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雙12購物狂歡節促銷思路個人分析心得(精選4篇)
雙11雙12購物狂歡節促銷思路個人分析心得 篇1
每年的雙11,都是網購的好時機。這一天,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人們都在網購;這一天,淘寶、天貓、阿里巴巴等大型電商打折打到爆;這一天,幾乎每個人都在網上瘋狂的搶購東西;這一天,幾乎成了全世界的購物狂歡節!
我也期待著這一天,因為最近我要買幾樣東西,就等雙11了。我準備買四樣東西,分別是書包、單靴、乒乓球拍和媽媽的皮包。但我雙11還要上學,所以沒有在凌晨搶購,而是在雙11中午放了學我才上網。
中午,我回到家,一吃完飯,直奔電腦。我在天貓主會場一搜,哇!各種漂亮的書包琳瑯滿目,目不暇接,看得我眼花繚亂。最后選了兩個書包,一個是淡藍色的,另一個是黑底白花的,最后我選擇了黑底白花的。又買了一雙黑色的單靴,媽媽的黑皮包和一副球拍。買完東西,我滿懷期待地上學去了。
11號下的單,16號以前全都到了。樣子都不錯,美中不足的是都有味道。單靴有味道,球拍也有一股怪味,媽媽的黑皮包味道最大,讓我最搞不懂的是為什么帆布的書包也有一股酸唧唧的味道,而且還很濃。不過書包在陽臺上曬了幾天,又在水里泡完晾干后,味道去掉了些。可是到如今,媽媽的黑皮包還在陽臺上掛著散味呢!
通過這次雙11購物,我對這個購物狂歡節的認識也回歸了理性:網購的好處是種類繁多,選擇余地大,但質量不敢保證,比如怪味問題在實體店一般不會發生;在實體店因為能看得見摸得著聞得到,所以一般來說質量還是可以得到保證的,但款式樣式不一定有你心怡的那一種喲。
套用一句話,我想對大家說:網店有風險,網購需慎重!
雙11雙12購物狂歡節促銷思路個人分析心得 篇2
雙十一已經過去了,雙十二即將來臨。在這一波波購物搶購大潮中,備受網民吐槽的除了慢如蝸牛的快遞,還有越來越復雜的優惠規則,折扣、津貼、紅包、滿減、返券……你都算清楚了嗎?
我在網上還看到有人為了制定最優惠的組合方案,甚至用到了微積分知識。為什么雙十一的優惠活動越來越復雜?經濟學中,這種策略叫做“價格混淆 ”。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商家利用復雜的價格計算規則增加了消費者比價的困難,并造成了一種價格優惠的假象,從而獲得更多的利潤或增加自己的銷量。
其實,生活中無處不需要經濟學。
迪恩卡爾蘭(Dean Karlan)和喬納森·默多克(JonathanMorduch)合著的《認識經濟》是一本適合普通讀者的簡明經濟學筆記。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利用經濟學解釋現實中人們決策的邏輯,并介紹了解決不同類型問題的一系列工具。相比以往的經濟類圖書,書中的每個章節都有案例+總結+批判性思考,并加入了前沿的行為經濟學內容,在說明經濟學知識的同時,更進一步地引導讀者,如何利用經濟學基本原理思考、分析并解決身邊以及社會的問題。
作者認為,每個經濟行為中都涉及到欲望與限制;權衡與取舍;激勵以及效率問題。這些問題聽起來很抽象,現在我們試著用這個方法來分析一下文章開頭中提到的雙十一優惠越來越復雜的問題。
1、賣家的欲望和限制:賣家希望獲得更多的利潤,但是市場中競爭非常激烈,他需要考慮到其他競爭對手的定價和商品,尤其是在電商平臺的環境中,更有利于投資者對比價格,獲取同類商品的信息。在經濟學上,欲望和限制反映了稀缺性問題,如果商家的產品是獨一無二的,那么他可以給出更高的定價,這是商品的稀缺性溢價。但是現實是往往存在很多同類產品或者替代品,因此,賣家更傾向于讓利來換取更多的銷量,這就是雙十一活動中商家往往有最優惠的價格的原因。
2,權衡與取舍:考慮到以上因素,賣家就必須在單位利潤和銷量之間進行權衡和取舍,以實現總體利潤最大化的欲望。進行適當的降價(優惠),換取更多的銷量而提升總體利潤,往往是商家會選擇的辦法,尤其是雙十一這樣的購物節,也會刺激銷售者購買較需求更多的商品。因此,參加雙十一活動顯然是一個好選擇,但制定什么樣的優惠措施就是另外一個需要權衡的問題了,這涉及到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即消費者對市場條件變化的反應程度。比如你可能不會因為商家給了10元優惠券就去沖動的購買一件5000元的大衣;但是如果購買兩雙20塊的襪子就可以減10元呢?或許很多原本只想買一雙襪子的人就會多買一雙。因此,價格的彈性跟商品的需要程度、替代品的可獲得性和相對于收入水平的花費等因素有關。
3、激勵:即消費者對優惠的定價產生的反應。舉個簡單的例子,除了雙十一跨店減免的購物津貼外,很多賣家還會提供店鋪優惠券,或者購買多件商品可以進行折上折的優惠活動。這種額外的激勵能夠刺激參與優惠的商品銷量,比如,那些單品利潤可能較高的商品往往會看似有更多的優惠,而有些投資者為了享受更多的優惠甚至可能購買了他們不需要的商品。同樣,有正向的激勵就有負向的激勵,有些消費者會發現那些款式更新穎、功能更多、性價比更高的商品往往優惠活動很少,這是因為此類商品并不需要額外的降價來刺激需求,商家更傾向于保留它們的單品利潤。而那些退而求其次的商品,則會有很多的優惠,從而刺激消費者購買。現在仔細想想你在雙十一是否購買了很多并不必需的商品?
4、效率:效率是基于這樣的一種假設,人們總是會會以最有效可行的的方式使用資源或者創造最大價值。所以,有需求的消費者會選擇優惠多的雙十一進行集中消費,并且充分的進行比較選擇價格最優、質量最好的商品。同樣,商家則更傾向于用最少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潤。雙十一優惠規則的制定就像是一場博弈,商家在制定優惠規則的時候,除了考慮商品的需求彈性外,還要考慮到競爭者和替代品可能給出的優惠。在雙十一這種集中的促銷季中,商家和消費者往往都會陷入某種“囚徒困境”,打個比方,對于所有銷售同一商品的賣家來說,進行價格“合謀”是最效率的策略,能夠獲得最高利潤的均衡,但是,事實上監管者會阻止這種損害社會利益的情況發生。而競相降價,書中作者將其稱為重復博弈也會導致利潤的損失。所以,在這種“囚徒困境”中,商家最優的方案往往是保持最低利潤率的均衡。因此,如果你真的買到了自己需要的商品,那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雙十一的促銷對消費者無疑是最有利的。不過,現實中的市場參與者往往更多,互相的牽制因素也更為復雜,所以,雙十一的優惠規則將越來越復雜,除了引起消費者的價格混淆之外,這也是與競爭者博弈的結果。
經濟學并不遙遠,尤其是微觀經濟學幾乎能夠解釋我們生活中經濟行為的背后邏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大家不妨仔細的讀一讀這本由兩位經濟學教授的“讀書筆記”吧。
雙11雙12購物狂歡節促銷思路個人分析心得 篇3
12月12日,也就是雙十二,我們班舉行了一次購物節。這學期,老師為了培養我們的寫作文能力,設立了班刊。每周出版一期,上面刊登同學們的作文。并且根據文章的質量、字數,給予物質獎勵——班級代金券。代金券可以用來兌換一些學習用具,比如:尺子、本、涂改帶……三個多月以來,同學們的寫作水平逐漸提高,個個都成了大富翁,“錢包”裝得鼓鼓的,熱切盼望著兌換大禮。
這一天,老師宣布了購物節的規則:“每人將你想買的東西寫在紙上,然后交給老師。數量有限,先到先得。”教室里頓時沸騰起來,互相商議著,大家都在尋找各自心儀的獎品。我看著琳瑯滿目的獎品,再看看手里少的可憐的代金券,心想:這些“錢”都是我辛辛苦苦賺來的,來之不易,用它來換一個作文本吧。通過練習寫作,盡快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爭取下學期有更大的進步。想當初,第一次給班刊投稿,從第一稿開始,爸爸媽媽幫我逐字逐句的修改,改正錯別字、完善詞語和句子的表達,直到現在我可以獨自順利地完成一篇作文。別看這一張普通的作文紙,背后卻包含了許多辛苦的付出,買一個本作為獎勵吧!
只有多讀書,多練筆,才能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寫出漂亮的作文,給班刊投稿的同時,還能收獲獎勵,多么有意義的“雙十二”啊!只要有付出,就一定會有回報的!
雙11雙12購物狂歡節促銷思路個人分析心得 篇4
說說“雙十一”
又是一年雙十一到了。你看,在提前一個星期時,媽媽就在跟商量買什么了。
我仔細地聽著,聽他們說些什么:“買鞋子、褲子、衣服……”聽著,聽著,我就不禁插進嘴去:“這么多東西,得花多少錢呀!”媽媽笑著說:“雙十一是多種商品打折的時候,東西比較便宜,所以在這時候買東西是比較劃算的。”唉,原來雙十一就是一個購物節呀!我馬上給老媽提出要求:“你們買東西的那天讓我也跟著唄!”媽媽說:“好吧,但那天是要熬到12點搶東西的,你可不要犯困哦!”我滿口答應。
第二天早上,我來到學校,只聽中也是一片談論“雙十一”的:“雙十一那天你們都買什么啊?”“買……”們臉上那興奮的表情,讓我對雙十一更加好奇:雙十一有啥讓人興奮的地方?
終于,雙十一來了。這天正好是周五,媽媽都早早地回到了家。一看“參戰”人員到齊,媽媽馬上給我們一人發了一部“武器”——手機,并開始給我們分配任務:“1號小分隊主要搶家居用品,2號小分隊主要搶書籍和玩具……”我們的神經都高度緊張,好像一個個要上戰場的士兵——不錯,我們一會兒就是要經歷一場搶東西“大戰”。
可是我亢奮的神經并沒有持續多久。剛過九點,我的上下眼皮就開始打架了,要熬到12點,對一個習慣早睡的孩子來說,可真不是一件易事!我著,好不容易過了11點,我實在是困到了極至,倒頭就睡到了沙發上。可是沒等半個小時,就聽到媽媽喊:“快點起來,開搶了!”我馬上爬了起來,拿起手機開始搶東西,我有些慌不擇路,見什么便宜就買什么,爸爸也是這樣,還是媽媽比較理智,說:“不要亂搶!搶一些我們需要的!”聽到這,我才開始慢慢挑選,可是雖然這樣,我和爸爸仍買了許多我們不需要的東西,花了許多不該花的錢。
“雙十一”終于轟轟烈烈的過去了,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在這一場購物狂歡中,我們買到想要的東西了嗎?我們因為便宜而多買了多少東西?這些或許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