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征路心得體會_重走長征路的意義學習體會(精選9篇)
重走長征路心得體會_重走長征路的意義學習體會 篇1
4月28日,公司組織去古田— 連城—長汀開展紅色之旅,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路走來無論是從古田山到連城,還是長汀,這一個個歷史的豐碑,篆刻下偉人們為了新中國奮斗的痕跡,仿佛把我的思緒拉回到那個遙遠的年代,使我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說是接受了一趟生動的黨課教育。
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我深知此次紅色之旅對于我們思想上的幫助非常巨大,于是我如同海綿吮吸水分一樣吸取著這塊神奇的土地所能帶給我的啟示。細細品來,這一路的參觀考察學習,竟如同一次黨性教育的心路歷程,讓我心潮澎湃,受益良多。
在出發前,雖然對革命老區的艱苦有一定的估計,卻還是沒有想到,我們的革命圣地龍巖,生活竟然還是如此的艱苦。我們的黨十分關注老區人民的生活,國家的多項政策,不斷的支持的老區的發展,一個個現代化的建筑正在建設,我想不會過多長時間,這里將是另一番景象。
通過兩天的行程,我走了許多以前紅軍走的路,也參觀了許多博物館,第一次感到走路是那么的累!特別是在29號早上,伴隨著一路的贊嘆和驚呼聲我們去爬松毛嶺戰役,我們走的好辛苦,就這樣機械地走著,只能感覺到腳疼,肌肉的緊張。慢慢的,在不知不覺就走到山頂。當時我在想,紅軍前輩們當時哪有那么好的路可走,況且他們還要身負重物行走,我們才身負自己的水都覺得不好受,他們的那種艱苦我能想象得到嗎?隨著暮色漸漸來臨,我們來到了長汀。迎接我們的是神往以久的地瓜飯。也不知是同志們太累了,還是這紅軍飯太香,用風卷殘云來形容絕對是再恰當不過了。
至此,這次紅色之旅可以說完滿結束了。我們重溫了革命歷史,緬懷了死難先烈,讓我們更加了解當時紅軍是多么的辛苦啊,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領悟了一種精神——革命精神。這種精神不但是革命勝利的根源,同樣也是實行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一個根源。如果每個團員干部都能發揮一點革命精神,那么我們的工作一定會做得更好,真正成為黨的好幫手和后備力量。
重走長征路心得體會_重走長征路的意義學習體會 篇2
身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黨員,我對長征的了解和認識大都來自于影像和文字,片言支語、零零碎碎,既不全面又不深刻。這是當代人的缺憾,亦是一種歷史記憶的淡漠。忘記那些感人的歷史,是所有有良知國人的心靈背叛,所以我一直盼望著能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當年的萬里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毛澤東用如椽的大筆和包舉宇內的詩情,為我們勾勒出當年的長征景象。然而詩歌畢竟是詩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點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長征到底是怎樣的?長征途中的人們的心靈感受如何?歷史是無法回溯的,記憶并不能復原歷史,但“重走長征路”為我帶來了希望。
最近,央視籌辦、組織了一個活動,名之曰“重走長征路”。從紅色之都瑞金出發,到達甘肅,行程達6000多公里,重走大雪山,再踏死亡草地。看著這些熟悉的名字,我的眼前仿佛又再次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相信很多人在小學的語文書里讀過這篇文章把《永遠的豐碑》,軍需處長為了戰士們有棉衣穿,自己穿單衣,最后凍死在雪地里,我相信這一幕很多人應該印象深刻。
真正的長征,真實的長征,除了金戈鐵馬、硝煙彌漫,更有不為人所知的艱苦卓絕和默然死亡。紅軍戰士吃的苦又何止以上所述,只是掩藏于歷史的天空而已。就是以上回憶的這些,又有多少人還會記得呢?城市的燈紅酒綠、金碧輝煌,早已把我們先輩留給我們的可貴精神掩蓋了,換來的是奢靡放蕩的生活方式。因為在他們眼中,那只是歷史罷了,讓他塵封在教科書里去罷了。
因此央視這次活動,并不是“背包一族”的光旅游,更不是“有閑階級”的“無病呻吟”。然而很多人都對這個活動產生了質疑,認為“此長征非彼長征”。的確,兩次長征之間存在著時間的間隔,存在著文化的差異。毫無疑問,長征是不可復制的。眾所周知,紅軍長征的歷史就是流血犧牲的歷史,是在斷絕后勤保障的情況下開始的,是在敵人必欲全殲的圍追堵截中完成的,是在有上頓沒下頓的饑餓中打仗的,是在幾天幾夜不睡覺中行軍的,即便短暫休息,也是在緊張中度過的。而我們今天重走長征路是在太平盛世中進行的,我們的裝備也不可同日而語。所有的這些差異,似乎都揭示著兩次長征之間的“質”的差異。
難怪許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生發出“沒意義”的感慨,但我認為重走長征路的意義不在于復制,而在于以當代的心靈和文化去體驗當年的長征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親身實踐得出了“長征不可復制”的結論,并得以用現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歷史。它能讓我們接近真實地感受到歷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紅軍有多少倍的辛苦,從而明白社會的進步來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為個體在動蕩年代把握自身命運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貴和戰爭的殘酷。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任何偉大的民族,任何偉大的國家,任何偉大的時代,都擁有屬于自己的“非常之道”。散落著一地馬鈴聲,多少代馬幫人付出青春的茶馬古道;當年興盛一時的大國氣象今日只能從無數斷壁殘垣中找尋的絲綢之路;還有那些記錄著民族融合的唐蕃古道、那些戰火紛飛的秦漢棧道。只有這些綴滿了歷史風鈴,其聲不可復制的道路,才可稱為非常之道。而70年前,紅軍二萬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將中國西部最激越的河流,最巍峨的高山和最廣袤的草原串連起來,品嘗其中最艱辛的行走滋味,堪稱壯舉,即使今日走來,雪峰依舊,鐵索猶寒,其景色也不是平常景區可以比擬的,因而是當之無愧的非常之道。
“非常之道”包含著非常之景致,而這些非常景致需要非常的方式來合理體驗和開發。不能領會長征的精神,永遠無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懷著感恩的心去體會,永遠無法從那些日益荒蕪的古戰場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長征路,是我們當代中國人的心靈選擇,是我們黨優良傳統的精神追溯,更是我們彰顯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機。
重走長征路心得體會_重走長征路的意義學習體會 篇3
身為新時代的平涼新華小記者,他們對長征的了解和認識大都來自于影像和文字,片言支語、零零碎碎,既不全面又不深刻。這是當代人的缺憾,亦是一種歷史記憶的淡漠。忘記那些感人的歷史,是所有有良知國人的心靈背叛,所以我一直盼望著能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當年的萬里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毛澤東用如椽的大筆和包舉宇內的詩情,為我們勾勒出當年的長征景象。然而詩歌畢竟是詩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點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長征到底是怎樣的?長征途中的人們的心靈感受如何?歷史是無法回溯的,記憶并不能復原歷史,但“重走長征路”為我帶來了希望。
7月30日,新華小記者平涼組委會、組織80多名新華小記者“重走長征路”。赴六盤山開展活動,六盤山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 紅軍越過六盤山后即徹底地粉碎了敵人的“圍剿”計劃,勝利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毛澤東曾在此寫下氣勢磅礴的《清平樂——六盤山》。
看著這些熟悉的名字,小記者們的眼前仿佛又再次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相信很多人在小學的語文書里讀過這篇文章把《永遠的豐碑》,軍需處長為了戰士們有棉衣穿,自己穿單衣,最后凍死在雪地里,我們相信這一幕很多人應該印象深刻。
真正的長征,真實的長征,除了金戈鐵馬、硝煙彌漫,更有不為人所知的艱苦卓絕和默然死亡。紅軍戰士吃的苦又何止以上所述,只是掩藏于歷史的天空而已。就是以上回憶的這些,又有多少人還會記得呢?城市的燈紅酒綠、金碧輝煌,早已把我們先輩留給我們的可貴精神掩蓋了,換來的是奢靡放蕩的生活方式。因為在他們眼中,那只是歷史罷了,讓他塵封在教科書里去罷了。
因此這次活動,并不是“背包一族”的光旅游,更不是“有閑階級”的“無病呻吟”。然而很多人都對這個活動產生了質疑,認為“此長征非彼長征”。的確,兩次長征之間存在著時間的間隔,存在著文化的差異。毫無疑問,長征是不可復制的。眾所周知,紅軍長征的歷史就是流血犧牲的歷史,是在斷絕后勤保障的情況下開始的,是在敵人必欲全殲的圍追堵截中完成的,是在有上頓沒下頓的饑餓中打仗的,是在幾天幾夜不睡覺中行軍的,即便短暫休息,也是在緊張中度過的。而我們今天重走長征路是在太平盛世中進行的,我們的裝備也不可同日而語。所有的這些差異,似乎都揭示著兩次長征之間的“質”的差異。
難怪許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生發出“沒意義”的感慨,但新華小記者們認為重走長征路的意義不在于復制,而在于以當代的心靈和文化去體驗當年的長征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親身實踐得出了“長征不可復制”的結論,并得以用現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歷史。它能讓我們接近真實地感受到歷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紅軍有多少倍的辛苦,從而明白社會的進步來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為個體在動蕩年代把握自身命運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貴和戰爭的殘酷。
而80年前,紅軍二萬五千里的漫漫征程,將中國西部最激越的河流,最巍峨的高山和最廣袤的草原串連起來,品嘗其中最艱辛的行走滋味,堪稱壯舉,即使今日走來,雪峰依舊,鐵索猶寒,其景色也不是平常景區可以比擬的,因而是當之無愧的非常之道。
“非常之道”包含著非常之景致,而這些非常景致需要非常的方式來合理體驗和開發。不能領會長征的精神,永遠無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懷著感恩的心去體會,永遠無法從那些日益荒蕪的古戰場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長征路,是我們當代中國人的心靈選擇,是我們黨優良傳統的精神追溯,更是我們彰顯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機。
重走長征路心得體會_重走長征路的意義學習體會 篇4
7月1日,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開展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3周年“重走長征路”活動,120余名黨員、行業標兵身著紅軍服裝,沿著當年紅軍進入黎平城的道路到達黎平會議會址,參觀黎平會議紀念館,在館門前重溫入黨誓詞,之后到黎平革命烈士陵園向革命先烈敬獻花圈和花籃,瞻仰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
在黨的生日這天全國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慶祝活動,隆重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3周年。其中黎平縣重走長征路,重演“紅軍進城”,顯得尤為親切和新穎。“苦不苦想想紅軍二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二萬五千里長征,開創了人類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二萬五千里長征,保留了中國革命的火種;二萬五千里長征,宣傳了黨的政治主張、灑下了革命勝利的種子。重走長征路,能體會到革命老前輩堅定的政治信仰;體會到革命老前輩在困難面前永不屈服的決心,體會到革命老前輩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對于一名黨員來說,這是牢記黨員宗旨和義務,不斷加強學習的一個好方法。以親身踐行的態度,重走長征路,一步一個腳印,用心去領悟,在吃苦中達到學習的目的,在行走中領悟革命的真理。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人民解放軍的優良傳統。“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一切繳獲要歸公”。還記得電影建國大業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人民解放軍解放上海后成千上萬的指戰員整齊的睡在馬路邊上,沒有一個人違反紀律。人民解放軍正是憑借鐵的紀律和優良的作風贏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取得了最后的革命勝利。今天,在和平年代重演“紅軍進城”我想意義也正在于此。紅軍進城,紀律先行做到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紅軍進城,買賣公平、說話和氣;紅軍進城,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一項項看似很小的舉動,卻是贏得民心的大舉措。黨員干部帶頭遵守黨紀國法,不擾民、不與民爭利、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密切聯系群眾這就是今天我們應該做的。
黎平縣120余名黨員、行業標兵身著紅軍服裝重走長征路,重演“紅軍進城”要的就是學習弘揚紅軍長征精神,牢記紅軍進城紀律。今天,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們要不斷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不斷攻堅克難、不斷奮勇前進。同時,在心中牢記紀律。在和平年代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線。
重走長征路心得體會_重走長征路的意義學習體會 篇5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主席《憶秦娥·婁山關》中的詞句,描述了長征的艱難,抒發了決心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引導中國革命走向新勝利的豪情壯志。
69年前,在中國大地上發生了震驚世界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它是紅軍意志、勇氣和力量的偉大史詩,是人類戰爭史上的空前奇跡。長征是舉世無雙的,正如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所言:這是一場激動人心的遠征,它過去是激動人心的,現在它仍然會引起世界各國人民的欽佩和激情。它將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豐碑,永遠流傳于世。不管你對長征的描述是悲壯的還是偉大的、是艱險的還是苦難的,也不管你從理論上對長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對長征路線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沒有實地走一走,親身去感受、去體驗,那你的理解總是不全面的,你的認識總是膚淺的,你永遠感受不到紅軍長征的艱險與苦難。
重走長征路,紅色圣地游,吃一碗紅米飯,喝一碗南瓜湯,成為近年來廣大人民群眾參觀旅游的一大熱點。其間我也先后赴陜、渝、黔、贛等地區參觀學習,走了部分長征路,實地感受了紅軍長征所經歷的艱難困苦。透過長征路線上的遺址、標牌、陵墓、紀念館,我看到了革命先輩們留下的長征印痕。蒼莽險峻的婁山關、波濤洶涌的大渡河、瑟瑟蕭寒的瀘定橋、荒無人煙的沼澤地、白雪皚皚的大雪山……
每個難關,都是一座豐碑,銘刻著紅軍先輩們金戈鐵馬、氣壯山河的光輝業績。
在這些紅色“豐碑”中,更有令我留連忘返的赤水河。四渡赤水,是毛澤東駕馭戰爭、指揮作戰的神來之筆,他滿腹韜略,沉著鎮靜,指揮紅軍時而北渡,時而南涉,聲東擊西,神出鬼沒,在國民黨數十萬大軍重重包圍之中,穿插迂回,猶入無人之境。令軍事專家嘆為觀止的四渡赤水之戰就神奇地發生在這里。當我來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灘和茅臺等渡口,站在岸邊,仰望群山,我仿佛聽見了馬達聲、馬蹄聲、腳步聲、吼叫聲和隆隆的炮聲在山谷回蕩;俯視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濤洶涌的江水沖擊著紅軍的竹筏、木船、浮橋,凜冽的寒風吹打著濕透衣衫的紅軍戰士。我仿佛看見紅軍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滿著期待和勉勵,仿佛在告訴我們:打江山難,守江山難,建設江山更難。
戰爭年代的長征永遠地完結了,但建設現代化軍隊和建設偉大祖國的新的長征已展現在我們面前。在高科技條件下,面對著“信息化”、“太空戰”、“數字鏈”、“一體化”等深奧而又陌生的名詞,我深深地感悟到:我們肩上的擔子很重,要走好新長征之路,打贏未來戰爭,必須像先輩們一樣付出更多的艱苦和努力。我們要很好地學習革命先輩不屈不撓的長征精神,在新長征路上記載下我們創業的足跡。
重走長征路心得體會_重走長征路的意義學習體會 篇6
在20xx年6月11日,作為一名今年剛被黨組織討論吸收的預備黨員的我,有幸參加了單位組織的重走長征路活動。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早早的來到單位院內,生穿紅T恤,佩戴共產黨員標志,乘車到六盤山山頂,參觀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重走革命先烈走過的歷程,并進行了宣誓,我滿懷激情地參加了每一項活動,認真感受到了長征精神帶給我們的震撼,仔細品味著每一次心靈交流的感動,切身體會著團隊協作的力量。這次活動組織嚴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寓教于樂,效果良好,既對全體參加活動的集團干部進行了革命傳統教育,又增進了大家的團隊意識和進取精神。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次“紅色之旅”、“教育之旅”、“快樂之旅”和“團結之旅”。
長征是歷史上第一次、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長征是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戰勝艱難險阻、戰勝敵人的英雄壯舉,是無數紅軍烈士的鮮血鑄成的歷史,是一部史無前例、雄偉壯麗的史詩。今年是我們黨成立90周年,是長征75周年的日子,但是長征精神永不落伍,依然散發著激蕩人心的神奇魅力,它不僅激勵著中國幾代人,而且在全世界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長征已成為中華民族意志與品格的注腳和前仆后繼追求光明與理想的象征,長征精神更是革命先輩為后人留下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艱苦奮斗、勇往直前、團結協作的長征精神緊扣著時代脈搏一起律動,將永遠奏響出時代的最強音。
身為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預備黨員,我對長征的了解和認識大都來自于影像和文字。這是當代人的缺憾,亦是一種歷史記憶的淡漠。“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毛澤東用如椽的大筆和包舉宇內的詩情,為我們勾勒出當年的長征景象。然而詩歌畢竟是詩歌,多了分浪漫,多了些豪情,多了點希望。相信很多人都心存疑惑真正的長征到底是怎樣的?長征途中的人們的心靈感受如何?歷史是無法回溯的,記憶并不能復原歷史,但“重走長征路”為我帶來了希望,使我深深感受到了長征中的艱辛。
也許重走“長征路”,許多人都會不由自主地發出“沒意義”的感慨,但我認為重走長征路的意義不在于復制,而在于以當代的心靈和文化去體驗當年的長征精神。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以親身實踐得出了“長征不可復制”的結論,并得以用現代人的眼光重新感受歷史。它能讓我們接近真實地感受到歷史。如果知道自己有多辛苦,你就能知道紅軍有多少倍的辛苦,從而明白社會的進步來之不易,如果能感受到作為個體在動蕩年代把握自身命運的力量是多么微弱,你就能知道和平的珍貴和戰爭的殘酷。
不能領會長征的精神,永遠無法感到雪山的震撼之美,不能懷著感恩的心去體會,永遠無法從那些日益荒蕪的古戰場上品咂出大喜大悲。重走長征路,是我們當代中國人的心靈選擇,是我們黨優良傳統的精神追溯,更是我們彰顯民族精神的一次契機。
重走長征路心得體會_重走長征路的意義學習體會 篇7
7月12日——13日我參加了公司組織的“重走長征路”拓展訓練,通過上面這首詩可以看出紅軍戰士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通過這次活動,我也思考了很多,現總結如下:
1.紅軍長征,當時各個方面軍團結一致,統一聽從中央軍的指揮,密切合作,最后勝利會師,取得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作為拓展式訓練,我們在這此活動中卻沒能做到這一點,活動完成后我們也在思考,為什么所有的活動任務都不能一次性完成,而要第二次再去做才能完成,并且可以完成的很不錯。總結原因主要是面對當前的困難,沒有一個強有力指揮,沒有發揮我們集團的團結力量,在攻克困難時沒有形成合理統一的對策,導致多個任務都沒能一次性完成,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工作中也同樣會遇到,因此,我們應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將其用于到實際工作中去,保證我們的工作都能一次完成,避免給公司和社會造成損失。
2.紅軍長征之所以勝利,主要在于有中央正確的統一指揮,再加上紅軍戰士的英勇、頑強,堅決的執行了黨對軍隊的統一指揮,紅軍才能攻克一個個困難。在活動中,我們在面對困難后也對具體情況作了分析,并制定出了實施方案,但是在執行上沒有堅決的、統一的去按照原定方案去做,造成了混亂局面,延誤了最佳時機。在工作中,制定了工作方案是一個方面,最主要的還是要去堅決的執行,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應主動去提升自己對工作的執行能力。
3.“強渡金沙江”中,由于我們考慮多方面的問題,瞻前顧后,最終錯失了搶渡時間,最后,當敵人已經趕到時我們剩下的戰友才不懼危險,英勇渡江,但是也造成我們一位戰友被敵軍“俘虜”。那么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在面對具體情況時能否抓住最佳時機,勇敢、果斷的采取措施,還需要我們在以后的工作中繼續提高。
4.對于每一次活動完成后,教練均留給了我我們很長時間用來反思和總結,就是教練所說的,我們每件事情要的不只是“結果”,而是“成果”。即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然后能將這一成果運用到之后的問題處理中去。
5.最后一個“夜襲廬山觀”最為艱難,但是我們總結了之前的“成果”,這此由有經驗的同志統一指揮,合理安排,由我們9人組成的先遣部隊在高墻外面搭成了人梯護送其他戰友們通過,最后我們以優異的成績順利過關。
在此次“重走長征路”主題拓展訓練活動中,我們深刻體會到了紅軍長征時的惡劣環境和前有強敵、后有追兵的險境,同時,我們也能很清楚、很深刻的體會到長征勝利所需要的精神品質。我們要將中精神品質此運用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立志要做一個有擔當、有集體、有魄力的中國人、中國共產黨黨員。
重走長征路心得體會_重走長征路的意義學習體會 篇8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7月13日上午,“重走長征路青春心向黨”上海青年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紅色尋訪活動啟動儀式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舉行。
本次活動通過招募選拔,匯聚了來自滬上15所高校的20名90后大學生以及25名青聯委員、青年企業家等青年群體參與。他們將在12天時間內跨越五省,從上海出發,尋訪于都、遵義、瀘定、吳起、延安等地,重訪長征沿途重要地點以及長征親歷人物,追憶歷史并從中發現國家在改革中發生的巨大變化,重溫長征精神、開展公益活動、參與社會實踐,深刻感受和學習長征精神,為實現“中國夢”奉獻青春智慧。
團市委書記徐未晚在講話中指出,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帶領上海青年重走長征路,就是為了從這段歷史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時刻提醒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希望全市青年深入學習重要講話精神,深刻了解長征歷史,繼承和發揚長征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用青春夢托起中國夢。
新民晚報黨委書記、總編輯陳啟偉指出,這批90后大學生隊員將通過文字、攝影、攝像等全媒體表現手段,運用微博、微信、網絡直播、粉絲互動等豐富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宣傳展示這次活動,吸引他們的同齡人關注,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和傳遞新時代的長征精神。
啟動儀式上,上海紅軍后代聯誼會會長、曾經11次重走長征路的鄧玉平老師結合自身經歷,為隊員講述了她心目中的長征故事;上海廣播電視臺主播雷小雪、臧熹在啟動儀式上與出征的青年隊員們一起朗誦了《長征組歌》。支持單位代表為隊員們送上了包括藥品、背包、衣服在內的統一裝備和《長征》書籍,主辦單位領導為出征隊伍授旗。
本次活動由團市委、市青聯、市學聯、市青基會、新民晚報社、上海廣播電視臺等單位聯合主辦。
重走長征路心得體會_重走長征路的意義學習體會 篇9
xx年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壯舉,擎起了熊熊的革命火炬,一直在世人的心目中熾烈地燃燒著,隨著歷史的行進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也一直吸引和召喚著后來人,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外國人,都曾沿著當年紅軍長征的路線探尋紅軍的足跡和長征的精神。為迎接黨的勝利召開,進一步加強基層黨務干部教育培訓工作,20xx年10月18日至23日分省院組織基層黨支部書記一行25人,赴四川紅原、若爾蓋、松潘、北川等地開展實踐鍛煉活動,我們也踏上了“重走長征路”的征程。
我們從成都出發,追尋著當年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的足跡,我們一路走來,體驗了因海拔高,氧氣稀薄產生的輕度高原反應,也親眼見到了當年人跡罕至、沼澤遍布的茫茫草原,親歷了時而烈日高照,時而風雪彌漫、寒流滾滾的草原無常氣候。我們參觀了許多紅軍長征遺址和紀念館,撫今追昔,我們感慨萬千,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了當年爬雪山過草地的艱難,對紅軍戰士們充滿了敬意,更讓我們又一次對長征精神有了新的感悟。
一、 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革命必勝的信心是紅軍長征勝利的力量源泉,也是我們共產黨人崇高理想的精神支柱。當年紅軍戰士之所以能夠長途跋涉,征服千難萬險,翻越空氣稀薄、終年積雪的重重高山,穿過人跡罕至、沼澤遍布的茫茫草地,跨過激流洶涌、難以渡越的條條江河,吃草根,咽樹皮,忍饑受凍,歷經艱辛,最終勝利會師,創造出驚天動地的業績。其首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對革命理想的執著追求,對革命事業無比忠誠和對革命必勝的堅定不移的信念。正是有了這樣的信念,紅軍將士才有了精神支撐和動力,激勵他們克服種種困難,勇往直前。 當前,我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正在為把祖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正在為建設和諧的小康社會而奮力拼搏。實現這個宏偉目標,任重而道遠。這是新的偉大長征,同樣需要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需要堅強的革命意志和信心。因此,新的時期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高黨員、干部素質,培養社會主義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革命接班人的重要環節,只有堅定理想信念,堅定不移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頭腦,貫徹科學發展觀,我們才能在國際政治風云多變的情況下和各種復雜情況下,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也才能經受住各種大風大浪的嚴峻考驗,成為一個合格的、堅定的共產黨員。
二、牢牢記住黨的利益、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要發揚集體主義精神,要顧全大局,一切服從組織安排。我們沿路上參觀了著名的“巴西會議”遺址,聽取了有關“巴西會議”的介紹。1935年8月底,中央紅軍穿過茫茫草地,到達班佑和巴西一帶,黨中央在巴西先后召開了4次重要會議,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巴西緊急會議。1935年9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針對張國燾的右傾機會主義在班佑寺大雄寶殿內召開了著名的“巴西會議”。會議分析了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后張國燾分裂黨和紅軍,抗拒中央命令的種種表現,分析了張國燾仗優勢兵力,妄圖凌駕和危害黨中央的危險處境。會議批判了張國燾的錯誤,決定中央紅軍繼續北上。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在政治局會議結束后,當晚在寺院大雄寶殿前的院壩內召開了中央直屬縱隊和干部團的部分指戰員會議,毛澤東在會議上指出:黨中央決定堅持北上的路線是正確的,南下是沒有出路的。巴西會議又一次將紅軍從危機中解救了出來。站在“巴西會議遺址”前,我已感受到了當年毛澤東同志的英明決策,似乎聽到了當年開會激烈的爭吵聲……歷史證明,毛澤東的正確路線,使得全部紅軍會合一起,全黨更加團結起來,贏得了紅軍長征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