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孔子的觀后心得體會(通用6篇)
電影孔子的觀后心得體會 篇1
在我們的《中華文化名家選講》課中,我們對孔子以及儒家思想有了較深的了解。接著,我們又觀看了商業電影《孔子》,我們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也產生了許多感想。其中,我個人感受最深的主要有兩點。
首先,我認為,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在孔子的那個年代,屹立了數百年的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戰爭,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的。而孔子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理想信念,盡管他被愚民們誤解和嘲諷,他被權貴們妒忌和排擠,他被君王們猜忌和放逐……在電影《孔子》里,在墮三都、周游列國、子見南子、陳蔡被圍、孔子回國以及韋編三絕這幾個最具有戲劇性的被進行過改編的孔子的重要經歷片段中,可以聽到,他對魯定公說的“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面對公山狃對他的拉攏而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孔子在冬祭大典之前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與齊國會盟時對齊景公說的“君子無戲言,言必信,行必果”;孔子對魯君的勸說“志士仁人,寧殺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仁”;孔子對南子說自己的信念“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都體現了孔子的精神理念。就算是到了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依然熟悉孔子的這些名言,這些名言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平時日常的言論、行為和思想。而經過孔子及其弟子學生、歷代儒家的倡導與發展的儒家思想更是對中華文化影響深刻,在過去的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中國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余年,對于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其他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因此,孔子一直是我們的精神導師。
我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我們知道,我們現在的社會又掀起了一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熱”,重視繼承和發展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現在并將長期建立中國的思想道德體系和進行誠信和諧社會的構建,這就需要我們從本土的、傳統的文化入手。即使是在更現代化、網絡化的社會里,我們及其后代們仍舊需要仁,需要義,需要禮,需要智,需要信,需要忠,需要孝,需要禮儀廉恥……我們仍然需要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倡導和發展,在以后的日子里,孔子仍然會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孔子是我們永遠的精神導師!
然而,孔子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他的悲劇形象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在孔子的一生之中,孔子是孤獨的。我們知道,人是渴望能夠被別人理解的,因而孔子也想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希望能在人群中找到知音。“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這都說明知音難覓,被別人理解是很難的。更何況孔子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其理想之高遠,境界之宏大,更不易為一般人所理解。孔子不能被別人理解,他感到了孤獨,說:“莫我知也夫!”又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與!”這里的“知”就是“理解”的意思。“沒有人理解我啊!”茫茫人海,知我者誰?這是何等的孤獨。在影片《孔子》中,顏回愛孔子的大道多于愛自己的生命,他為了那幾捆竹簡而被凍死。顏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更是孔子的知己,顏回一死,孔子便覺得是天將喪他,可見,孔子的知己是多么的稀少啊!以致于他的知己一死,就如“天喪予”!從南子的話語當中,我們清楚地了解到,“世人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卻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這就更進一步地說明,孔子要找到一個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的人難啊!這也注定了孔子的一生是孤獨的。并且,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后來漫長的歷史中,人們對孔子的誤解是沒有中斷的。在電影《孔子》的最后,孔子吩咐弟子將整理好的《春秋》呈送魯公,便面向著夕陽,溘然長逝。在他死前,他留下了這樣一句話:“世人理解我,是因為這部書;誤解我,也是因為這部書。”可知,直到孔子去逝前,孔子還是難尋知己的。孔子給后世的是一個仁者形象,心胸曠達。但在他的內心深處卻是一個極為孤獨的人。可見,在當時的社會里,千里馬是有的,但缺少伯樂;志同道合的人是有的,但難遇知己,這注定了孔子孤獨的悲劇形象。在當今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競爭激烈的時代里,我們更需要伯樂,需要知己,不然,我們同樣會注定生活在孤獨的自我圈圈里。
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統治階級為了本階級的利益和滿足其奢侈私欲,殘酷地壓迫人民,橫征暴斂,社會極為動蕩不安。而孔子反暴政,其志向是想救世,他的理想社會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立”。由于現實的缺憾,孔子萌生了理想,但理想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與現實是矛盾的,現實越是令人失望,理想越是完美,則它們之間的矛盾越大。孔子正是這樣,他的“理想國”在當時戰亂紛爭不已,各國都謀求強權的社會中是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的。現實是那樣糟糕,他的理想是那樣高遠,而他又始終堅持理想,不愿向現實低頭,因此他到處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到處碰壁直至老病而死卻又壯志未酬這便是孔子政治悲劇的主旋律。就例如電影《孔子》中的墮三都,當時孔子為削弱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世卿的勢力,提出了墮三都(即拆毀三家所建城堡)的舉措。但墮三都的行動因為種.種陰謀阻撓而半途而廢,隨后魯定公和季桓氏又開始迷戀于齊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并且在郊祭時沒有送給孔子祭肉,魯君反過來勸說孔子:“你應該學學寡人,裝點呆,賣點傻。你的師尊老子不是說過嘛:無為,方能無不為。”從這我們又看到,當整個社會都幾乎沉溺于利益、權利、昏庸和迷惑中,高尚和智慧的圣人反而會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同樣地,我們應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不要再讓我們身邊社會上的圣人再受到冷漠、排擠、妒忌和攻擊陷害了。
當然,商業電影《孔子》給我帶來的感想還有很多,這只是我個人感受最深刻的感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于孔子及其儒學思想,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相信,只要我們理性探討、學習和倡導發展孔子及其儒學思想,孔子會永遠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同時,我們也應該吸取由于當時社會的局限性給孔子帶來悲劇的歷史經驗教訓,使我們的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電影孔子的觀后心得體會 篇2
孔子,這位公元511年前的大文化人,不知對我們這些中國后輩來講,是有著多大的影響力啊。
通過電影這樣的一種藝術形式來塑造孔子的形象,既是幾代電影人的夙愿,也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拍攝《孔子》是中國電影界和文化界的盛事,塑造孔子的銀幕形象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也體現了我們中國的電影人的一種巨大的責任。要想使孔子的形象真真切切地出現于電影銀幕上,那是談何容易,更別說,要講述關于孔子的一些事例,對于無法親身到孔子那個時代的電影人,要制作拍攝出如此意義的電影,更是不簡單。
《孔子》將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一部具有長久影響力的作品,不僅是演孔子的周潤發演技超高,眼神、語言、動作,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孔子的“味道”,而且孔子本身就是一位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尊敬、學習的人物。
看完《孔子》的我,真是即感到慚愧,又覺得有些自豪。電影中的孔子,時不時出現一句經典的語言,好多已經出現在了我們的語文課本上,可想而知,孔子的話,都能體現出他的品格之高尚,偶爾遇到學過的語句,還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孔子一字一頓的小聲念起來,這讓我不禁感到自豪。
但電影中還有我根本沒聽過的名句。在電影院時,周圍的個別中老年人卻能接上孔子的話,讓我又有些慚愧,如此偉大的人物,學習的我們,卻局限于課本,而沒有廣泛的了解更多,看來,當代的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放眼望向遠方,而不是課本這狹窄的小小文學世界。
電影孔子的觀后心得體會 篇3
我是抱著一定期望去看《孔子》的。孔子,萬世之師,多好一題材,再(厚臉皮地)說,孔子是我老鄉,都是齊魯人氏,晚輩我應該去膜拜一下。看之前心想,也不要求導演多超水平發揮,能達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張藝謀對孔子的理解程度就行了。讓孔子那些美麗深邃的詩詞名言,配合古典唯美的電影畫面,再度綻放光芒。
沒想到,沒想到,拍的是如此之差,差的讓人傷心。活脫脫一主旋律片,還不是中規中矩無傷大雅的主旋律片,就是一拍失手了的三流主旋律片。就算有發哥跟那兒苦苦撐著,也是hopeless。看的我巨困無比,就在要昏睡過去的最后一刻,我以殘存的一點意志力逼自己睜開眼睛,扭頭一看旁邊,我娘已經昏睡過去了,我碰她一下,“你還真睡著了啊”,我娘驚醒,不好意思地端正了一下坐姿,作正襟危坐若有所思狀繼續看。后面我沒注意,不知道她有沒有再度睡過去。
連我娘這種一向寬容不怎么挑剔的人都覺得很差了,出了影廳就發出一連串感慨,“孔子還是個武林高手!能文能武啊。”“孔子一輩子沒干別的,就到處流浪了。”沒錯,這就是問題所在,編劇太扯了。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在于講學,傳道授業。可惜導演對這一點并不感興趣,她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表現孔子作為一個政治人物其曾經意氣風發然后悲慘動蕩的后半生。影片的前半部分孔子忙著和朝中大臣斗嘴忙著和敵國國君斗智斗勇,后半部分一直帶著幾個弟子on the road,走過一個村又一個店,走過一個國家又一個國家,窮,戰亂,沒飯吃,弟子不是跟錯了主子戰死沙場就是為了撈竹簡溺死冰河(看到這里老娘怒了,胡導您自己智商不夠,就可以這么污蔑顏回么!復圣顏回是病死的,不是為了撈那幾個竹簡淹死的!再說了,你家竹子掉水里會沉啊,科盲到令人發指),最后好不容易回到魯國了,跟魯國國家領導人說他以后不參與政治了,要安心教書。我心說,好,終于要講一講孔子是怎么為人師表弟子遍天下了,結果,導演根本沒理這茬兒,給發哥化了個耄耋老妝,一襲白衣,倚在門口,身子一歪,over了,連個臨別遺言都沒來得及說。我特么太替孔子不甘心了!
南子,周迅演的那位性感美艷心機很重的衛國國王夫人,我完全沒看出她存在的意義。胡導太自作多情了。人孔子對南夫人根本就沒什么非分之想,南夫人也不見得多了解孔子,這兩人唯一的交集就是孔子流亡到衛國時見過一面,南子做藍色妖姬狀盛裝出現,一見孔子,立馬湊上去,鼻子都快貼孔子臉上了(我還奇了怪了,這還沒到魏晉南北朝那個奔放的年代呢,衛國皇后作風再大膽,也不至于在自己家里這么赤裸裸地勾引一個年過花甲的外國流浪者吧,丫圖什么呀),見孔子沒什么反應,沒話找話地說了一句(在我看來純屬裝逼的話),“世人也許能夠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永遠無法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達到的境界。”孔子默默無語,走了,然后南子莫名其妙地被暗殺了。胡導,YY的天空無限廣闊,您自己都被自己感動了吧,您要非說南子是孔子的知己,孔子的后人估計也都寬厚包容,不跟您計較,但您敢編個靠譜點的劇情么。
不是讓演員說幾句古漢語,電影就有品位了的。這平庸又無知的破片,真是糟蹋了孔子,也糟蹋了發哥,還連累了無辜的阿凡達。
電影孔子的觀后心得體會 篇4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么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國時先后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并沒有被魯國國君采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后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的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游列國14年,終于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電影孔子的觀后心得體會 篇5
昨天晚上去看了今年的賀歲片孔子,總體感覺還不錯。
孔子這部電影是由周潤發等大陸一線影星出演的,并且表演的都比較到位。周潤發飾演的孔子,基本上把孔子圣人的一面表現了出來,任泉飾演的顏回,鏡頭不多,但是把顏回的那種謙卑、禮讓的樣子表演的也還算到位,當孔子在衛國要見南子的時候,子路的一句“那個女人,您一定不能見!”,把子路的豪爽性格也展現出來。
但是,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讓我感到有些好笑的劇情是,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但是由于當時社會的生產力不發達,顏回經常是吃不飽飯的,因此身體很虛弱,很早就死了,應該是在孔子周游列國之前就已經死了,孔子對于顏回的去世是很心痛的。而電影里的劇情安排卻是顏回一路跟隨孔子到了衛國,到了齊國,到了蔡國,最后是因為馬車在冰面上行走壓力過大,導致冰面開裂,為了搶救孔子的書籍而被凍死在冰水里的,我覺得,這個部分未免有點演繹的色彩了,好像是沒有一個正當的理由,讓顏回死于饑餓,又不能讓他活著,于是就讓他凍死在冰水里。還有一個劇情,也很好玩,就是孔子墮三都的時候,去找魯國的國君,魯國的國君表示不再繼續打壓三桓的勢力時,提到了老子,這時,畫面突然轉到了一個像仙境一樣的地方,出現了老子和孔子。這個地方和歷史是有出入的,歷史上老子和孔子應該是屬于同時代的人,他們從來都沒有見過面,而且我認為,老子屬于道家,孔子屬于儒家,他們處世的觀點是不同的,怎么能讓老子和孔子見面呢?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還有待考證。
歷史上的孔子,的確是一個圣人,他可以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他可以比一般人想得更深,看得更透。但是我們不能要求演員一定演成具有孔子一樣思想的人,但是我感覺周潤發扮演的孔子,還是很能壓得住整個電影的。要是想真的理解孔子,了解他的思想,還是要看論語、春秋,就如同全劇結尾的時候旁白說的一樣:世人懂我,是因為這部書,罵我,還是因為這部書。
電影孔子的觀后心得體會 篇6
“孔子”——一提起這個名字,就想起了現在正在熱映的電影——孔子,它沒有美國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虛假,它只是一部記載著春秋時期的亂世英雄歷史巨作。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個情節,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在我感覺中,孔子這部影片,就像讓兩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眼前,讓我們來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當中孔子的聰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亂世中。讓敵人防不勝防。但是人畢竟也有好人,也有壞人,孔子被絕情地趕出魯國,艱難地周游列國。這時,他的弟子顏回,拋棄了自己的金錢、地位、名譽、背井離鄉與孔子一同流浪。沒想到的是他的弟子們居然也效仿顏回的作法,跟隨孔子四處流落。弟子們這種愛師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讓觀眾贊嘆不已。后來,他們整天饑腸轆轆,吃距頭,受距難,但是沒有一個人放棄,沒有一個人說“不”。甚至只有一碗幾塊肉的湯,他們也互相推讓,他們的堅強和執著更打動了每一個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臨了,這一天他們需渡過一條冰封的江面,在江心處,突然間,冰面崩裂,正駕駛著馬車的顏回和一車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這時,善于游泳的顏回并沒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頭栽進冰冷的江水,拼命撈起老師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從水里拋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們撕心裂肺地喊著顏回的名字,告訴他快上岸。但是平時總是遵從孔子和同窗們的顏回,這一次沒有聽從。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顏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緊緊抱住竹筒,用盡最后一絲氣力,拋出水面。最鐘愛的弟子永遠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他把打撈上岸的顏回緊緊地抱在懷里,在幾個小時里,徒勞地自己的體溫來溫暖著顏回冰冷的遺體……顏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繹了儒家的“仁”和“愛”,詮釋著“忠”和“孝”。此情此景,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心靈無不為之震撼。顏回的壯舉,無時不刻的昭示著們,珍惜知識,崇尚文化。后來,孔子和弟子們,接受魯公的懺悔,又回到了魯國。從此孔子與政治隔絕,成了教育家。孔子臨終前最后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后人理解我,后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會有不同的見解。
孔子這部片使我受益匪淺,懂得一個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處。一個中國人若不懂點孔子,即便不說是不合格的中國人,起碼是缺乏教育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