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生學習方法心得體會(精選3篇)
關于大學生學習方法心得體會 篇1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在大學階段如何更好地學習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顯得至關重要。而《大學生學習方法與心理指導》是一門非常好的具有指導性的課程,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我們將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和理解學習對每個人的重要性。
以前對學習的觀念并不太重視,對學習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層涵義上,認為學習就是把不懂得學會,把老師教的記住。自從學習了這門課程后,使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識。學習是學與習的結合,它不僅要求學懂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去學。并且大學生不僅要學會學習,更應該學會創造。這樣才能養成好習慣,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時代的要求,而且無論學習什么,只要掌握好學習的方法,將會終身受益的。
我們知道一個合格的大學生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主動地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技巧和理解學習的要領,還要能夠將學會學習的知識傳授給他人,幫助他人學會學習。學習是互動的這樣會取得雙倍的效果。下面談一些我個人學習這門課的體會:
一、端正學習態度。
常在學生中聽到這樣的聲音,大學的學習就那樣,學和不學都一樣。因此,對學習也就不在乎,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也無所謂,更本不在乎老師講得東。.其實,這不僅是學與不學的問題,更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大問題。是一種自尊與尊重別人的體現。端正學習態度則是相互尊重和責任心的體現,是最起碼的要求。
二、明確學習目標。
做任何事都要有目標,有標準,也要有大體的計劃,這樣才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明確學習目標讓學習有了指導方向,以至于不浪費精力和時間。生命是有限的,而學習則是無止境的。一個人不可能學會和學完所有的東西。因此,要為自己的學習確定目標,以便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種信息和資源。
三、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技巧和方法。
人各有所好,沒個人都是獨特的,有差異的,這樣接受和適應能力隨之有了差異,因此,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技巧和方法是有效學習的秘訣。比如記英語單詞,有的人適合音標記憶法,有的卻適合誦讀法,有的適合歸納法,或是比較法。再如閱讀,有的人適合誦讀法。無論怎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當然,這就要求每個人對自己有個比較準確地定位,在學習過程中,善于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總結各種有效地技巧和方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地效果。
四、善于從學習中總結經驗,不斷創新。
人不能只學而不回頭去總結歸納,俗話說:“溫故而知新”。這樣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舊的與新的對比,不僅有利于加深對知識地記憶,而且能得出兩者之間本質上的聯系和區別,讓學習有了相當的深度。當然,在總結中,隨著新舊知識不斷地融合與相撞,同時也會產生新的東西,啟發人的大腦,從而不斷地創新,豐富學習內容。創新是在一定的學習積累的基礎上的,因此,它不僅要求學生只學會現有的知識,更重要地是創新,這樣,學習才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五、交流互動,利己利人。
不能封閉地學習,否則,將僅限于個人的狹隘的認識范圍內,在相互交流地過程中,彼此間都在為對方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提供著一定的信息,同時,彼此也在相互地啟發,因此,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學習環節。它可以是你的認識面更廣,知識更豐富。觀點更深刻。當然,這種效果是相互的,尤其是課堂的互動與伙伴之間的互動。在輕松地交流中獲得意外的收獲,有利于自己的學習,也有利于幫助別人學習。
六、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
曾有個師姐對我說:“大學重要的不是學會許多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習的能力”。當時,剛踏入大學的大門,一切都很迷茫,她的話無疑讓我很受啟發,且在接觸了《大學生學習心理與方法指導》課后,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培養能力的重要性。能力對每個人來說顯得都很重要,大學就是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地高等學府,這不僅有利于大學生充實地過完大學生活,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更是受益非淺,因此,學習不能只是機械地學,而更應注重能力的培養。
學習,每個人都在學習,卻很少有人來研究如何學,這個新課程的開設無疑使同學們對學習有了全新的認識。老師曾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變我學為我要學,主動地去學而不是被動的去學”。只有當你對一件事情趕興趣時,你才會付出你的精力和熱情去做好它,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其實,無論在生活和工作中,還是在何時何地,人都不能離開學習,學習伴隨著人的一生,而人有時往往需要一些指導與啟發《大學生學習心理與方法指導》就是這樣一門專為大學生的學習而服務的課程。在潛意識中,我們會發現這門課程的必要性。當然,一個新事物的發展過程總是由未成熟到成熟,相信它會是大學生的得力助手。
總之,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我對學習的理解有了一種新的認識,確實受益非淺。
關于大學生學習方法心得體會 篇2
些學生進入了大學校門,仍采用中學時期的學習方法,雖然化出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但仍事倍功半,成績低下,產生自卑感,有的甚至因此對學習產生恐懼感和厭惡感。作為高校教師,要善于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的學習環境。在大學里,學生除了要有刻苦鉆研、堅韌不拔的治學精神外,還需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何謂科學的學習方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如何以有限的學習時間,去掌握無限的知識,這是大學里師生共同探究的題目。筆者從有些學習比較得法的學生中間,深感知識學習本身是一種具有自身合理性的活動,總結幾點,寫成題綱,提出來供探討。
參與意識。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而不是過多地依賴教師的幫助。提倡大學生對教師的講課質詢與分析。
閱讀和思考。大學生需要更多閱讀和思考,對記憶的要求,則不及高中時期。求理解,重運用,不去死記硬背。一個記憶力強的人,最多只能稱之為“活字典”,不能成為科學家或哲學家。
“博”與“深”。知識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體系,一般說來,具有某種專長的個人,僅能對一、二門學科進行深入研究,而對其他學科僅能作一般性的了解。不“博”就談不上“深”,不“深”往往就失之于“博”。古語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就是這個道理。魯迅先生也曾說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組織的整體聯系與整體結構。在大學學習中,必須遵循整體性原則,把各種知識作為相互聯系的整體來對待。列寧說:“每一概念都在和其與一切概念的一定關系中,一定聯系中”。對任何知識的理解,總是以已有經驗、知識為基礎的。如果已有知識是各自孤立的,一方面會妨礙對這些知識本身的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將影響利用這些知識關系去理解新的知識。孤立起來去學知識,是學零件而不是學整機的。零件固然要研究,這樣才能深入,但離開整機去研究零件,是研究不清楚的。白色光是由七種不同顏色按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如果缺少一種顏色,就不能形成白色光。部分與部分,整體與部分的有機聯系,既豐富、又單純,形成統一多樣的整體美。系統有整體統一的結構,便能發揮整體的強大功能。這是整體美的力量所在。將需要學習的多種多樣的知識,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將從多的知識,分層次地組織起來,聯系起來,不僅便于記憶,便于應用,而且,通過知識的新的組合,知識的信息量會激增,走向有序,形成新的概念和方法,認識會進一步發展。
辯證思維。思維是事物的反映及事物的本質、聯系相關系的反映。認識的辯證過程是“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大學生看問題的方法,應當是“從個別想到一般,從特殊想到抽象”。抽象思維是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反映現實的過程。抽象思維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質屬性。大學生要學會運用抽象思維。另一種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也是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維方式,形象思維是以形象作思維的運動形式,以感情做思維運動的動力,并帶有想象,聯想和幻想的思維活動。概念,定理是嚴肅、抽象、呆板的,學得活的人,就是把這些定理、概念在他們的心中都是活潑、具體、生動而有感情的。大學生們在學習中萬萬不可被這些定理、概念抽象的外表所蒙蔽,要努力發掘它們內在的、活生生的東西,要從感情上去理解它們。宋人陳善曾說:“讀書須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這是對讀書人的告誡。對大學生來說,這一入一出,都是大學生的主動行為,在這一入一出,都是大學生的主動行為,在這一入一出的反復之間實現學習的目的。因為,任何概念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掌握概念不僅是從個別到一般的過程,而且也包括一般再回到個別的過程。只有經過這樣的反復才能真正掌握概念。從一般到個別的過程就是概念的運用過程。
假設問題。恩格斯說: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設。善于從大家以為沒有問題的地方作出假設,再用“舉反例”的駁斥方法,一層一層地剝去假象,去偽存真。
判斷力。判斷與邏輯推理及類比推理有聯系。大學生要養成正確判斷事物的習慣,切不可憑主觀臆斷而望文生義。歌德曾經說過,有想象力而沒有判斷力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這句話是值得我們品味的。
對比。表面形式的相似性會引起錯誤的聯想,消除的方法 對比。
時間管理。當你踏進成人高校的校門,你將面臨的新的環境和對學習、工作(或生產)、家務的選擇,可能使你感到困惑。但必須處理好上述三者的關系,從時間上加以管理是至關重要的。
不是熱衷于獲得高分數、而以探求知識為動力去學習。手腦并用,學問思辨行統一。
關于大學生學習方法心得體會 篇3
作為一名大學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國內外的形勢是非常必要的,而學習這一門課程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和觀點。形勢與政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時代過去了。現在的世界,當代的社會需要的是對形勢與政策有著敏銳洞察力,能夠正確把握形勢與政策的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不能做到“識時務者”,一心只知道埋頭苦讀,不關心國內外形勢的井底之蛙只能被自己狹隘的目光所束縛,禁錮,最終留于平庸。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大環境,環境制約著一個當代大學生成功的機率,試想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國度,發展與進步必然受到其影響,個人尋求更大發展的機會也必然會減少。當代大學生如果不能認識與把握當下的形勢與政策,充分了解決定政策的形勢,準確判斷政策如何改變未來的形勢,逆者社會的大形勢而為,可以想象失敗是最終必然的結果。因此只有準確靈活的掌握當下的形勢與政策,我們才能接著根據自己的實際,優勢與劣勢,結合自己的目標,制定最終可行的發展方案與計劃,并憑借著自己不斷的刻苦努力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實現自我的發展并最終取得最后的勝利。
了解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才能更好地幫助發展中國,認識中國,了解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我們必須吃透政策的原意,懂得靈活變通,具備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我們還應順應形勢與政策,發展自我:找準自己的發展目標,結合自己的優勢,定位自己的方向及發展地位;依據個人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努力奮斗,構建知識結構體系,拓展素質,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打造出“誠、勤、信、行”的品牌大學生;利用形勢與政策,為我所用,形成對形勢與政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培養超前的把握形勢與政策的膽識,“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利用形勢與政策,實現自身的大理想,大發展。 形勢與政策教育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結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際、針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和思想特點,幫助學生認清國內外形勢,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
中國當前國際形勢總體和平、緩和與穩定態勢,但局部性的動蕩與緊張有所加劇。國際競爭中,為什么有的國家勝出,有的卻一敗涂地?德國為什么會成為世界諸多豪華車主要生產廠商的大本營?中國現在處于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在世界局勢如此動蕩的情況下,中國如果能夠抓住機遇,就可以以此作為跳板,無論在經濟或國際地位都會上身一個等級。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會有很多的阻礙,因為其他國家會眼紅,中國威脅論因此而出,但在金融危機時期,外界卻把中國比喻為“救世主”。中國并不是什么“救世主”也不存在對外國的威脅,中國只是在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了解當今國內國際的形勢與政策不僅是幫助當代大學生取得成功的一方良藥,也是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精神面貌的一種有效途徑。形勢與政策課作為一門政治素質教育的必修課,不僅拓寬了當代大學生的視野,也提高了我們的政治素質修養,幫助我們深刻理解當今時代的主題,強化社會主義榮辱觀。形勢與政策課程幫助我們在反思當今世界中國落后的癥結,總結當今世界中國進步的原因的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樹立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努力,而發奮圖強的精神信念。只有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下,在理想信念的激勵下,作為現代社會的主流,當代大學生才能肩負起國家蓬勃發展的重任,利用自己的所學所有,實現自我價值,報效祖國,使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再者,當今國內外形勢風云變幻,進入21世紀的中國正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也面臨著深刻的國內外環境,所以,在高校大學生中廣泛開展形勢政策教 育,對當代大學生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具有重大的現實價值,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綜上所述,學校開設形式與政策課是我的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他不僅提高了我的綜合素質,開闊了我的視野,同時還培養了我的能力與責任感,認識中國,讓我們感受社會的形勢和國家的政策。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視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讓我清楚地認識到當代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使自己在大學生活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