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一帶一路峰會晚會觀后感(精選3篇)
2023北京一帶一路峰會晚會觀后感 篇1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在20xx年9月和10月由主席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加強和亞歐非及世界各國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國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絲綢之路既是中國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也是當代中國文明在國際政治舞臺上自信和復興的有效方法,是大國崛起所依托的時代精神。“一帶一路”構想與“中國夢”的理念相輔相成。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
在思想上,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一名普通公民,我時刻通過各種途徑關注國家和國際的動態在學習上我,認真學習每一科專業課課程和選修課程,取長補短,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效率,高質量地完成課業,我還廣泛涉獵其他專業知識,不斷開拓視野,為日后邁向工作崗位做準備。在工作上,時刻都不忘本身的職責所在,認真完成領導老師安排的工作。生活中,我樸素節儉,嚴于律己,寬于待人,尊敬師長,平時積極與老師、同學交流溝通、融洽和睦地相處,盡自己所能來幫助與需要幫助的人。課余時間,我積極參加學校、院系組織的社團活動,積極鍛煉身體,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會注意克服本身的缺點和不足,爭取在思想、工作、學習等方面有更大的進步。
2023北京一帶一路峰會晚會觀后感 篇2
在中國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作為一個大國我們需要引領或者說是主導世界格局向一個合作共贏的方向去走。在這個過程中,就不僅僅是對世界各國尤其是亞非拉國家的一些經濟援助,我們還會分享很多自身發展的經驗。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日漸突出,“一帶一路”可以幫助緩解這個問題。“一帶一路”將推動我國和沿線國家宗教和思想文化的傳播。平等友好、互惠互利是古代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對外交往活動的主旋律,“一帶一路”的構建必將使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代表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更大范圍地走向世界。加強“一帶一路”人文交流,將有利于推動參與國家和地區的科技資源共享和智力支持,推動我國和沿線國家宗教和思想文化的交流,推動歐亞大陸的文明多維交融,推動中國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如果沒有“一帶一路”,就沒有亞投行;如果沒有亞投行,就搞不成“一帶一路”。實業和金融,互為彼此,所以為了一個大目標,“一帶一路”和亞投行正在齊頭并進。亞投行是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的半官方金融機構,亞投行的成功運作,為一帶一路樹立了一個成功的開端。在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支撐下,亞投行就有了用武之地。不僅是亞洲國家,甚至是英國等西方國家也加入了亞投行,這不僅顯示了中國越加提升的國際地位,對美國也造成了一定沖擊。亞投行對于“一帶一路”中所包含的巨大的投資機會提供了輔助作用,更有利于“一帶一路”的實施。隨著亞投行在地區基建投資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一路一帶”戰略的現實意義越來越顯著。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開拓新局面、創造新機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新動力、營造良好環境。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時刻關注國家的戰略發展動態,學好知識,將來為祖國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這項策略更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影響將來的學習發展。通過一個個堅實的腳印,為實現我們共同的中國夢堅定奮斗。我相信,中國正朝著一個更加繁榮富強的道路前進。
2023北京一帶一路峰會晚會觀后感 篇3
“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古絲綢之路如何煥發新生機?世界各國如何攜手共建,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之路?
揮如椽巨筆,繪宏偉藍圖。“一帶一路”建設是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實踐。中國不僅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者,更是負責任、有擔當的行動者,主席在講話中明確提出,中國愿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所有“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的友好合作;中國已經同很多國家達成了“一帶一路”務實合作協議,并將推動這些合作項目早日啟動、早見成效;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資金支持,增加幾千億元的資金保障;加強創新合作,開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行動;提供600億元人民幣援助,建設更多民生項目;設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后續聯絡機制,成立“一帶一路”財經發展研究中心、“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一條條具體的措施、一項項實在的承諾,顯示了中國對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堅定信心,與相關國家共同發展的深切愿望,為促進世界繁榮的努力追求。
絲路精神是開放包容的。絲綢之路不是封閉的,更不是狹隘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尊重對方,守護差異,不以個人或者個別國家標準為唯一標準。世界因為差異而豐富多彩,生活因為區別而絢爛多姿,社會因為不同而充滿活力。不同的條件造就了不同的文明,包容差異讓中國和絲路鄰邦共同進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帶一路”建設植根于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傳承悠久的絲路精神,成就于務實高效的措施。宏偉的藍圖,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推進。在各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堅信“一帶一路”必將創造出人類共同發展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