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奪冠》電影評價,奪冠電影精彩點評(精選3篇)
2023《奪冠》電影評價,奪冠電影精彩點評 篇1
· 1981年11月16日傍晚,第三屆女排世界杯的最后一場比賽,中國姑娘在對方頑強抵抗的情況下以3-2取勝對手,世界冠軍的獎杯第一次被她們攬入懷中;
· 1982年9月,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標賽中國女排“過五關斬六將”,最后與秘魯隊的決戰以3比0獲勝;
·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中國女排首次獲得奧運會冠軍;
· 1985年的世界杯大賽中,中古之戰是世人注目的焦點,最后中國女排以3比1獲勝;
· 1986年第10屆世錦賽,中國女排在甚為艱難的情形下再度登頂,成就中國體育史上不可復制的“五連冠”傳奇。
自此,便有了“女排精神”。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的歷史遺產,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奪得五連冠之后的經驗總結。女排精神的基本內涵可概括為:無私奉獻精神;團結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精神;自強不息精神。
女排精神曾被運動員們視為刻苦奮斗的標桿和座右銘,鼓舞著他們的士氣和熱情。更關鍵的是,它因契合時代需要,不僅成為體育領域的品牌意志,更被強烈地升華為民族面貌的代名詞,演化成指代社會文化的一種符號。它一直與女排的得失、沉浮緊緊聯系在一起,并成為評價中國女排的最難以割舍的標準。
不過女排精神之所以備受推崇,最重要的是那種足以流芳百世的不畏強敵、奮力拼搏的精神,這遠遠比“五連冠”本身更加能鼓舞國人。
中國體育冠軍數不勝數,而“女排精神”只有一個,這絕非偶然。郎平上任后將球員們成功凝聚在一起,可以被打敗,但卻不能被打倒,這才是女排魅力所在。女排不僅用團結如一家的氣質,提高了自己的戰斗力,更能感染他人。
“女排隊中的奧運氣氛一直很濃,天天都濃著。”郎平在奧運會比賽開始前半開玩笑地說。
一場奧運會女排1/4決賽牽動著億萬中國人的心,面對作為東道主、蟬聯兩屆冠軍的巴西隊,中國女排的姑娘們拼搏拼搏,在局勢不利的情況下終于在最后一局以15:13,總比分3:2力克巴西,成功躋身里約奧運會四強名單。
賽后隊員們留下了激動的淚水。這一場勝利來之不易,對手實力十分強大,又是主場作戰,占據天時地利人和,現場近萬名觀眾都在為巴西隊而加油歡呼,中國女排的壓力可想而知。教練郎平在賽后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面對這樣一場比賽,巴西隊無論從技術還是經驗都要強過中國隊,我們什么樣的結果都能接受,只要把自己水平發揮出來,決不放棄。
這正是中國女排得以勝利的關鍵所在,不管對手多么強大,都要在賽場上堅持到最后一秒,不畏艱難,奮勇前進。意志頑強是中國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傳承,歷代中國人民不管是英雄人物還是騷人墨客都在歷史中留下了不少壯麗詩篇。
2023《奪冠》電影評價,奪冠電影精彩點評 篇2
或許你和我一樣,會不經意地看一下評分。最近一部影片以“豆瓣8.7”在網上引起強烈關注,該片就是于20xx年10月25日上映的《少年的你》。《少年的你》是根據玖月晞小說改編的電影,由曾國祥執導,周冬雨、易烊千璽、尹昉、黃覺、吳越、周也、張耀、張藝凡、趙潤南主演 。該片講述在高考前夕,被一場校園意外改變命運的兩個少年,如何守護彼此成為想成為的成年人的故事。
并沒看過小說,我只是單純的被網絡高分所吸引,有點不敢相信的我又去核實了一遍,嗯,豆瓣評分8.6分,那是相當的高了。如此高評分,不去觀看實屬可惜,于是乎你心動化作行動。
影片一開始出來的便是本片主角周冬雨 飾演的陳念,以她的青春成長記憶為我們講述一個動人故事。涉及校園欺凌題材的影視作品,樂思資大叔我看過一些,這部影片同樣也涉及該題材。電影的前半段情節緊湊,交代了故事的發生地,事件的起因、經過,各人物之間的關系。看完前面一大段,我是服氣的,簡明扼要,把我們帶入到了活生生的校園欺凌之中。生活遠比電影更殘酷,影片中的欺凌場景我認為是很必要的,對于校園欺凌問題,首先就是該正視它。
影片后半段樂思資大叔我就有點看“累”了,以下為個人的吹毛求疵,純屬娛樂。
一、情節節奏感覺不太對,有點“慢”,而在一些關鍵點又把握不好,剪輯得突兀,比如欺凌者突然得求饒。what?還沒發力呢,你就倒下了?
二、想展現的內容線有點多。前面主要講述欺凌事件,嗯,挺好的,后面感覺其實是講愛情故事,再后面又似乎是犯罪推理懸疑……感覺就是線很多,處理得好就是藝術,處理不好就會給人感覺看得累。與其每條線雨露均沾,不如主次分明突出重點,個人覺得這不是純粹的社會題材片,也不是愛情片,更不是懸疑片,可能我看暈了吧。
三、片中其實還有個人物我認為也是很關鍵的,那就是欺凌團伙里的跟班,這種角色就是害怕被欺負而被動地加入團伙中的。觀看前,原以為會將這種人物與主角面對欺凌時采取不同的處理態度來進行個對比,樹立正確的三觀。但是,結果是這個跟班她真的只是個跟班,沒有伏筆,而主角最后卻輸了,輸得很徹底很無奈,給人一種很不舒服的感覺,壓抑。
2023《奪冠》電影評價,奪冠電影精彩點評 篇3
近期,由北京市委組織部聯合中國傳媒大學共同策劃制作的《小巷管家》正在熱映。影片以“小巷管家”平凡而偉大的先進事跡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為主要內容,將北京市的基層治理工作和百姓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生動講述了在基層治理過程中如何打通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的感人故事。
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是北京市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時代基層黨建工作新要求,著眼首都改革發展大局進行的一項重大改革。積極探索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推動管理服務資源和力量下沉,引導街鄉增強服務群眾功能,有力城市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難題。“街鄉吹哨、部門報到” 把群眾的需求當做哨聲,建立健全群眾需求的全響應機制,吹好哨、報好到、辦好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廣大黨員干部堅持以群眾滿意為根本標尺,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全力解決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小巷管家》的主人公趙建國,就是北京2.3萬名“小巷管家”中的一員。“小巷管家”不是什么領導,但心里裝的都是街坊四鄰的事,小到鄰里糾紛、占道停車、私搭亂建,大到公廁改造、環境提升、照顧空巢老人等諸多和老百姓直接相關的難題。工作頭緒多、事情雜,平凡而又普通,都是老百姓的家長里短但又關系著他們的切身利益。新時代,在社會基層治理的深入推進下,無數“小巷管家”飽含熱情、擔當履職,用智慧和辛勤服務百姓,獲得了認可,贏得了民心。正是這些可敬又可愛的“小巷管家”在平凡之中孕育了偉大,在細微之處書寫著深情,為社會的和諧穩定貢獻力量,切實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