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3-6幼兒指南心得(精選3篇)
學習3-6幼兒指南心得 篇1
5月28日下午,西開保育院組織家長參加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早期教育講座。一個多小時的精彩解析與互動,讓我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劉志老師的講座中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這一點我極為認同與肯定。讓孩子可持續發展應如何去做。他講到三點:1、打造專注力;2、塑建自信心;3、從小守規則。劉志老師生動形象的講解,讓我記憶深刻。
回首往昔,自孩子呱呱落地至今,我一直都努力讓自己更加的完善,不停的學習和借鑒書本上的育兒知識。作為一個母親,如何教育和引導好自己的孩子也成為了我生活的重中之重。孩子兩歲起,我與愛人每個周末都陪孩子上早教,無論刮風下雨從未間斷,我們付出了時間與金錢,而孩子卻收獲了快樂與友誼。也因為我們的堅持,孩子習慣每個周末都上早教。我們并不是讓孩子去學什么,非要學會什么,只是為了讓孩子有諸多的生活體驗。孩子對生活的理解,對知識的渴求,對事物的認識,都與他的體驗和觀察能力是分不開的。
劉志老師的講座中那些關鍵點,我們也在書籍中獲取過,只是實踐中運用的不夠好,所以作為父母,我們都應該不斷的學習和提升自我,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為了孩子能夠茁壯成長,我們也應傾注更多的心血和付出極大的關愛。
現在孩子上了幼兒園,在這個大家庭中,孩子一定會更快速的成長起來,我們除了不斷的增強自身培養意識,更應做到積極配合校方工作,運用更多的知識與智慧,教育和引導孩子,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沐浴陽光,接受雨露,享受幸福,承載快樂,充實愉悅的渡過每一天!
感謝保育院,也感謝小小二班的每位老師,你們的辛勤付出相信每位家長都看得見,組織的這種講座真的十分必要也相當有益,你們費心了!
學習3-6幼兒指南心得 篇2
本月大教研活動,園里組織大家共同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社會部分,讓我們了解了3-6歲兒童在社會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特點,建立對幼兒發展的合理期望,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科學養育態度。
幼兒的早期教育很重要,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點,更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尊重和滿足他們不斷增長的獨立要求,鼓勵幼兒自理、自立。社會學習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應為幼兒提供人際間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動的機會和條件,幼兒園、家庭和社會密切合作,協調一致,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
《指南》的社會部分目標2能與同伴友好相處中提到5~6歲的目標是想辦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戲,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難能一起想辦法克服,知道別人的想法有時和自己不一樣,能傾聽和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接受時會說明理由。由此我想到了,班里的每周二玩具分享活動正是給了孩子們一個自由寬松的與同伴交流的機會。孩子們從家里帶來一樣自己喜歡的玩具和同伴分享,分享的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特別是棋類的玩具,一般需要好幾個小朋友一起參加,帶來的那個小朋友就要找同伴,并和同伴說明規則,如果意見不統一,還要大家一起商量,這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社會交往的過程,有利于孩子社會性的發展。
看了《指南》,我覺得好多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可以對照執行,并根據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其中的目標都能細化到我們可操作的程度,對于我們教師來說不是空口說大道理,比較實在,有可操作性,對我的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有很強的指導性。
學習3-6幼兒指南心得 篇3
多年來,我們依據《綱要》制定幼兒園的各項活動,讓我體會到《綱要》是多么貼近幼兒,從《綱要》中我懂得了幼兒每個年齡段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適合他們的教育活動、生活活動……而今天通過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讓我重新認識幼兒教育的靈活化,它根據幼兒的特點提出了很多更細致的方面,幫助我們在工作中做到更細致更全面,《指南》是我們教師在實施教育活動中的一盞指路燈,讓我們的教育更規范、更合理、更符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特點。
在學習中,我發現其中講到的每一點內容都是我們現在日常工作中所做、所學、所研究的事情,只有將每件事情真正的落實到位、認真負責完成,才能使得我們的自身素質、工作經驗有所提高,教學效果更好。
看了語言領域的第一點聽與說的教育建議,我自認為能較好地做到這些。如多給幼兒提供傾聽和交談的機會。我經常和孩子們一起談論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堅持給他們講故事,一起看圖書。并且我也注意培養他們的傾聽習慣。以前發現有孩子不夠認真,我總是即時提醒,現在我說話相應放輕,語速放慢,讓孩子們不由靜下心來細細地聽,這樣也較好地養成了他們的傾聽習慣。同時,在和孩子們進行交流時,我總是注意說話的語氣,總是能結合情景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于幼兒理解。特別是講故事時,注意語音、語調,配上表情,盡量把人物的心情表現得清晰,讓孩子一下就能理解。這樣操作,我希望能給孩子們做個榜樣,讓他們也能愛說、會說。
在此基礎上,我為幼兒創造各種說話的機會,如來園時和他們交流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有沒有什么新聞說說。晨間活動時,今天你玩了些什么,有什么特別的跟大家交流一下。上課時更是鼓勵大家積極發言。但是,我卻發現,孩子們不怎么說話,或者說,說得沒有我預期的那么多。每天上課的時候,發言的總是那幾個,但仔細想來,問題總還是出在我的身上,于是,慢慢尋找,慢慢發現,再慢慢改變。能力強的孩子總是很能說,也表現很積極。那些知道卻不愿意說的,我采取激勵措施,讓他們從懶洋洋的狀態中清醒過來,把自己的想法與同伴共享。能力較差的孩子盡量提問些簡單的問題,或把提問放在能力強的孩子的后面,讓他們如小鸚鵡般跟著其他孩子學說。
在語言活動時,有時候讓孩子們看著圖說一句話,請一個孩子說了后,我不斷要求其他的孩子,能不能說得更完整?能不能說得更好聽?這樣也刺激大家一起動腦筋,說得更好。這一點我發現很有用,在今后我也會一直用到。當然,在孩子們大膽說話以后,不管說得如何,我總是給予肯定。希望孩子們越來越能說,越來越會說。
每個領域中的教育建議我認為提的特好,如“鼓勵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論幼兒做得好壞都給與適當的肯定,不因做不好
或做得慢而包辦代替,以免剝奪他發展自理能力的機會”、“欣賞和回應幼兒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發的藝術活動,贊賞他獨特的表現方式。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過程中,不做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幼兒,在幼兒需要時候再給予具體的幫助。了解并傾聽幼兒藝術表現的想法或感受,領會并尊重幼兒的創作意圖,不簡單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標準來評價”等等,這些教育建議每一個都很詳實有效,且關注到了各個方面的細節和注意點,但這些建議卻一點也不顯得多余或雜亂,每一條都是工作中著實切實可行的,可操作性非常強。
《指南》中所提到的那樣在教育教學實際中我們遇到的孩子 不可能是一模一樣的,尊重孩子們原有的水平,引導其不斷地向更高一層的水平發展才是只能所呈現出的階梯性的意義。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揣摩《指南》和《綱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讓孩子們能夠得到真正合理、全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