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棲湖致良知四合院學習感悟學習心得(精選3篇)
雁棲湖致良知四合院學習感悟學習心得 篇1
何為“仁愛之心”?陽明心學說讓我們放下私欲,便能生起一份仁愛。白老師在回答中說:“要擁有這份仁愛,要有這么一份擔當,和報效祖國的能量。”我的理解是,要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擔當、崇高感、洞察力三者缺一不可。早在多年以前,任正非的著名語錄已經廣為流傳:“華為沒有院士,只有院土。”因為擔當,因為崇高的使命感,華為才得以快速發展壯大,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回歸初心,回歸仁愛之心,才能洞察發聲者的訴求。
何為“無聲的呼喚”?因為無聲,所以這種呼喚是細妙的、微妙的,很難被覺察到,盡管很難被察覺,但是它卻給我們指明了一個方向,那就是如何塑造以客戶為導向的思維。想客戶之所想,急客戶之所急。以一顆仁愛之心,進行心與心的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感知別人感知不到的東西,才能洞察什么是“無聲的呼喚”,才能實現與“無聲的呼喚”進行無縫鏈接。
今天的品牌該如何定位?像慈母一樣感知自己孩子的所思所求,以一顆仁愛之心傾聽消費者的“無聲的呼喚”。
雁棲湖致良知四合院學習感悟學習心得 篇2
第一點,通過這次學習,我更加明白“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這句話的含義。以往我只看見“良知”兩個字,這次學習,尤其是“南贛治理”那五篇文章(《申諭十家牌法》《告諭浰頭巢賊》《祭浰頭山神文》《教約》《南贛鄉約》)的學習,讓我看到了“力量”二字的偉大。
我們剛開始學習致良知,自己還沒有找對方向,就很著急地讓企業員工或者家人也跟著學。可我發現陽明先生在治理南贛時沒有提到一句“致良知”,更沒有過說教。這其實就是一種力量的體現,是良知之“用”的體現。我之前主要著在對良知的“致”上,并沒有看到它的力量。但我們應該更多地去尋找這種力量。
第二點是關于“無所待而興起”的理解。海峰老師在分享陽明先生40天生擒寧王的故事時,說到“必定勝”和“必須勝”這兩個詞。我似乎明白了一點,我認為“必須勝”大于等于“必定勝”。因為“必須勝”意味著創造條件,然后才能實現“必定勝”。我以前不太理解“無所待而興起”這句話,也一直找不到抓手,但是這次學習后,我覺得自己找到了,我所理解的“無所待而興起”就是創造條件。
雁棲湖致良知四合院學習感悟學習心得 篇3
規矩和場景非常重要:我已經有很久沒有像今天晚上這樣收攝自己。觀自己,觀其心,正其身,讓自己坐得筆挺。時刻保持警醒,一個多小時坐下來,感覺很好。老師提出看似有些嚴苛的要求,但實際上讓我更加感覺到我們是一個整體。通過紀律來規范和莊嚴大家,讓大家更為快速有效地進入學習狀態。
關于場景:今晚大家營造的能量場非常棒,最后一首《祖國頌》,民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大家繼續這樣同頻共振,我們的學習會事半功倍。
自我的突破非常重要:我們大部分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能力(心靈品質的高度)駕馭不了我們當下的欲望,所以不停地陷入痛苦,原地打轉。當我們的心靈品質都提升的時候,當下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如何去除無明和私欲?從小我提升到大我,再上升到更大的社會責任,家國情懷,很多問題游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