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有關責任的心得感悟(通用3篇)
2023有關責任的心得感悟 篇1
我們家是四世同堂,每個人都有獨特的特點:太爺爺,是學識最淵博的人;爺爺,是動手能力最好的人;奶奶,是我們家廚藝最好的人;媽媽是最善解人意的人;而最有責任心的人,則是爸爸。
爸爸在一家建筑企業擔任工程負責人,每天都在工地上指揮著他的工人們,管理著工地,十分地辛苦。
夏日的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到工地去,我呢,主要是想玩玩爸爸辦公室里的檢測儀器。太陽像一團燃燒的火焰烘烤著大地,汗水沿著我的身體滑落,我立刻竄進了開著空調的辦公室,嘿!真涼快!可是爸爸卻仍然在外面,一會兒從沒修好的房架一樓爬到頂樓,一會兒又爬下來,而且樓梯是沒有完全修好的,只能沿著鋼管爬,是十分危險的,汗水滲濕了爸爸的衣衫,烈日烘烤著爸爸的皮膚,看著真是令人心疼。不一會兒,我瞧見爸爸和一些人爭吵了起來,雖說隔得很遠,但我還能依稀聽見他們的爭吵聲,好像是因為幾名工人違反操作規程,爸爸害怕給工程質量和安全造成隱患才吵起來的,一直到吃午飯的時候爭吵才結束。
爸爸向辦公室走來,我看見了他壓在心底的憤怒,是那樣的恐怖。在家里,我從來沒有見過他這樣,爸爸推開了辦公室的門,悶坐在辦公桌前,好一會兒,爸爸才平靜了一些,我忙抓住了這個機會,問爸爸為什么會因為這一點小事而和工人爭吵,爸爸望著我,臉上寫滿了疑惑,說到:“小事?這怎么會是小事?工人在操作上出了問題,必然會引起安全隱患,很可能會引起人員的傷亡,要知道,每一個工人都是他家里的頂梁柱!而且工地上也奉行“無安全隱患、無事故”的規章制度,一切,都要以安全為主啊!”
突然一下,我的心被觸動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爸爸強烈的責任心。
回到家,爸爸便幫著爺爺端碗筷和端菜,準備著吃中午飯,說著笑話逗全家人開心,這和剛剛那憤怒的爸爸完全不一樣了。吃飯時,爸爸總會給太爺爺太奶奶的碗里夾菜,然后自己才吃,我也會學著爸爸的樣子給爺爺奶奶還有爸爸媽媽夾菜,他們都會夸我是一個孝順的孩子,我心里總是樂滋滋的。
吃完飯后,我悄悄地問爸爸:“為什么剛才在工地的時候你這么愁苦,而回到家卻不一樣了?”爸爸說“在工作中的情緒當然不能帶到家里來,要不然,會影響全家人的心情,讓大家開心是我的責任啊!”
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爸爸強烈的責任心。
2023有關責任的心得感悟 篇2
近日,新型冠狀病毒的橫空出世,讓人們談“毒”色變,但同時人們也關注著無私奉獻的白衣天使,他們就是當今“最可愛的人”。
白衣天使的可愛,并不僅是外表,更在于善良純潔的內心。正值春節佳際,家家團圓的時候,他們卻選擇離開親人來到抗疫的第一線去治療并護理那些感染的患者。他們穿著一層又一層的防護服,為了減少去衛生間的次數他們都會穿紙尿褲,盡量少喝水一天只能吃一頓飯睡幾個小時的覺,但是他們從來不說苦,只是微微一笑說這是我們作為醫護工作者的職責,我們不禁感嘆醫護工作者的無私和偉大!
白衣天使是中國的脊梁。而如今有為國家獻身的醫護工作者們,他們就是中國的脊梁。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自己身患絕癥,妻子已被感染但他仍在抗疫一線奮戰30余天,由于漸凍癥的折磨他走起路來高低不平但他說: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的病人。他的事跡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永遠記得中國武漢有這樣一位好院長!84歲的鐘南山院士更是讓我們敬佩,他曾經帶領醫護工作者成功抗擊了非典。如今他又一次奮戰在抗疫一線,鐘老不顧風險在沒有機票車票的情況下他坐在動車的餐椅上趕往武漢,爭取第一時間查找病毒來源為患者制定治療方案,與病毒做斗爭。鐘老的這種鞠躬盡瘁,奮不顧身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們就是我的偶像,他們才是真正的明星!
我們要為白衣天使加油,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攜手扛過這場災難。同時,我們也要為這次沒有硝煙的戰爭做出貢獻,其實做貢獻可以很簡單,它可以是在朋友圈中的一句“白衣天使加油,中國加油!”也可以是在抖音快手等媒體上為白衣天使點個贊,為中國點個贊;我也會節省我的零花錢為武漢捐款,讓我們為抗疫做點什么,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一起扛過這次給中國的挑戰!
2023有關責任的心得感悟 篇3
責值的升華。具有高度的責任心,靠著堅強的意志才能不斷的超越,才能向著“成為你自己”的目標不斷奮進。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里寫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燒起來。”書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堅強的意志、燃燒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不管從事什么工作,不管遇到什么困難,一旦具有這種燃燒的意志,就能產生強大的責任心,就能戰勝一切艱難困苦。
首先,責任心與使命感緊密相連。使命感是一種促使人們采取行動,實現自我理想和信仰的心理狀態,是決定人們行為取向和行為能力的關鍵因素。富有使命感的員工,一心牽掛在工作上,沒有他人的督促,也能出色地完成任務。正是這種對事業上的強烈使命感,成就了一個從印刷學徒工成為美國開國元勛的富蘭克林。其次,認真完成任務是責任心的最佳體現。在《把信送給加西亞》這本世界暢銷書中,哈伯德寫道:“年輕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學習書本知識,也不只是聆聽他人的種.種指導,而是更需要一種敬業精神,對上級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動,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務——‘把信送給加西亞’。”只有這種主動完成任務的人,才能將成功的福音,變成眼前的現實。這種人才是高尚的,可貴的人。
不久前放映的一部電影《背起爸爸上學》感動得多少人熱淚盈眶。電影說的是一個16歲的農村少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師范學校,面對著癱瘓在床無人照顧的父親,無奈之下賣掉了全部家產,背著父親走進校門,開始了漫長而艱辛的求學之路。一個“背”字,不僅體現了父子之情,也體現了孩子對家庭的責任。有報紙評論說他“背”起了責任。正是這種久違了的反哺情結,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呼喚著人們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