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規范養成心得體會(精選3篇)
學生規范養成心得體會 篇1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關鍵所在,是學生輕松、快樂、有序、有效地學習的必要前提。從小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會收益終生。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求知求識的同時,更應重視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這一階段教育教學工作中,我重點培養了學生的預習習慣。我認為學生的預習習慣在和其它習慣比起來,它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如果沒有良好的預習習慣,特別是對于學習語文這門學科來說麻煩更大。比如說一篇課文,學生要是沒有提前預習的話,那就對課文一點不熟悉,字音讀不準,句子讀不通,文章的主要內容更是不了解。老師在安排的課時內進行教學活動的話會費時費力,效果也不佳。由此,我為了提高課堂40分鐘的效率,一直以來,我對我班學生的預習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視。一篇課文最低閱讀五遍,多則不限,讀第一遍時,熟悉一下課文;第二遍讀時,一邊讀,一邊畫出生字和新詞,然后借助拼音把音讀準,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第三遍讀時,把讀不通的句子反復地讀,直到讀通、讀順為止;第四遍讀文時,想想課文中有哪些句子不懂的就劃上“波浪線”或“直線”,(同時要求所畫的線條規范,讓人看了舒服)再反復地讀,如果能讀懂的話,就在句子旁寫上簡單的體會,不懂的話就在句子旁邊打上“問號”或是“△”,等到老師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共同探討,予以解決;第五遍讀文時,要求學生深入地讀,并把課文的主要內容寫在家庭作業本上。幾年來,我對這一屆學生是這樣要求的,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記得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字是門樓,書是屋”,“字是人的第二容貌”,可見寫字的認真和美觀是多么重要,再說學生的各種作業都離不開寫字喲。
語文這門學科是培養學生寫字習慣的好去處。在語文課的教學中,每篇文章學完后最后要寫三種作業,另外學生每天的日記、單元中的作文訓練都要寫不少的字。如果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寫字、作業習慣,他們的這些作業就無法順利完成。因此,在這一階段的工作中,我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寫字作業習慣。在低段教學工作中,我每上完一些字詞或是一篇課文后,我就留出不少時間讓學生練習寫字,在學生寫字前,特別強調寫字姿勢,握筆方法,人的坐姿,眼睛與作業本所保持的距離。在學生進入寫字狀態時,我在教室來回巡視,如果發現個別學生姿勢不對時,就寫上提醒其注意。以上這些,是我對學生寫字、作業的要求,也是對學生寫字、作業良好習慣的培養方法。現在已取得的成績是:班里大多數學生寫字姿勢正確,再不用老師時刻提醒了;大多數學生能認真完成作業了;大多數學生的字跡一絲不茍了。
成績的取得是令人可喜的,但是由于某種原因,少數學生的不足還是存在的。如班里還有極少數頑固性不做作業的學生,還有少數字跡潦草的學生,還有預習作業投機取巧的學生。存在著這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學生是中途插入本班的;還有個別學生中途生病,假期長達幾個月。他們一時半會兒難以適應本班學習習慣的要求。
盡管存在以上這些不足,但我還是有信心讓這些學生慢慢適應要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全體同學共同走向明天。
學生規范養成心得體會 篇2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習慣。作為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本學年我擔任一年級班主任,面對一群活潑可愛,可又沒有任何規矩的小朋友,對我這個新班主任而言,更多的是迎接挑戰。
一年級是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小朋友剛從幼兒園跨入小學,新的學習環境、新的學習伙伴、新的學習方式,使他們難以適應,作為老師即使是一件很小、很細的事都得每天叨嘮著:鈴聲一響就得趕快進教室,課堂上不能隨便離開座位„„課下,孩子們像出了籠子的小鳥,滿校園“亂飛”,磕碰事情頻繁發生。我每天提心吊膽,生怕孩子們出危險,又讓我時刻反思: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的良好行為習慣該如何養成?下面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一點心得體會:
一、言傳身教,堅持不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非一日之功。這些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不是太難,可是對于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來說,讓他們做好并不容易。小孩子看懂了,還不等于他們會按要求去這樣做。要想讓他們養成習慣,必須經過長時期的堅持才能形成,還要經常檢查,經常指導,力求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地。“習慣成自然”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因此,作為一年級孩子的班主任,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還需要經常在孩子們耳邊耐心嘮叨,并且以身示范,因此讓孩子們耳聽目染,學會跟著做。有的學生做作業動作慢,坐姿不正;有的學生握筆姿勢錯誤,屢教不改;有的學生坐立不穩,東張西望;有的學生喜歡吮吸手指;還有的喜歡課間追跑„„這些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你要一下子讓他改正過來,是不可能的。往往你剛提醒,轉身之間他又那樣了。又比如掃地,有些孩子直著腰,拿著掃帚滿地亂劃。這個時候就需要親自示范,并且講解。勞動的程序講得越清楚,指導越具體,孩子學會、學好的可能性越大,成功機會越多,就越能激發孩子的熱情。所以平時多提醒,多督促,多鼓勵,多表揚,多示范,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看到了他們的進步。
二、用兒歌口令強化行為
一年級小學生要養成的習慣涉及到方方面面。課前、上課、放學、作息 „„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無一不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教育,如此多的“該”與“不該”往往使剛入學的小學生顧此失彼、應接不暇,單憑老師的說教很難達到好的教育效果。為此我就將對學生行為習慣的要求編成兒歌如:上課鈴聲響后,學生會在小班長的帶動下邊拍手邊唱:“上課鈴聲響,快快進課堂,上課守紀律,坐正看前方。”在兒歌的帶動下,學生會安靜地坐好。課堂中,有時候學生會轉到后面說話或坐不正,這種情況,我會大聲說:“一、二、三,”學生馬上跟著喊出:“坐正!”并立刻坐好;學生在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進行討論或者交流的時候,不能按要求停下自己的話語,我就大聲說:
“七、八、九,”學生馬上喊出:“閉上口!”并隨之安靜下來;每當朗讀前,我大聲說:“身坐正”!學生馬上跟著喊出:“腰挺直“,口令一出口,學生馬上雙手拿書,端正坐好,做好朗讀前的準備„„這些小方法,小口訣,讓學生不但明確了自己課堂上應該怎么樣去做,而且讓他們懂得了課堂上是有紀律約束的,不能任由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樣把對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要求編成兒歌或順口溜,符合小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其明白了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在行動中鞏固,不知不覺中使他們的行為得到規范和強化。
三、以榜樣感染學生的言行
模仿是一年級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途徑。他們模仿力強,可塑性大,對周圍的人和事很關注,尤其崇拜自己的班主任。所以,班主任的言行對于引導一年級的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來說至關重要。平時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經常有意識地使用“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文明用語;當走進教室發現衛生工具擺放不整齊時,我會默不作聲地把它們擺放整齊;當發現同學們桌子下面有紙屑時,我走過去吧紙屑撿起并放倒垃圾桶里。當發現桌子不整齊時,我會吧他們的桌子拉齊„„這一切,學生會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慢慢地會照著我的樣子去做。
我充分地利用我們班的班級文化建設,起到榜樣示范的作用。如:在《明星閃耀》這一板塊里,分出“勞動星”、“繪畫星”、“文體星”、“寫字星” „„在相應的位置粘貼表現好的同學的照片;在《好榜樣》這一板塊里,用彩紙做成階梯狀,把每個同學的名字都寫上去,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給表現好的同學親手給自己貼小紅花,例如作業認真、考試成績好、學習有進步、做了好事、勞動積極„„這些都可以是表揚的范圍,如果小紅花有五朵了就獎勵一個小禮物。通過種種的激勵發法,我發現同學們更積極了,也更愛表現了,慢慢地形成了相互“比”的局面。
總之,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需要學生長期努力,老師不斷督促引導的過程,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更是如此。此外,在這一過程中,還應看到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換各角度去看會發現他們很可愛!
學生規范養成心得體會 篇3
《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集中體現了對中學生日常行為的基本要求,目的在于使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加強對中學生的道德教育。《規范》的正式頒布,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中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措施,有利于用社會主義道德規范青少年的日常行為;有利于改善當前中學生養成教育比較薄弱的狀況;有利于指導中學生在改革開放復雜多樣的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
全面正確地理解《規范》內容
1.《規范》的核心內容是指導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懂得中學生的責任與義務;學會如何生活。《規范》共五個方面四十條,體現了對中學生在道德品質與日常行為方面的基本的具體的要求。按照由自我到他人,由學校到家庭、社會生活的順序排列。
2.《規范》的許多要求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中學生日常行為方面的基本體現。因此,貫徹實施《規范》應與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緊密結合起來,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3.《規范》大部分條文是從正面提出要求的,同時,也有限制性要求。目的是教育學生增強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懂得什么是正確的行為、什么是錯誤的行為,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以通過日常行為的訓練逐步提高分辨是非、區別善惡的能力和道德選擇與行為評價能力。
4.《規范》中包含著良好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與教育。要重視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注意克服各種心理障礙和獨生子女的某些弱點,以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勇敢頑強的意志品格。
中學教育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學生學會做人。紀律和規則是我們平時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告訴我們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提出了把廣大學生培養成有世界眼光,開放意識,能夠傳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富有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時代要求;從小處著手,提出了重在行為習慣養成的具體,可操作要求。這些都有助于幫助我們增強國家觀念,道德觀念,法制觀念,懂得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提高辨別是非,區分善惡的道德選擇與行為評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