師互相觀摩教學,直面現有問題,相互坦誠批評,共同商議辦法,謀求教學創新,實現共同成長。
“觀””是選取案例,““議””是對選取案例的討論和分析。觀課議課的主題可以預先研究和準備。在觀課的過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選擇地,把該觀察的東西觀察得仔細一點。為了避免預定的問題和現象在課堂觀察時撲空,預先確定的主題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因為課堂教學發展變化具有不確定性,所以還應該承認主題生成,鼓勵老師用自己的眼睛觀察課堂,研究課堂,并把自己對課堂教學的理解通過對話交流的方式與大家分享。
“議課和以往評課的最大區別有兩點:一是議課者并不完全是從旁觀者的立場來評論上課教師,而是把自己融入課堂教學中去,以執教教師的角度來觀察和思考課堂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二是議課者與執教者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的交流,是議論式的而不是評判式的。所以,這種方式不但適用于有專家參與的指導性議課,也適用于校本教研中的教師互相觀課的同伴交流。議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上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深入的反思,總結并提升實踐經驗,對課堂上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探討和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辦法。觀課時必須做到:第一,需要觀察課堂上發生了什么,觀察的對象不僅有教師,而且包括學生。第二,我需要推斷執教老師的教學行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議課時再問授課老師,就算要問,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斷執教老師的教學行為是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與行為之間有什么樣的聯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來執教,該怎么處理。第四,要思考:在議課時,我需要交流什么。別人讓你看了他的課,你有了思考和進步,感謝當然是應該的,但感謝的方式不是嘴上說,而是拿出行動真誠地交流對對方有價值、有幫助的意見,幫助對方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