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立在孤獨失敗與屈辱的廢墟上讀后感(精選3篇)
挺立在孤獨失敗與屈辱的廢墟上讀后感 篇1
記得一個在希臘哲人在木桶里洗澡,國王來拜訪他,他非常不悅地說“請別擋著我的陽光。”其實生活的意義就在于:只要不被擋住,陽光就一定會照到你的身上。馬克吐溫說“年輕而悲觀,是最悲哀的事。”生活總是在以這樣一種的姿態延續,因此既然我的歇斯底里赴湯蹈火并不能使生活有絲毫改觀,那么山不過來,我就過去罷。
以前寫過議論文,總要有論據,現在還記得一段:有一個人21歲時做生意失敗,22歲時競選州議員落選,24歲做生意再次失敗,26歲時愛人去世,27歲時一度精神崩潰,34歲時角逐聯邦州議員落選,36歲時再落選,46歲時競選參議員落選,47歲時提名副總統落選,49歲時角逐聯邦參議員落選,然而,52歲時他當選美國第xx屆總統。這個人的名字叫亞伯拉罕林肯。
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把他想象成不可克服,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困難是不可克服的,馬丁路德說,“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擁有信念你就可以在絕望大山中開出希望之石)。我們應該在社會上處于一種卓越狀態,你的追求必須比別人更執著,更持久,這不僅是為了你的社會地位,更是為了你的生活質量比別人更高更好,為了使你活的更有尊嚴。就像z說的,這個社會什么都是要搶的,只有死才是用來等的。失敗可以無數次重復,而且完全沒有意義,但是成功只有一次,并且是永恒的,所謂天才就是把一件事做到別人無法企及的程度,一心一意,專心致志。這個世界永遠不會把簡單的事情留給你去做。活著,就要有“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勇氣。
當然,在你成功之前,你永遠是孤單的,沒有人能夠幫你,沒有人會崇拜你,注視你。God save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所以,人是孤單地奮斗的,不管有多少人在你身邊,成功,還是要靠自己。忍受孤獨的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備條件。盡管人是群體動物,但從內心來說,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在渴望別人的關懷和友情,所以請善待身邊每一個人,主動關懷每一個人,我們之所以主動是因為我們被動的等著別人來愛我,就像買了彩票等著中獎一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一旦付出就立刻要求回報,這就像是到銀行存錢,你今天存了錢,明天就去取,自然是沒有利息的,你存的時間越久,利息也越多。當然,銀行會倒閉你可能血本無歸,但你能做的并不是自此不去銀行存錢,我們能做的只是選擇信譽更好的銀行而已。
往上爬的過程必然是痛苦的,大事可以想,小事必須做,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大事,只有小事。任何事情都有開端,只有愿意做小事的人,才有能力做大事。請你拋開過去,走向未來,盡管未來不確定,但一定有新的東西在等你,世上的機會是無窮無盡的,你找到機會的可能性也是無窮無盡的,只要你一直努力,一直堅持信念。正如曾國藩所說“只顧耕耘,不顧收獲。”
用理想和信念來支撐自己的精神。
用平和和寬容來看待周圍的人事。
用知識和技能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用理性和判斷來避免人生的危機。
用主動和關懷來贏得別人的友愛。
用激情和毅力來實現自己的夢想。
用嚴厲和冷酷來改正自己的缺點。
這樣之后,終會柳暗花明,終會雨過天晴。
讓我們相信自己。
挺立在孤獨失敗與屈辱的廢墟上讀后感 篇2
最近情緒很低落,沒有什么動力,幸好,我是善于調節自己情緒的人,找了俞老師的書和視頻看,每次看他和新東方其他老師的演講,都能減輕煩惱,讓我哈哈大笑,并且能在其中感悟或者說領悟到一些人生的態度吧!在書中讀到幾句話,覺得對自己有很大的激勵作用,所以就記下來了…
1。年輕人要學會忍受孤獨,因為在成功之前,沒有人注視你,沒有人崇拜你…
也許因為自己是天秤座的原因吧,喜歡出風頭,不過現在慢慢的學會深沉了,連表姐他們也這樣說,只是內心還是期待受到關注的,想想自己,確實沒有什么吸引人的才華,呵呵,慢慢努力吧,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好,到時就萬世矚目啦,哈哈(按平常的表現來說,我一點也不喜歡炫耀,怪怪的,有點矛盾)
2。優秀是一種習慣
總是想著到時考到注會證了,考上北大了,就會有鈔票學些特長,到時就會變得優秀,其實真正的優秀是平時每一個小習慣的積累組成的,如做事不拖延,嚴格按照自己的時間表和計劃做事,把每天的事情按時按量做好了那就已經優秀了,并不是要到結果出來的那天才優秀的,所以,要變得優秀,必須讓自己每一天都變得優秀,只有這樣,到時機成熟時,就會轉化成令人刮目相看的優秀!
3。生命是一種過程
感受有點跟樓上的相似,快樂和成就不是要等到某些條件成熟或者某種長遠的結果出來后才擁有的,可以通過每天的努力和堅持,讓自己充實,讓自己對自己更有信心,讓自己變得更堅韌不拔,讓自己每天一天比一天優秀和受到尊重!
今天是第一次在網上寫東西,平時覺得心事還是留在心里好!寫出來的感覺其實還不錯啊 O(∩_∩)O哈哈——
挺立在孤獨失敗與屈辱的廢墟上讀后感 篇3
初中語文六冊中的《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歷來都把這篇短文作為勵志類的文章,激勵那些在困境中的人們。教參上的分析是這樣的:本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說“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有了這樣的磨練,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他又重視人的主觀因素,提出了“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的觀點,這樣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觀條件都說到了。短文由個人說到國家,提出“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的論斷,這是針對國君說的,意思是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由此自然導出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而我認為這樣的理解固然可以,但并不是孟子的本意。孟子好辯,注重邏輯,這是公認的事實。《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的最后部分,是孟子的自述,論述的應該只是一個問題:個人怎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為了方便論述,我把教材中的短文抄在下面: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第一段。“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是由前文六個事例得出的結論,還是對這六個人被“發”被“舉”之后所做事情的概述?這是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這關系到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課文開頭的六個排比句分別指出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人在被“發”或被“舉”之前的身份,在被“發”或被“舉”之前,舜是一個農民、傅說是一名建筑工人、膠鬲在做著小生意、管夷吾是一個政治犯、孫叔敖在海邊隱居、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張羊皮從市場換來的奴隸,他們的出身都很卑微。如果說是對前文的論斷,“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適合前面的所有人。舜、傅說、膠鬲、孫叔敖等四人“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說得過去,種地、做建筑工人、做小生意、隱居,生活可能都很清苦,吃不飽飯、很勞累也可能是正常的事。但說他們“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點說不通,難道這些人不滿意自己的生活?舜種地的時候、傅說修筑房屋的時候、膠鬲做著他的小生意的時候、孫叔敖在海邊過著他的隱居生活的時候,整天報著鴻鵠之志,時刻想著成為王侯將相?管夷吾與百里奚,這兩個人動心忍性,還說得過去。據《史記?管晏列傳》中記載,管夷吾這個人出身卑微,做過生意,當過兵,但都做得不好,后跟隨公子糾。但在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王位過程中,公子糾敗。管夷吾作為囚犯本應被斬,后經鮑叔牙極力引薦。公子小白即齊桓公不但不斬他,還封他為相。在管夷吾的輔佐下,齊國日益強大,終于“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中的第一霸。百里奚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贖到,在被“舉”之前,動心忍性是可能的,也是應該的。而且一個人被“發”或被“舉”后就一定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嗎?這也不一定。歷史上多少人被“發”或被“舉”后,仍然名不見經傳。像趙匡胤這樣黃袍加身以后就成為一代開國君主的人實在太少,很多黃袍加身的人最后落得個叛臣賊子、身死人首。被“發”或被“舉”只是給了你一個機會,這后面的路還很長,這路怎么走,能不能走出一條光明大道,這不僅需要個人的素質,更需要你作出更為艱苦卓絕的努力。因此這句話與前面的六個排比句應該都是對這六個人一生的概述,前六個句子講他們出身卑微,“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是說“上天把成就一番偉業的機會給了這些人”,后面的句子概述他們被“發”或被“舉”后歷經磨難,他們“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但通過這些磨難,使他們的內心驚動、性情堅韌,竟然完成了他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偉業。“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作“竟然”講更為合理一些。“竟然”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他們成就的事業,也出乎“發”或“舉”他們的人的意料。這樣講,更能體現孟子的邏輯。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文本的第二段“人恒過然后能改”。一般的理解是:人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按這樣的理解,有點鼓勵犯錯誤的意思。難道錯誤也是成功之母?一個總是犯錯誤的人,很難成就大事業。這有點說不過去。“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心情困頓、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振作。這在第一段中的“動心忍性”已經作了論述,如果還這樣論述,顯得重復。“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一個人的想法只有通過自己的臉色或聲音表現出來,別人才會了解。如果不是這樣,這些人又怎么能被“發”或被“舉”呢?這在第一段中這些被“發”或被“舉”時,這些人的過人之處應該已經表現出來了,不然也不會被“發”或被“舉”,這樣的論述也顯得多余。對于“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這句話,我的理解是:這些人在后來的成就偉業的過程中也犯過錯誤,但他們都能及時改正;遇到困難時,也會心情沮喪,但他們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能從別人的言行舉止中看到自己所做的事情人們是否滿意,進而采取更為恰當的方法與措施。這樣一來,文句之間的聯系就更緊密了。文本第一段是說這些人被“發”或被“舉”后成就了一番偉業,緊接著孟子深入一層,論述他們為什么就會在被“發”或被“舉”后成就了一番偉業?這里有他們的主觀條件,有他們的過人之處。這些人在被“發”或被“舉”后,在成就偉業的過程中也犯過錯誤,也會有心情沮喪的時候,但他們能夠從中解脫出來,能夠看到希望,他們能從別人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事情做得怎樣,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夠好,進而按規律或人們的意愿辦事。這是這些人成就一番偉業的個人因素,這一點尤為重要。不然的話,每個人都會成就一番偉業,可事實卻并不是這樣的。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句話,普遍的理解是:孟子由個人成就偉業談到治理國家的問題。而我認為,這仍然是談論個人成就偉業的問題。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君就會胡作非為,如果沒有鄰國的侵擾,國君就會耽于安樂,時間一久,這個國家就會滅亡。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孟子在這里用了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來打了個比方,仍然是論述個人成就偉業的問題。“入”是個人內心方面的因素,“法家拂士”就相當于個人的主觀條件、個人的過人之處,“出”是外部的艱難險阻,“敵國外患”就相當于成就偉業過程中所遭遇的一切艱難險阻。這樣一來,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正如一個國家國內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國外沒有鄰國的侵擾一樣,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的過人之處、沒有能夠改正自己錯誤、沒有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的信念、沒有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耐,沒有成就一番偉業的各種艱難險阻,這個人就不會給后世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個人也就只能平平庸庸地過完自己的一生。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孟子在末尾得出了這樣的論斷: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而這一句話應該是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應該是:生死于憂患,生死于安樂。這樣一來,這句話就可以這樣理解:艱難險阻能讓那些不怕困難、迎難而上、有過人之處的人成就一番偉業,如果安于現狀,一個人只能是平平庸庸地過完自己的一生。對于《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這篇短文,這樣的理解符合儒家出世的思想、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理念,我想這也許才是孟子要表達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