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主題的心得體會分享(精選3篇)
天宮課堂主題的心得體會分享 篇1
據專家介紹,這些天地間有差別的現象,更適合作為授課內容。同時,天和一號核心艙可比天宮一號大得多,因此本次授課的展示空間更大。不僅如此,為了保證此次太空授課順利進行,航天員和工作人員還在各環節都花了不少心思。和上網課類似,穩定的通信傳輸就是最為重要的一環。不過,太空授課要求更高,需要“天鏈”中繼衛星、空間站、地面測控站密切配合,確保天地互動“不堵車”。
另外,由于空間和運送過程的限制,太空授課用到的輔助教具要經歷重重考核才能“上天”。而失重環境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為此,航天員也提前做了功課,練習如何在失重條件下保持攝像穩定“不手抖”。
如今,隨著中國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即將推出,帶來豐富多彩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動,在更多的大朋友和小朋友心中播下追逐航天夢想的種子。正如王亞平所說: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
天宮課堂主題的心得體會分享 篇2
今天我觀看了由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三位“太空教師”為我們帶來的一堂精彩的太空科普課。知道了在太空上,我們空間站的構造,原來太空也可以研究細胞,在太空中不一樣的轉身。太空上水的浮力消失了,在太空上水還可以再生,在一個水球上可以看到三張不一樣的臉。這是看我們中國航天的進步。自1999年神州一號發射升空,到20__年6月中國空間站階段首批航天員進入太空,中國人在太空“安家”的愿望正一步步實現。
今年是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5周年。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奔向宇宙,中國人已經從太空的“訪客”變成“房客”。“身份”的變化,代表著國力的增強。中國航天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是對無垠星空的向往。
天宮課堂主題的心得體會分享 篇3
今天下午在教室上了一節非常不一樣的課程。因為這節課是由離我們400公里的天核核心艙中的航天員老師來授課。他們分別是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老師。
王亞平老師先向我們介紹了天核核心船航中的太空家園。其中有跑步機、熱風加熱裝置、微波加熱裝置等。
三位老師還在太空家園中為我們做了幾個實驗,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個。葉光富老師展示了失重狀下胞生長發育研究。細胞在太空中變得很神奇,我看到了跳動的心肌細胞,一閃一閃的,散發出一種光,這讓我感受到天上的生活和地上的生活大不相同。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展示了在太空中行走。二是,王亞平老師和女兒做的花在太空綻開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微重力下,水膜表面漲力大顯神威,水膜注水變水球。水球中光學實驗,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泡騰片一放入水球中,水球中會泡出很多氣泡,這我覺得水在太空中很神奇。
我們要感謝中國宇航員的勇敢和堅強,感謝科學家的辛苦付出,感謝國家的偉大。我們要好好學習,為中國航天事業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