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素描學習心得
德加說:“素描畫的不是形體,而是對形體的觀察”。這里的“觀察”就傳統藝術來講是一種“分辨差異”。但對于設計藝術范疇來講是“發現、分解和提煉”。例如觀察一輛自行車,就要將車把、車架、輪盤、車座、腳蹬等進行分解然后研究其組裝的結合方式。再就是將其不同部位概括提煉成不同的形狀,以形體的認知來感覺我們看到的一切,使學生通過發現形式形態,分解組合結構并提煉概括以獲得敏銳的捕捉能力和感知能力。
“看”是一種行為,而觀察是一種思考,設計素描要求的觀察是深入地剖析,剖析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在思考中將隱蔽的、含蓄的、若隱若現的形體結構明白無誤地顯現出來。不能浮光掠影式的被動“抄摹”。并且將這種觀察思考方式逐步演化成為一種不自覺的潛意識。觀察有對生活的觀察和對畫面的觀察,生活是形象語言的源泉,畫面是形象具體反映的場所,形象的創造必須有生活的積累,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和專業有關的事物,同時也要在畫面上進行努力的學習和掌握表現的方法。另外,有很多時候由于沒有真正理解觀察的含義和正確的觀察方法,長期處于懵懂狀態即使作畫也是看一眼畫十筆的“編造”。
正確地觀察方式是進行藝術活動首要解決的任務,也直接決定了藝術水平高低、強弱、進步的程度。能夠迅速進入繪畫的狀態和明了的進行表達與思考。不正確的觀察方式或常態的觀察方式會導致低級、平庸的現象不利于進步與提高,而且相對片面地違背了認識事物、表現事物的客觀規律,削弱了對視覺對象直觀與敏感的發現、想象、創造能力。
我們學的是工業設計,現在我們在設計中普遍存在兩大問題,一是作品形式的空間感差,二是作品缺乏想象力。兩個問題都影響到作品的深度和質量,兩者的病根都源自素描基礎的訓練和認識不足。
空間感是素描造型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問題;“形”是造型的第一位,“整體變形”
——透視是造型的終結。客觀形狀通過視覺變形產生“透視”,規則的透視產生整體。整體的透視變化是完成造型訓練的標志,否則就是門外漢。設計者如果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其作品必然是平板的,不可能具有深度感和運動感。我們目前的狀況正是這樣,專業學生或者說專業教師對素描和所謂“平面設計”有誤解,他們只熱忠于從事相對簡單的平面變形,很少能創作出具有空間難度的設計作品,原因主要在于他們沒有真正解決素描的透視問題。
作品缺乏空間意識的現象很普遍,看看我們身邊的樓房、服裝、商標標志,同國外同類作品的差別是明顯的,或許可以把這些差距歸結到文化意識和工業化程度上面,但有一個事實是不容爭辯的,那就是沒有空間感的素描,怎會創作出具有空間感的設計?也許有人會說:國外不是已經不搞寫實了嗎?這種把素描理解成簡單的基礎和把基礎與應用對立起來的觀點正是造成設計簡單化、平面化的問題所在。
長期以來我們在藝術創作上提倡民族化、中國化,簡單的把民族化理解成平面化并與外國的空間化相對立,形成了一股頑固的意識。前一段時間,美術界針對造型上的問題,提出我國美術缺乏一個“理性階段”的觀點,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和討論,美術教學和創作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使我們的藝術作品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認可。但目前的設計教學和創作卻還在民族化的借口下,重復著夜郎的故事。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則,任何人也不可能在沒有滿足規則的前提下搞出符合規則的設計作品。其實我們的書法和大寫意國畫是非常具有空間感的藝術作品,這些本應成為提高我們設計水平和能力的寶貴財富都被一筆劃到“平面”的民族化里去了。也許我們的設計界也存在一個“理性階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