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題材電影《少年的你》觀后心得及精選影評(精選3篇)
青春題材電影《少年的你》觀后心得及精選影評 篇1
兩年前,曾國祥的導演處女作《七月與安生》一鳴驚人;兩年后由原班團隊再度打造的《少年的你》,是流量巨擘易烊千璽的銀幕首秀,萬眾矚目。固然當時的撤檔令人感到遺憾,此次的突然定檔也讓它擁有了極高的爆發力,映前7小時37分,預售總票房已破億元,市場前景可觀。
《少年的你》是一部殘酷青春題材的電影,涉及了敏感的校園欺凌議題,因此整個定檔過程一波三折。
我們總習慣于謳歌青春,提及青春,聯想到的都是美好、清純、明麗、白衣飄飄等形容詞。但青春不總是如此。米蘭·昆德拉就曾說,“青春是一個可怕的東西,它是由穿著高筒靴和化妝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個舞臺,他們在舞臺上做作地說著他們記熟的話,說他們狂熱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話。”寫過不少殘酷青春小說的中國作家金仁順也如是談到她對青春的理解,“我看不出青春有多少美妙之處,相反,青春期就像莽林一樣,埋伏著陷阱和危機,充滿了暴力和死亡。一步行差踏錯,一生滿盤皆輸。”
青春的確如同莽林,它是少年與成人的過渡地帶,是孩童化與社會化的交叉口,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順利穿過莽林走向大道,也有一部分人會迷失其中或墜入泥淖。這是青春殘酷的一面。殘酷青春電影,主要是以寫實的手法,表現處于青春階段少男少女們的吶喊、彷徨、迷惘、痛苦、無措、慌亂,甚至也包括暴力、犯罪和死亡。
“殘酷青春”是華語青春電影一個非常重要的脈絡。從中國臺灣侯孝賢的《風柜來的人》(1983),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到中國大陸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賈樟柯的《站臺》(20xx),王小帥的《扁擔·姑娘》(1998)、《十七歲的單車》(20xx)、《青紅》(20xx)……這些大導演不約而同關注青少年的生存狀態,以他們的殘酷成長反映轉折時代的陣痛,將社會、國家、時代緊密融入青春故事的講述。
當然,隨著時代變化與社會進步,講述青春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20xx年趙薇執導的《致青春》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青春依舊殘酷,但青春拋開了社會、時代、歷史等重大議題的負荷,將關注點聚焦于青春內部的齟齬與裂變,凸顯了青春的主體性。之后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秘果》等,都是這一路數。
短時間內大量同質化的作品扎推,這一類殘酷青春電影也漸漸顯露其它的問題。除了套路化、狗血化(比如大多有墮胎、車禍情節)外,它的殘酷更近乎“為賦新詞強說愁”。殘酷與社會、時代無關,也因為離奇無法投射到普通觀眾身上,不具有現實意義和普世意義。如今,這種架空、狗血的青春故事已不受市場歡迎。
另外一種既突出青春主體性,同時也注入現實基因的殘酷青春敘事,成為新的創作趨向。它們雖沒有楊德昌、侯孝賢的電影有那么強烈的歷史感,卻也以相對輕盈的方式扎根現實的土壤。比如去年上映的曹保平的《狗十三》《悲傷逆流成河》,今年3月上映的《過春天》,殘酷青春與現實困境相互交纏、難解難分。
直指校園欺凌的《少年的你》,也在這一序列中。
《少年的你》改編自玖月晞的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陳念(周冬雨 飾)性格內向,是學校里的優等生,努力復習、考上好大學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頭,卻因校園欺凌而陷入漩渦。
小北(易烊千璽 飾)是個小混混,輟學后便開始混跡街頭,日子渾渾噩噩,對生活失去信心。在一場霸凌中,陳念被迫與小北親嘴,從而相識。因為種種機緣,小北成了陳念的保護者。
只是小北保護陳念的方式,除了默默守候外,也只能選擇“以暴制暴”。這并沒有根絕校園欺凌。在一次他人對陳念失控的欺凌后,意外的悲劇發生,兩個少年的命運由此發生改變。
校園欺凌是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顯性問題,其指涉的是,“在校學生之間發生的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進行侮辱性身心攻擊,并通過重復實施或傳播,使受欺凌學生受到身心傷害的事件”。侮辱性的身心攻擊包括肢體欺凌、言語欺凌、關系欺凌(小團體的孤立和排擠)、網絡欺凌、性欺凌等。
在輿論中,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常常是混淆在一起的概念,實際上它們的指涉并不同,校園暴力是犯罪行為,校園欺凌往往只是失范行為,因此它更普遍,更隱蔽,更難以被發現,危害人群也更廣泛。有數據顯示,西方發達國家校園欺凌的發生率一般均在80%以上,而國內學者的調查數據顯示,國內校園欺凌發生率為33.36%。下文為了論述方便,一并將校園欺凌和校園暴力,統稱為校園欺凌。
青春電影一直不曾缺席這一主題的講述,比如巖井俊二的《關于莉莉周的一切》,曾獲得戛納金棕櫚獎《大象》,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科倫拜校園事件》,松隆子主演的《告白》,韓國電影《韓公主》等等。相較之下,大陸電影這一題材比較罕見。
《少年的你》的首要意義是,它較之于之前關注校園欺凌的電影《悲傷逆流成河》更進一步,更全面、更深入也更尖銳地聚焦了校園欺凌。雖然正片中少了不少預告片中曾出現的涉嫌欺凌的片段,但單單就正片而言,尺度已經有極大的突破。肢體上的毆打,語言上的侮辱,行為上的排擠,網絡上的語言暴力等,均有很直接的呈現。
少年們的惡從何而來?或者這么問,少年是如何成為欺凌者的?
一個孩子的個性發展,是家庭、學校、社會等一系列外在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家庭與學校對孩子個性有最直接影響。電影中的欺凌者魏萊(周也 飾)來自一個富裕家庭,長得漂亮,成績好,很受學生歡迎。但諸多細節也透露出,她的家庭對她要求極高,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所以她的復讀讓她父親一年都不跟她講話。正因為她在家庭中是被壓抑者/被欺凌者,在父母面前過于弱勢,所以到了學校,她便成了欺凌者,在欺凌他人的快感中消弭家中高壓、缺愛的不安全感。
這是欺凌者的一個普遍特征。有研究數據指出,50%的施暴者來自有虐待行為的家庭。他們本身來自于一個充斥著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從小就缺失了親情建構的安全感,這讓他們焦慮、恐慌,同時也可能對他人冷漠、敵視。
如果說家庭是防范校園欺凌的第一道關口,那么學校是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關口,因為學校是校園欺凌的發生地。《少年的你》對成績壓倒一切的教育體制提出隱晦的批評。電影大量橋段呈現出了高考前整個學校壓抑與雞血并存的狀態,人人都是高考機器上的一個螺絲,好像只要不影響高考,其他都可以暫時放在一邊。在高度功利化的教育體制下,成績是最重要的,對學生相關的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可能也沒有落到實處。校園一旦失守,校園欺凌便會蔓延開來。
那么社會呢?那些口口聲聲說“你為什么不告訴老師”“你為什么不報警”的人,可能也恰恰忽略了,整個社會構建的反對校園欺凌的防護網依舊存在太多漏洞,有時告訴老師或報警了,并沒有發揮真正的效用。像電影中的老師和警察都以“高考要到了”而輕松放過了那些欺凌者,這加劇了她們對陳念的欺凌。
《少年的你》在這一點的控訴上,有著極大的突破。在魏萊被害后,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帶到審訊室的陳念,與女警員言語對峙,她問懷孕的女警員,“你敢讓你孩子出生在這樣的世界嗎”(大意),讓女警員啞口無言。
據導演曾國祥說,他拍《少年的你》的起因是看到一個新聞,一個女生被許多人按在地上,被扒光衣服、拳打腳踢,而站在一旁的人,卻無動于衷。他不僅想知道為什么少年成為欺凌者,他也想知道為什么那么多人會是無動于衷的旁觀者。
因此,電影也以極大的篇幅關注了校園欺凌旁觀者這一群體——他們究竟在欺凌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他們有的協助,有的附和,更多人只是事不關己的圍觀。包括陳念也曾是一個圍觀者,在同學胡小蝶因被欺凌而跳樓自殺前,她問陳念,“她們一直欺負我,你們為什么不做點什么”。
陳念沉默,胡小蝶自殺,而陳念也成了下一個被欺凌的對象。在她被欺凌后,對她有好感的男同學讓她忍一忍,馬上就高考了,他勸陳念“她(胡小蝶)是太懦弱,你不要被她們(欺凌者)所影響”。圍觀者的冷漠或許是出于自保,只是在無形中,他們也成了幫兇。
曾國祥是非常細膩的導演,《少年的你》將小北與陳念這兩個置身于“陰溝中”的少年,相互庇護、相互溫暖、相互拯救的愛情,拍得扣人心弦、催人淚下。周冬雨爆發了超越《七月與安生》的演技,易烊千璽與角色高度貼合,兩個人的許多對手戲都令人心疼。因為太少見了,這樣的愛與守護太少見了——如此純粹,如此強烈又如此無私。他們的“攻守同盟”幾乎都要騙過警察了,就像女警員說的,小北不至于為了陳念而背上殺人、罪名。
但鄭易(尹昉 飾)答道,“我和你不會,但他們是少年”。
是的,他們是少年。少年的核心特征,其實是散文家周曉楓描述的,“只有可貴的一腔蠻勇”。“沒有經驗,不明白后果,青春期的勇氣是無知賜予的禮物。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很容易‘愛你愛得要死’——沒有經過價值衡量的話,一句抄襲的俗套修辭,輕巧得無需對此話負責他才隨意出口。對‘死’不求甚解,他沒認識到人生語法上的錯用。青春敢于付出代價,在于它沒有付出過代價,無知加盲目,化合之物與勇氣非常相似……所謂干凈的青春,指的是因毫無經驗而呈現的敞亮——它還沒有形成立體結構,所以沒有必然的自身陰影。”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被小北與陳念的愛所感動,你被少年的美麗所感動,你也得正視,少年可以有多么美麗,少年也可以有多么邪惡。這句話很煞風景,但它赤裸地真實。
像白紙一樣純潔的少年,可能會有著超出大人想象的純粹與善良,也可能會有著超出大人認知的殘忍(聯想到剛剛發生的13歲少年殺害10歲女童)。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將兒童的的道德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在道德觀真正建立起來之前,孩子們可能被絕對的自我中心意識帶偏,也可能受到一個錯誤的道德權威代表人物影響,換句話說,此時的孩子是“無知”的。
正因為“無知”,所以少年會有一腔蠻勇,為愛無所顧忌,肆意揮灑;也正因為“無知”,所以少年沒有經驗,不明白后果,他們的作惡也不計代價,就像小說中寫道的,“他們不像成年人偽善,所以他們看不起誰,討厭誰,就光明正大表現出來,光明正大地欺壓他,嘲笑他,孤立他,打擊他”。
因此,當我們歌頌少年的美麗時,我們歌頌的很可能是因“無知”而呈現出的敞亮;當我們訝異于少年的殘忍與血腥時,少年或許還覺得自己是“無辜”的,因為他們這張白紙恰好最先被涂抹了暴力的顏色——他們邪惡得不自知。
電影中的少年,也由此讓觀眾覺得“矛盾”。高考前夕放孔明燈許愿的那一張張美好的臉,在另外一個場合,他們是校園欺凌的冷漠圍觀者;在陳念這里,小北是默默躲在身后的守護者,但在街頭上,他又可能成為信奉暴力的小混混……我們明明白白地為小北與陳念的愛所打動,我們又切切實實地為那些欺凌者的惡所震驚。極善與極惡可能存乎一身,因為是少年的你啊。
這是保護陳念的小北,一個至真至純的守護者
《少年的你》的意義,不僅僅是喚起公眾對于校園欺凌的認知——它不僅僅是一部社會問題電影,或許也在于它對“少年”的一次重新認識。小北與陳念的相互守護也許會引來許多抒情,但且慢抒情,少年的你,可能有一張明媚的臉,也可能有一張邪惡的臉。看清我們的少年,認識他們的“無知”,讓愛與善先于惡抵達他們,才能引導他們走到正途上。
青春題材電影《少年的你》觀后心得及精選影評 篇2
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么煉成的》中寫下了耳熟能詳的名言:生命對于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當今現實真的很殘酷,當你還處在懵懂時,競爭就已經開始了,處處有人在努力、在拼搏、在奮斗。渺小如一朵如米的苔花也不甘平凡,也要在幽靜處堅持著自信與倔強,即便不如牡丹怒放的嬌艷,也要在短暫的一生中活出自己風采和坦蕩。哪我們又何嘗不行呢?當你開始試著去拼搏得到一份獎學金、去爭奪一個第一名、去奮斗一個屬于自己的輝煌時代時,那就意味著,你沒有浪費你的青春。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在這個世界上,總會有著一些不如你的人,也總會有一些比你優秀的人,當不如你的人在努力奮斗的時候,當比你優秀的人也在努力奮斗的時候,你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
在當下這個偉大的時代,機會與風險共存,而機會永遠是為有準備的人所保留的。在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時期,我們有著的學習條件和的學習能力,是選擇隨波逐流成為一個庸俗的人還是為了將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奮力拼搏?毫無疑問,我們應該選擇后者盒子。這個社會上,有許多不曾屬于你,但只有當你去努力拼搏了,它才有可能屬于你,即便最終沒有屬于你,你也無悔,因為你曾經拼搏過。至少,歲月會留下你努力的痕跡。
若你不曾辜負你的青春,用努力的過程去填滿,那么你以后將會為青春交上一份完整的答卷而自豪。若你過去不曾努力拼搏,那請你從現在開始。記住,無奮斗,不青春。
青春題材電影《少年的你》觀后心得及精選影評 篇3
毛主席曾經說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就改變了方向。”從實踐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到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飛躍中,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沒有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仍在延續。中國夢,它不僅是一個夢想,更是一個理想、抱負和藍圖,是實現國家富強的理想,是實現民族振興的抱負,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人民幸福的政治藍圖。
“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如今,我們大學生已是青年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的主力軍和接班人,我們承擔著繼往開來、迎接挑戰、推動中國走向世界強國之林的歷史使命。我們要時刻銘記啟超先生的“少年強則國強”的警言,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這是當代大學生追求目標的重要標志,也是我們成長、成才的基礎。
那么,我們這些中國夢的“寄托者”該如何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貢獻一份力呢?
首先,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學習是我們的本職工作,上課跟緊老師思路,做好筆記,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做到不逃課、不遲到、不早退,這不僅僅是對老師的尊重,這更是對知識的尊重,對未來那個更好的自己的尊重。雖然作為學生,我們可能并沒有太大的能力去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我們有能力爭做最好的自己,獨木不成林,當我們每個人都在變得更加優秀時,整個社會、整個國家都會因我們而變得更加美好。莫要在大學里虛度光陰,充分利用好優越的學習條件,趁我們年輕精力充沛,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技能、本領和才干,這樣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用所學的知識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排憂解難、創造價值時,其實更是為“中國夢”這張宏偉的藍圖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其次,平時我們應該關注一些黨的理念以及新時代中國夢的建設。認真學習并積極宣傳黨的先進思想、政治理論,自覺提高政治道德修養,不求人人都能做到深入理解,但求對于基本的理念與常識能夠有所耳聞,一點一點日積月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樹立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堅定實現共產主義信念,這樣,我們才能有共同的奮斗目標,才能增強凝聚力,才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最后,我們還要注重實踐。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實踐既是培養我們改造客觀世界能力的活動,也是提升我們改革主觀世界能力的活動。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社會實踐,除了平時的學習,還可以參加團黨支部舉辦的各種競賽培訓,做“紅色文化”志愿者,在服務他人的同時能更深刻地感悟到“紅色文化”的精髓。與此同時,要樹立典型,塑造榜樣。大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身邊的優秀典范,努力使自己的行為與榜樣一致。所以我們應當做好帶頭作用,以身作則,號召身邊的同學朋友一起,加入到這項神圣而又偉大的事業中,從而使良好的風氣在大學校園中弘揚,成為大學校園中主導地位的風尚。
當代大學生不僅是中國夢的“寄托者”,更是中國夢的“成就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有著輝煌燦爛的前景,也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我們一定要做到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刻苦學習,全面發展,盡自己所能完善自我,擔負起新時代大學生的使命與責任,把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結合起來,不斷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干,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