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無遠中非攜手抗疫同行”觀后感心得(精選3篇)
“兄弟無遠中非攜手抗疫同行”觀后感心得 篇1
今天,我收看了思政大課令我受益匪淺,刻骨銘心。我對中國在疫情中的擔當感到驕傲自豪,同時也對新型冠狀病毒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以及學習并掌握了預防措施。
磨難壓不垮、奮起正當時。在舉國上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特殊時刻,我們不能親臨主戰場,但我們能堅持在大戰中堅定信心、不負韶華。
首先,新型冠狀病毒是一個大型病毒家族。因為表面的凸起像國王頭上的王冠,所以叫冠狀病毒。它是目前已知的第七種可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感染人群一般出現咳嗽、發燒、頭疼、胸悶等癥狀。
其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雖然來勢洶洶,給我們的生活都蒙上了厚厚的陰影。但是,作為學生的我們,要把這次的疫情當作是一種學習的機會,去學習前輩這種處變不驚,舍己為人的精神,我們要利用好這個機會,靜下來想一想自己的人生規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強大,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另外,還要學會如何做好防護措施:第一,盡量不出門,如果必須去公共場所記得佩戴口單;第二,要經常洗手,第三,不要過度疲勞,這樣會降低免疫力。
疫情在全球的蔓延速度之快,威力之猛,使得世界不斷聚焦中國防控疫情的成功經驗,認為中國采取“最勇敢、最靈活和最積極的”嚴格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疫情,為世界公共衛生事業作出重要貢獻。中國戰“疫”的速度、決心和力度是世界的榜樣,應當學習中國的應對措施。
中國有著非凡的基建和制度,迅速組織人力開展大規模的工程、建立“發熱門診”、迅速隔離感染者、鼓勵在線醫療、關閉學校、為隔離在家的人們配送醫藥和食物等。科學技術成防疫急先鋒,救援機器人、無人機、人工智能等技術用于防疫。“在與新冠病毒抗擊的戰斗中,中國部署了消毒機器人、智能頭盔、配備熱像儀的無人機和先進的面部識別軟件。一些外賣平臺利用機器人將食物從餐廳送到外賣配送員和顧客手上。
中國的學校停課不停學,數百萬學生每天通過直播軟件上課。疫情下的許多行業仍然保持繁榮,包括健身、廚藝和音樂等線上課堂。
疫情如令,責任如山。在這場眾志成城、同仇敵愾的戰斗中,中國人民的團結信念和責任感令世界印象深刻。
經過一堂思政課的教導,我明白了許多。明白了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的道理,明白了愛國的意義。這不僅僅是一堂課,更是對我們人生的引領。
看完這個全國大學生疫情防控思政大課后,一定會注意疫情,增強疫情意識我們雖然不能“親近戰場”但是我們永遠是國家、武漢、的后勤部隊。中國加油!武漢加油!鐘院長加油!希望疫情早點結束,早點能夠回學校,早點回到我們學校上課。最后為逆行的勇士們祈福,平安歸來!加油武漢!加油中國!
“兄弟無遠中非攜手抗疫同行”觀后感心得 篇2
8日,在緬甸仰光國際機場,工作人員搬運中方捐贈的抗疫物資。
世界衛生組織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以外新冠確診病例超過119萬例。疫情沒有國界,是人類共同的敵人。在這場全球抗疫“大考”中,中國與其他各國攜手作戰,積極分享抗疫經驗,并提供物資援助和派遣專家隊伍,彰顯大國擔當。
分享抗疫經驗
南非目前是非洲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面對當地日趨嚴重的疫情,中國駐南非大使館日前組織了中國專家視頻交流會,與南非衛生系統官員及專家分享中國抗疫經驗。南非衛生部長穆凱茲感謝中國“雪中送炭”。
截至目前,中國已同全球多個國家以及國際和地區組織舉行類似的視頻會議,主要圍繞病毒檢測、病例追蹤、防控措施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中國在防控疫情方面積累了非常重要的經驗,非常有效地控制了疫情傳播。各國應分享抗疫經驗和疫情信息,互相借鑒學習,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控措施。
“兄弟無遠中非攜手抗疫同行”觀后感心得 篇3
這次抗擊新冠疫情中,大家經常提到一個世紀前發生的西班牙大流感,實際上它源于美國堪薩斯州的一個軍營。從1918年3月開始,僅半年時間就席卷全球,西班牙有800萬人被感染,包括國王在內,這大概是西班牙流感這個名稱的來歷。世界范圍內這場流感感染的人數超過5億,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30%,造成的死亡人數估計在5000萬左右,這大概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亡人數的四倍。這場大流感某種意義上提前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交戰各國都沒有兵力開往前線作戰,所以西班牙流感也改變了歐洲歷史的進程。
中國歷史上也經歷過許多瘟疫,民間甚至有這樣的說法,“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縱觀人類歷史,大規模的傳染病對人類的生存和文明進程帶來過嚴峻的挑戰,也讓人類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中國兩千多年歷史中,有史可查的瘟疫大概是350多場。比如中國人熟知的東漢末年、三國初期的赤壁大戰,背后實際上有一場大瘟疫。曹操軍隊在赤壁吃了敗仗,但史學家考證下來迫使曹軍敗走的關鍵原因是瘟疫。至于華容道捉放曹這樣的故事,屬于文學家的創作。中醫藥也一直伴隨著與疫情的搏斗而發展,東漢名醫張仲景就是在這期間寫下《傷寒雜病論》,他直接參與治療患者,寫下這本傳世醫學名著,也被后人尊稱為“醫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