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范文大全 > 心得體會 > 學習心得體會 > 學習老子道德經心得體會(精選5篇)

學習老子道德經心得體會

發布時間:2023-03-19

學習老子道德經心得體會(精選5篇)

學習老子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1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

  《老子》的文體,不像是《論語》那樣的語錄集,也不像一般意義上的“文章”。全書約五千字,是由一些簡短精賅的哲理格言組成。各章節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連貫性,但結構并不嚴密,前后常見重復。各章的先后順序也不能準確地確定。《老子》中的語言沒有太多的修飾,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奧而深刻,需要反復的體會。牽涉個人立身處世的準則。

  《老子》又稱為《道德經》,是因為由“道”、“德”兩部分的論述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關于道的論述。德的部分是老子關于仁義、禮信的論述。

  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

  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樸”、“一”等。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

  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于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于道“無”的外表的形容。

  2、道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不是指具體的事物而言的,而“德”為具體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來,德是道寓于具體事物的表現,也就是說德是物體從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這句是老子對于道與德之間的關系的論述。在老子看來,物體的具體表現是“形”,而物體之所以可以成為物體本身,是道德兩者作用的結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結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

  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發展。

  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

  三、老子在為人處事的做法上的觀點。

  因為一個事物的發展至極點,必然會向其反面發展變化。所以要能維持它的發展而不至于變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發展過程中不讓其到達極點。有人說老子的哲學是強人的哲學,他教導強者要收斂光芒,以弱居之。這是老子正反兩面會互相轉換的理論的運用。如三十六章云:“將欲翕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自居于弱勢、靜態而保持一種彈性,促使敵對一方向膨脹、夸張發展以至成為脆弱,即產生盛衰的對轉,這確實是看得很深。

  老子強調“不盈”、“不爭”、“致虛極,守靜篤”,“柔弱勝剛強”。老子的這一原則叫做“無為而無不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順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張“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說,學習知識要積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則要用減法,步步否定。老子認為,真正的智慧,必須從否定入手,層層除去表面的偏見、執著、錯誤,穿透到玄奧的深層去。也就是說,面對現象,要視之為表相;得到真理,要視之為相對真理;再進而層層追尋真理之內在本質。

  四、老子對仁義、禮的見解。

  不同于儒家學派的觀點。《老子》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說:大“道”被廢棄之后,才有所謂“仁義”。出現了聰明智慧,才有嚴重的虛偽。家庭陷于糾紛,才有所謂孝慈。國家陷于昏亂,才有所謂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說:“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但不是說老子視就反禮,因為禮有形式與內容兩個層次,老子所反對的是禮的形式,即反對形式復雜的禮儀條規。

  在老子看來,我們所講的仁義和倫常,都是因為“道”喪失的結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廢、國家混亂和家庭不和的時代,仁義禮法才會成為社會的需要。所以老子認為應該廢止文明和仁義,從小康社會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時代,即沒有邪-惡,不需要道德規范制約人們行為的,真正充滿道德、仁義、孝慈、信義的小國寡民時代。小國寡民的社會是老子的理想社會模式,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會哲學

  《老子》的中心,是闡述自然無為的政治哲學。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張“虛靜無為”,即反對以人為的手段,包括種種文化禮儀來干涉社會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狀態;關于人生態度,《老子》也主虛靜、退讓、柔弱,但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樣消極,因為《老子》所推重的“陰柔”,實是一種長久之道和致勝之道。

  因為物極必反的規律,所以在社會政治制度上,如果太過于強調某一反面,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張的政治哲學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無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導致混亂的源泉。以無為為之,以不治治之。“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在老子看來,“無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則。老子提倡“無為”,其形上依據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現實政治理由是“我無為而民自化”、“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是針對有為而發的。老子認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 “無為”也指感物而動,遇事而為,事先沒有設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無為”,由于是針對“有為”而提出來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無所作為”、“不為”,將無為視作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放任自流,這是從消極的方面去理解無為。“無為”,作為一種政治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而采取相應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狀態。“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襲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認和肯定事物的自然發展趨勢。“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農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順應民心、不要剛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對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的論述。當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極的一面,如果太過因順自發的行為沒有很好的規范管理,社會也會變得很混亂,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學習老子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2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有這樣的句子,“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是說大的地方,是沒有角落的,一望無邊,廣闊無垠。大器是要晚成的,早成的不可謂大。人們所說的早期的天才,那只是在某個方面暫露了頭角。例如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寫出了名垂史冊的《滕王閣序》,文筆優美,可謂詞彩華章。然而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則到老的時候,那會有多少優秀的作品啊。蘇老全,二十七歲始發憤,最后終有所成。大音希聲,大的音樂是無聲的音樂,這正像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寫的那樣“此時無聲勝有聲”。大象無形,說的是最像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這是評價美術作品的最重要的要素。國畫家齊白石的作品,他筆下的蟲、蝦,只寥寥幾筆,便栩栩如生,那就是“大象無形”。

  在《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里,老子寫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吶。”后三個“大”有大智若愚的意思,“大直若屈”使我們想到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時,在毛澤東身邊時的處境。“大成”、“大盈”句,有物極必反的道理。聯想到前蘇聯衛國戰爭時的功臣朱可夫,他的一生三起三落。在莫斯科保衛戰中,由于他英明的指揮,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之后他又率軍進攻德國,攻破柏林后,在蘇聯第二次大閱兵時,他曾代替斯大林閱兵,可以說他的功績已經達到了頂峰。中國有句古話,臣子若“功高蓋主”,那他的災難就到了。結果在和平年代,朱可夫的地位在一點點地下降。赫魯曉夫上臺之后,為了擊敗對手,從新起用了朱可夫。他幫助赫魯曉夫擊敗了對手,他的權勢在與日俱增,逐漸危機到了赫魯曉夫的地位,于是他又被認為是企圖奪權的人,而被趕下臺來。赫魯曉夫倒臺之后,他再一次被起用,這時他不再在政治舞臺上表演了,他開始著書立說,開始寫回憶錄。書的銷量非常大。他的一生就說明了人在“大成”、“大盈”之后的命運。中國古代提倡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就有“大成若缺”“大盈若沖”的含義。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為道命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大”之中有“人”,在老子的觀點中,體現了人本思想。“道法自然”,也體現了老子唯物主義的自然史觀。一切都要遵循自然規律,道就是以自然規律為準則的。現在我們提倡的和諧社會,許多觀點也體現了《老子道德經》中的觀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人為本的觀點。人要想在大自然界中更好的生存,就要和自然界搞好關系,就不能破壞自然環境。否則人就難以很好地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例如現在熱氣排放,大氣污染的問題。老子在幾千年前就能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說明了老子思想的偉大。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五章說:“民之肌,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這話是說,老百姓之所以饑餓貧窮,是因為苛捐雜稅太多。自古以來,沒有免除農業稅的,所以農民一直生活在貧窮困苦之中。趕上戰爭農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20xx年,我們中央政府實行免除農業稅政策,這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這也是改革開放政策的一個豐碩的結果。現在的政策體現了老子以民為本的思想。最近又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免除學生學雜費政策,使許多因貧困念不起書的學生能夠繼續學習。這一系列政策的實行體現了黨的富民政策,加快了和諧社會建立的步伐。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傳說中說,老子臨死的時候,他的弟子在他的床邊,老子深出他口中的舌頭,示意他的弟子。弟子不明白老子的意思。老子說:“你看我口中有什么?”弟子回答說:“是舌頭。”老子說:“牙齒比舌頭堅硬,然而牙齒先沒有了,而舌頭卻還在。”弟子恍然大悟,說:“我明白了老師的意思,柔弱勝剛強。”現在世界上以美國為首的國家推行單鞭政策,妄圖憑借強大的武力稱霸世界,自封為世界警察,干涉別國內政。以莫須有的罪名,侵略伊拉克。現在又陳兵海灣,對伊朗躍躍欲試。美國以強凌弱的政策,導致的結果,只能是自食惡果。伊拉克戰爭,美國死亡士兵現在已經超過了三千多人,幾千億美圓的戰爭費用,已使美國經濟發生緊張。現在每天還在以二點五億美元的費用用于戰爭。美國人民反戰的呼聲越來越高,反對戰爭,反對布什的民眾已由原來的百分之三十達到了百分之五十七。木強則風必折之,美國將來必走“兵強則滅”的道路。布什給美國人民帶來的必然是災難。幾十年來我們國家實行的韜晦政策,是以柔弱勝剛強的絕妙方略。幾十年之后,我們國家必將“柔弱居上”。

學習老子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3

  《道德經》是老子的一部經典名著,我們都知道老子是道家創始人之一在我國歷史擁有重要的地位,他和莊子一起被稱為“老莊”。我本身不崇拜任何宗教,但是對于《道德經》確實非常喜歡。今天我又捧起這本書讀了起來。

  老子在《道德經》里面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意思是用道理可以講出的道理,就不是一般的道理。生活中我們經常和別人講道理,也經常聽別人講道理,但是我們講給被人聽的道理別人是不是聽得懂,或者別人愿不愿意聽呢。或者反過來,別人講的道理,我們愿不愿意聽,或者是聽不聽得懂呢。這個問題老子就觀察的很仔細。就這樣一句話解釋很多的道理。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告訴我們如果天地不仁的話,所有的事物將會被對待的像草狗一樣,就是說我們屬于天地萬物之一也會被當成草狗一樣。如果圣人,就是當權者沒有任意,則會以百姓為草狗。所以天地對我們是有仁義的。老子在提醒當權者應該善待百姓。

  《道德經》說“上善如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提醒當權者以人民為重,只有不和人民爭,所有人都不能和他們來抗爭。

  老子希望所有事物都尊崇自然的發展才能獲得更好的未來。就像道家說的“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只有愛護百姓,不與民爭利,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我們現在生長在社會主義的社會,人人平等,國家關心老百姓的生活,這不就是老子說的社會嗎。我們每個人應該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他人著想,理解他人。

學習老子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4

  老子之著《道德經》,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騙;貪污、腐敗等等觸目驚心的社會問題時見報端。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物欲橫流的現實生活中,如何去面對金錢、地位、美女的誘惑呢!我們同樣可以在《道德經》這部圣典中汲取睿智,找出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靜處世,清靜自省,盡心本責!

  其實,靜心、凈心、盡心就是人們端正心態的問題,它蘊含著人們的三個不同心態層面。靜心:靜守自己的人生坐標;凈心:凈處自己的人生位置;盡心:盡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

  “清靜無為”為道教修道之本,老子以“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強調了致虛守靜的工夫修養和復歸之理。“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厘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后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曰明”,不會因“不知常”,而“妄作,兇”也。

  老子之后,莊子強調少私寡欲,以靜養神,這是道教靜中養生的思想理念。

  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則云:內以養正安靜虛元,原本隱明,內照形軀。

  司馬承禎的《坐忘論》云:“心為道之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通。”又云:“靜則生慧,動則生昏”,這則是道教靜中處世的指導思想。

  “靜心”,才能“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靜心,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靜心,才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

  總之,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才會在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凈心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

  凈明道重要典籍《太上靈寶凈明洞神上品經》的序言:“凈明者,無幽不燭,纖塵不污”,由此而見,天地萬物之間,潔凈不染,沒有絲毫的灰塵存在,是謂之“凈”也,如果完全用人性的角度看待“凈”的含義,那就是“不染”。

  “不染”的含義很廣泛,老子《道德經》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就從色塵(視根)、音塵(聽根)、味塵(味根)、香塵(嗅根)、觸塵(觸根)、法塵(法根)六方面形象勾劃了人們因貪婪而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身所導致的嚴重后果。故后人云:六根清凈、一塵不染。西漢智者河上公給此章命名為“檢欲”,意在教人約束,收斂人們的貪欲之心。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君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則可寄于天下;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于“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而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何來“貴大患若身”呢!

  由此,凈心能使自己自覺地堅持自我反省,能時刻檢束自己的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凈心是保持清正廉潔工作的源泉。

  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這是說明了人們解讀歷史可以汲取前人的經驗教訓而為己用,那我們通常所說的“前事不忘后世之師”。然而,我更以為,讀典可明智,明智則生慧。

  道祖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不妄為”正是人們靜心、凈心的外在表現,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是“有為”。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關于“什么是道”的文章,作者有一句話,我至今記憶猶新,他說:“道在哪里!道就在我們身邊,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謂之道也”。

  這句話淺顯明白而又讓人警醒。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自己的本職工作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道教所云的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倫理道德的教化作用,提倡“百行德為先”,崇尚“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各行各業都在加強道德自律教育,在努力提高群體的道德水準。

  隨著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二十字方針“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推出,具體來說,就是將“靜心、凈心、盡心”三心衍化為“六心”教育: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熱心獻給集體,關心獻給同事,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

  在現代社會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下,一些有智之士越來越注意到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性。重讀和闡釋道教圣典《道德經》,積極挖掘道教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社會進步的教理和教義,才能讓道教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類,才能讓人們能致虛守靜、凈化心靈,從而盡心盡責地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學習老子道德經心得體會 篇5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意思是說,政府的政策穩定、開明,人民就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政府的政策要是經常變化,就會使人民變得狡詐,人心變得自私自利,社會誠信缺失。在第十七章中,老子認為,好的政府不會亂發使令,人民只知道政府的存在,取得了業績,只會認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和政府沒有關系。政策的多變,會造成政府失去誠信,人民不會相信政府。

  這兩章內容主要闡述了政府不能隨便亂發政策,要“貴其言”。政策的多變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人民對政府的話產生懷疑,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誠信度降低。政策的多變會使一些人不勞而獲,別的人就會學他的樣子,期待政策有所變化,對自己產生利益,社會因此變得浮燥,人民沒有了長期奮斗的目標,急于求成,急于利用當前的政策為自己謀利,生怕政策變化讓自己的目標落空。

  老子的這種思想,在唐代得到柳宗元的傳承和發展。柳宗元在《梓人傳》中,認為治理國家,應當像蓋房子的工頭一樣,只需用尺子、規矩和墨斗劃出高低、長短的標準,讓手下的工人按照標準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做不好,批評或是辭退他,他都不會有怨言。不能事必親躬,處處向手下的人炫耀自己的本領,代替手下人工作。在《種樹郭橐駝傳》中,柳宗元提出了,治人要像養樹一樣“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為官治民如果“好煩其令”,看起來好像很愛惜人民,政府不停地想辦法頒布新政策,人民不停地揣磨政策變化的方向,結果卻使政府和人民都覺得很困苦疲乏,社會并不能安定興旺。

學習老子道德經心得體會(精選5篇) 相關內容:
  • 道德經第六章心得體會(精選20篇)

    今年暑假,我參加了傳統教育講座,并閱讀了《道德經》這本書,對與老子闡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幾點體會:一、 對道的理解和認識書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這個特有的名詞,闡述了他對規律的理解。...

  • 道德經心得體會3000字(精選3篇)

    一、《道德經》本體論是人類本體論思想的高峰本體論指哲學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質問題,狹義形而上學專指本體論。我概括的哲學定義:哲學是研究和闡釋宇宙絕對本體及其與人類關系的學科。...

  • 老子道德經第76章心得體會(精選9篇)

    用智不及無知《道德經》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

  •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9篇)

    老子《道德經》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的感受。...

  • 道德經七十章感悟心得體會(精選18篇)

    《道德經》通篇潛藏的一個主題意識是,反對技巧,反對知識、反對亂為,主張靜待事務自身的發展,自然成。道家強調亂用知識、亂用技巧、亂用智力,是很危險的事情。不作為,無知識、無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

  • 《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精選19篇)

    老子《道德經》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的感受。...

  • 學道德經心得體會(精選15篇)

    一本《道德經》,一生做人的智慧。做一個真實的人。人的一生,總會遇見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說會道,有的人不善言辭。有的人甜言蜜語信手拈來,有的人沉默寡言卻內涵豐富。...

  • 學習道德經的心得體會范文(通用16篇)

    《道德經》僅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繡,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

  •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范文(精選20篇)

    在電子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電子設備讀書,紙媒書漸有式微的趨勢。但真正喜歡讀書的,還是偏愛紙質版,那柔軟纖維的觸感和那特有的油墨芬芳。...

  • 道德經心得體會范文(精選15篇)

    作為一部流傳千年而不失其光彩的經典之作,《道德經》一直以來受到許多人的推崇。如今,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地球上的人們之間聯系也日益緊密,《道德經》在世界范圍內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 道德經的讀書心得(精選19篇)

    佛在法會上,手拈一花,視來眾,盡皆茫然,獨摩柯迦耶會心一笑。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諸摩柯迦耶。”花,本不自生,而是生于植株;也不自滅,而是歸于植株。...

  • 道德經心得體會讀后感(精選3篇)

    《老子道德經》44章中講到“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德與亡孰病?甚愛必大廢,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45章中又講到“禍莫于不知足,咎莫大于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這兩段話的大概意解是:名利和身體比起來哪個更...

  •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600字(精選19篇)

    在電子媒體大行其道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電子設備讀書,紙媒書漸有式微的趨勢。但真正喜歡讀書的,還是偏愛紙質版,那柔軟纖維的觸感和那特有的油墨芬芳。...

  • 道德經讀書心得體會(精選17篇)

    《道德經》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

  • 學習道德經心得體會(精選16篇)

    老子《道德經》的另一個廣博在于任何人讀之可以感悟出個體自己領域內的內涵和外延,也就是每個人都可以讀出自己貼切的答案和個體標準。以上是從宏觀上對《道德經》的感受。...

  • 學習心得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织金县| 芒康县| 英山县| 南昌市| 河间市| 博乐市| 盐亭县| 扎赉特旗| 沙坪坝区| 固安县| 喀喇沁旗| 竹山县| 巴塘县| 称多县| 屏山县| 博客| 绥棱县| 呈贡县| 固原市| 池州市| 义马市| 洪雅县| 靖远县| 灵璧县| 茂名市| 永仁县| 开鲁县| 辽阳县| 界首市| 庆云县| 淄博市| 邓州市| 杭州市| 交城县| 孙吴县| 蛟河市| 卓资县| 琼中| 天祝| 疏勒县| 广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