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學生入團感想(精選3篇)
有關中學生入團感想 篇1
20xx年5月13日,我們班在圓明園,舉行了新團員入團宣誓儀式。對于校團委和班主任的這種安排,我們滿心歡喜,又一次開心的游玩,可是,當我們橫穿整個圓明園,走過一堆堆滿目瘡痍的廢墟,來到“三·一八烈士公墓”時,我們都高興不起來,每一個人的心靈感受到的就是震撼,感受到了一個民族的傷痛與抗爭。“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道理,在忍受這陣陣刺痛的同時,我們都在深深思考著,曾經的那個強盛的“天朝圣國”為什么潰敗于來自被自己視為“蠻夷之地”的外國聯軍?
作為一名中國共青團員,我們應該銘記這段歷史,只有銘記才可能進步,才能不迷失方向,無論是曾經的繁榮還是屈辱,都會在我們的心中留下烙印,都將在我們的血液中流淌。生長在和平時期的我們,更不能掉以輕心,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這決不是杞人憂天,而是我們一個中國共青團員成熟的體現,尤其是曾經背負了如此慘痛經歷的我們。讓我們在揭開傷疤的同時,多一點對于過去的感悟以及對于明天的憧憬吧。此時,我們才真正明白,新團員入團宣誓儀式為什么要安排在這的良苦用心。
當我們站在三·一八烈士公墓下,讀完了664個字的“三一八烈士墓表”時,才知道最小的一個烈士才13歲。此時,我們才感受到,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個時代中,青年都是社會上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創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體。一代又一代的青年站在時代的前列,不屈不撓地奮斗,歷盡艱辛地求索,創造了令世人贊嘆的業績,涌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進模范人物。歷史充分證明,中國共青團不愧為黨的忠實助手和后備軍,不愧為黨聯系青年的牢固橋梁和紐帶。
今天,我們面對鮮艷的團旗,舉起右手,莊嚴地發出了"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的錚錚誓言,這標志著我們已經從組織上加入到了偉大、光榮的中國共青團。但是,僅僅在組織上入團,是遠遠不夠的,在此,我們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要求。
一、做理想遠大,道德高尚的人。
入團是一個新起點,而不是最終目標。我們要端正入團動機和目的,珍惜青春,青春是成材的最佳歲月。青年富有理想,而真正遠大的理想,必須與祖國的命運和人民的意愿緊密結合。我們應該具有的遠大理想,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在為遠大理想的奮斗中,我們的人生抱負才能真正實現。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當一個人在年輕時就把自己的人生與人民的事業緊密相連,他所創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
二、堅持發奮學習,做同學學習的楷模。
當今時代,信息交流日益廣泛,知識更新大大加快,形勢逼人自強,催人奮進。我們要跟上時代和社會前進的步伐,就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打下堅實的知識功底,既要認真學習理論知識、文化知識、科學知識、社會知識、歷史知識,又要特別善于學習各種新知識。知識只有付之實踐,才能煥發出無窮的威力,我們要善于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在實踐中求得真知,增長才干。
三、守紀、正直,做良好校風的促進者。
優良品德的養成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青年時期可塑性大,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是品德養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名利觀,努力培養良好的品德,提高自身素質,完善人格品質,做有益于祖國和人民的人。我們應該成為引領社會風氣之先的力量。從自己做起,努力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者,做體現時代進步要求的新道德規范的實踐者,做新型人際關系和良好校風的促進者。
四、始終艱苦奮斗。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艱苦奮斗,只有長期艱苦奮斗,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才能實現。我們只有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把個人的前途和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并為之奮斗不息,才能創造無悔的青春和取得畢生的成功,畏懼勞苦,貪圖安逸,坐享其成,最終只能虛度年華。
全校的同學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我們的奮斗,希望我們珍惜大好年華,牢記黨和人民的愿望,矢志奮斗,不懈進取,關心班集體,在學校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為建設美麗和諧的國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有關中學生入團感想 篇2
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讀《論語》有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仿佛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啟發。因此,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于古時被創作,卻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現在的現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句話深刻地體現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采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典,浸潤著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著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著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典的繼承,有助于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蘊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筑牢現有文化體系,豐富現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經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應當珍惜的寶貴精神財富。以黨的十九大思想為指導,傳承文化經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讓我們的民族在新時代煥發新的輝煌!
有關中學生入團感想 篇3
貝多芬,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所創作的《第九交響曲》,是樂壇的巔峰之作,使人們聽了之后,無不贊嘆的歌曲。但是,自從我讀了《貝多芬傳》這本書之后,我認識到,不只是貝多芬的歌曲令我們贊揚,更為可貴的是,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
《貝多芬傳》從貝多芬不幸的童年開始,詳述了貝多芬坎坷多難的一生。貝多芬出生于德國一個平民家庭,父親管教嚴厲。由于天生的稟賦和后天的努力,貝多芬從8歲起就登臺演出。成年后,貝多芬風華正茂。然而,厄運突然從天而降,他的雙耳失聰了!但堅強地貝多芬經受住打擊,最終戰勝了不幸。
貝多芬,多少人在贊頌他!他是音樂家最杰出的榜樣,盡管他處在一個無聲的世界中,可他卻能譜寫出一個又一個悅耳動聽的音符,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令人歌頌的生命樂章!
貝多芬身上所散發出來的具有強大感染力的勇氣,是無人能敵的,是命運也不可抵抗的!貝多芬,一個耳聾的音樂家,一個被命運捉弄的人,一個用痛苦換來歡樂的英雄!
一生備受疾病、貧困和情感折磨的貝多芬,一直在不斷與命運抗爭,保持著對音樂的激情。他不是知難而退,而是越挫越勇!他用自己頑強的毅力戰勝了命運!
有哪種勝利能與貝多芬的這場勝利相比?這種勝利是用精神力量換來的!是不同凡響的!一個窮困潦倒、殘疾而孤獨的人,一個世界從未給予過歡樂,卻創造了歡樂,并奉獻給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