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個人心得(精選3篇)
學習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個人心得 篇1
學習“工匠精神”的活動后,我進行了反思,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就日培育我們員工精益求精的精神。
先成為優秀杰出的“工”,每個崗位所在都日公司整體運行中重要的環節,要保證自已在崗位的工作無差錯,無托延,需要耐心,細心各決心,細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多發問,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決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多取經,多探索,勇敢嘗試,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先成為一個自我升華的“匠”,如何在人力有限的條件下,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完成本職工作后額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細節,使工作流程更順利;如何才能針對自身崗位的優劣現狀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只有深層次的思考才能讓個人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并與工作相輔相成,真正實現從“工”到“匠”的價值升華。
我是從20__年加入ATL的,很榮幸分到實驗拉,一直在Degassing崗位工作,在我們這邊是樣品的,所謂的樣品就是精品,是一個手工制作的工藝品,所以要做得比其他產品更加完美,從調機到生產都是由我們自己來完成,因為單小品種多,有時候一個換好幾個,當然就避免不了有些電芯比較難做,機器比較難調,在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我們的耐心和細心了,對我來說,越是難做的電芯就越有挑戰性,當一個完美的品質的電芯從我手中流出,那種心情是無比的自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當我們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舍的情緒,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當成是一個有生命的,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去跟它交流不僅僅是把工作當做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的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這就是工匠精神!
學習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個人心得 篇2
學習工匠精神,弘揚勞模精神,爭做時代楷模。每個人不一定都成為勞模,但人人都能學習和踐行勞模精神。勞模精神沒有“光環”的預期,更多的是職業的喜愛,發現的喜悅,勞動的樂趣,結果卻實至名歸。我們不妨帶著“問題”、“感情”、“鏡子”去學,或許,我們更容易學到勞模精神的實質。
勤問好學,帶著“問題”去學。我們學習勞模,就是要帶著問題去學,學習勞模-如何在本職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勞模都是在我們身邊的楷模,我們就是要學習勞模在處理問題時,多問幾個為什么,要帶著自己的思考,帶著自己的問題去學,有學習才有進步,有問題才有進步。
取長補短,帶著“鏡子”去學。勞模就是我們身邊的一面鏡子,值得大家經常照一照,這樣就能找到差距、發現不足,激發見賢思齊的內在動力。常照照“勞模”這面鏡子,就是要認真地分析自己存在差距的原因,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下工夫逐步規范自己的行為,奮起直追,不斷向勞模靠攏看齊;常照照“勞模”這面鏡子,就是要持之以恒向勞模學習,做到常態化,不斷克服“小勝即滿”的膚淺認識,避免三分鐘熱度;常照照“勞模”這面鏡子,就是要選擇正確的方式方法,不偏離角度對照,做到務實、求真;常照照“勞模”這面鏡子,不斷給自己加油、鼓勁,方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尊師重教,帶著“感情”去學。勞模的閃光點就在于他們把工作當事業,把付出當追求,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學習勞模精神,首先就要尊敬、尊重勞模,帶著一種深厚的感情去學,帶著真誠地心去學習,學習勞模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要想學到真本領,腿就要跑勤一點,或許一些不起眼的事情,就在潛移默化中教會我們如何處理問題,如何將事情做得更好。
學習一種精神就是樹立起一面旗幟,標示出一種導向。學習勞模精神就是在宣告,這種自強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是企業發展新需要、新呼喚的精神,這種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的精神不僅過去需要,現在需要,將來更需要。
學習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個人心得 篇3
紀錄片中的“偉大的鄉村工匠”都是在生產第一線奮斗的優秀工人,他們高超的技藝和積極的探索精神令人驚嘆。
精湛的技術結合奉獻、精益求精的精神,常被人們譽為“德技結合”。因此,基礎和資本將來自兩種能力,技術創新和做大做強。央視播出的《大國工匠》反映了普通員工在普通崗位上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以及令人肅然起敬、感人至深的“德才兼備”的真實故事。一點都不夸張,平時的敘述都是歲月里無限追求的燃燒。
三百六十行,行出狀元。從《大國工匠》,作者在平凡的崗位上看到了生成的勞動精神和美好。《大國工匠》對觀眾來說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尤其是電視上的一些故事和人物,讓我們的記憶穿越時空。似乎就在昨天,這些普通工人才有了我們老一輩勞動模范的精神再現,才有了今天高科技建設者的勞動創造。這些史詩般的人物,不僅在普通的作品中,而且在精彩的藝術畫面中,通過電視紀錄片的載體,我們都感受到了共和國的歷史通過勞動改變著國家的命運。
有的人可以在薄如牛皮紙的鋼板上焊接,不會有任何滲漏,有的人可以把密封精度控制到發際線的五十分之一。這不是神話故事中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一研究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最常見的工作經歷。他畫過火箭焊心,是第一個焊接發動機的人。0.16 mm,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焊接的允許時間誤差。不管你看了多少遍這么難的焊接技術,你都不禁會想,這到底是技巧還是藝術,技術與藝術,精神與工作,有時候就是在這樣的歲月里,被雕刻到了共享美與美的極致。
李政道博士說:“你走得越遠,技術就越有靈性。”《大國工匠》播出的這八位工匠,就是在生產第一線奮斗的優秀工人的代表。他們以自己的聰明、敬業和勤奮,描述了一線工人的非凡工作。他們為我們的時代,為我們的社會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譜寫了“德技兼備”的大美,都是令人驚嘆的。我們希望我們的新聞媒體能夠借鑒《大國工匠》的成功經驗,給廣大勞動者和一線勞動者留下更多的鏡頭、畫面、時間段和版面,把勞動者的故事講好,展現勞動者的風采,讓更多的勞動轉化為創造,讓更多的技術轉化為藝術,讓勞動變成一場“匠心打造夢想”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