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三個推進心得體會(精選3篇)
遼寧省三個推進心得體會 篇1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動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是抓手,推進干部作風轉變是保障。給遼寧工業振興開出的三劑良方,既是經濟發展的指南,也是對廣大領導干部提出的明確工作要求。大連專員辦深刻學習領會,緊密聯系自身實際,貫徹落實“三個推進”講話精神。
一是切實加強學習,深刻領會“三個推進”豐富內涵。通過召開全體干部會議,辦黨組書記、監察專員帶領全辦干部認真學習了習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上的講話全文,并結合遼寧省委、大連市委的學習要求和全國財政會議、全國專員辦工作會議部署開展的財政中心工作,重點對習提出的“三個推進”及其豐富內涵進行了深入學習討論,用“三個推進”推動未來一段時期內專員辦在各項業務工作和自身建設上的精準發力。
二是緊扣“三個推進”主線,明確工作重點。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和國有企業改革等主要戰略任務,大連專員辦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以地方政府債務監控和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監控為抓手支持地方建設,并圍繞中央決策部署和財稅政策有重點地開展審核和調研工作,為“三個推進”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常抓不懈干部作風建設,嚴肅政治生活。引以為戒拉票賄選案暴露出來的“圈子文化”、弄虛作假和選人用人不正之風,牢固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通過建立專員辦黨建、紀檢、業務、信息、檔案管理等各項目標責任考核,杜絕人浮于事,營造深入工作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干氛圍,全面推進干部隊伍建設,鞏固和提升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遼寧省三個推進心得體會 篇2
“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我們必須立足本職,狠抓落實,務求實效。”4月12日,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付忠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深入學習研究基礎上,省財政廳制定了實施方案,確定了38條具體措施,明確了責任分工和完成時限,下一步還要出臺具體貫徹意見,確保重要講話精神落到實處。
只有穩定充足的財政收入做保障,才能更好地推進改革發展。付忠偉表示,要加強調度分析,配合稅務部門強化收入征管,在鞏固做實財政收入成果基礎上,努力完成全年收入預期目標,為落實“三個推進”、助推遼寧振興發展提供堅實的財力保障。
付忠偉表示,要支持全省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利用好中央財政獎補資金,支持化解煤炭過剩產能。健全財政轉移支付與農業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推動消化存量商品房。落實化債措施,發行置換債券,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企業負擔。支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落實各項社保提標政策,補齊民生短板。改革省級專項資金分配辦法,向“成果導向、事后獎補”方式轉變,支持其他重點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新設立的五個財政監察處作用,加強對各市落實各項財政政策,特別是防范養老金支付風險和債務風險的監督檢查,確保各級財政平穩有序運行。
付忠偉說,要加大對國企改革發展的支持力度,積極籌措資金,支持廠辦大集體改革、“三供一業”分離移交等,幫助國有企業減輕包袱、輕裝上陣; 規范和強化國有資本收益收繳管理,支持國有企業改革重組和科技創新,并積極支持推進軍民融合、央企和地方企業融合發展,確保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
付忠偉指出,要切實轉變作風,推進財政干部隊伍建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堅決貫徹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項全部由班子集體研究決定,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進一步提高理財水平,完善干部選拔任用和崗位交流機制,讓能干的人有舞臺、讓老實人不吃虧。
遼寧省三個推進心得體會 篇3
開學前,學校組織全體教師和部分年級的學生觀看了電影《暖春》,起初我被影片中美麗的自然風景深深的吸引,隨著小花的出現,美麗的風景與殘酷的社會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我的心境也隨之急轉而下。就像平靜的湖面投入了重磅炸彈,波濤翻滾,淚水也被激蕩而出。
就電影本身而言,故事中沒有跌宕起伏的的情節,而且略顯老套,剪輯似乎也很生硬,然而每一位觀眾還是被深深地打動,我認為是源于片中演員表現出的真情實感,細節的刻畫自然演繹出的人間真愛。從小花第一次懇求爺爺到第二次懇求嬸娘別把她送走;從小花剁雞菜、放鴨子到給爺爺做飯;從小花雨中接爺爺到節省作業本只是為了讓爺爺少砍些柳條;從小花給嬸娘送自己做得最好的貼餅子到為嬸娘捉螞蚱并救助受傷的嬸娘,深刻地表現出小花的純真,善良,勤勞,懂事和寬容,從而融化了嬸娘曾冰冷的心,也感動了所有人。爺爺一生孤苦艱難度日,卻收養了兩個孤兒,并竭盡所能將其養大成人,此愛之大可謂海之浩瀚天之寬廣。
有人說小花的故事像一股清泉,洗刷著心靈。希望這股清泉也能流淌過我們的心靈,洗去些許凡俗虛假,沖凈我們心里的“小”。爺爺就是一個天地好人的形象,也是我們的榜樣,祝愿好人一生平安,好人好夢。
故事的結局正像我所祝愿的那樣,是美好的,然而心中仍舊酸澀,我在思考,為何會發生小花的故事呢,為何孤兒得不到妥善的安置和應有的保護呢?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加之又是偏遠的小山村,似乎發生這樣的事情還是極為可能的,然而它真真的反映出社會保障體系的問題,國力不夠強大,社會保障體系必然落后和不完善,即使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社會保障能力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但是能夠真正的滿足人民的需要么,可以肯定地說還是存在的很多的不足之處,跟先進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也許這就是人們積極儲蓄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