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力量心得體會(通用3篇)
文化的力量心得體會 篇1
去年底,淮海經濟區城市報業聯盟10家報社的代表,赴蘇南、浙江等地考察報業及文化產業情況。所到之處,切身感到各地發展風正帆滿,勢頭強勁,尤其是文化內涵不斷豐富,文化動能不斷加強,文化思維不斷創新,文化影響不斷擴大。無論是媒體發展、產業經營、隊伍建設乃至城市旅游等方面,都讓人感到其間散發的文化力量,使發展主體呈現出具有強大支撐力、持久力和引導力的向好態勢。
一、工業文化融于現代書城
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是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集平面媒體(八報一刊)、網絡媒體、新媒體、城市出版社、城市新華書店、音樂廳和其他文化創意產業于一體的新聞出版文化傳播集團,是國內目前紙質傳媒產業鏈最長的黨報集團。
寧波書城隸屬于寧報集團新文書城有限公司。它以“甬江邊的城市書房”為主題,涵蓋文化消費、文化傳播、文化生產、文化休閑等要素,以“書”為核心,精心培育圖書流通、文化傳播、文化創意、商業休閑四大文化商業功能,以營造“書香寧波”氛圍。
讓人感嘆的是,該書城是在該市太豐面粉廠舊址基礎上改建而成的,保留了面粉筒、鍋爐房、大煙囪等舊式工業建筑,將一百多年工業風雨飄搖的舊影融合一個由玻璃幕墻、電子技術構筑的現代化街區,使一座即將被歷史湮沒的工業遺存完美變身,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書城。
如其1號樓設計為主題酒店,其中一面墻體為穩重大氣的紅磚墻面,設計師認為紅磚代表的是工業文明,有其象征意義。3號樓是將原先面粉廠的八個面粉筒巧妙改裝而成,7號樓由原面粉廠鍋爐房改建而來,且保留了一座老寧波人熟悉的老煙囪。老煙囪是寧波工業文明的象征,它矗立在甬江邊已經一個多世紀,目睹了寧波工業的百年興衰,見證了城市的滄桑變遷。書城在建設中幾經論證將其巧妙地保留,從而保留了一段珍貴的文化記憶,成為傳統工業文化與現代建筑完美統一的案例。
二、團隊文化凝聚員工熱情
團隊文化是社會文化與團隊長期形成的文化觀念的產物,包含價值觀、最高目標、行為準則、管理制度、道德風尚等內容。它以全體員工為工作對象,通過宣傳、教育、培訓和文化娛樂、交心聯誼等方式,規范員工行為,凝聚員工力量,為團隊總目標服務。在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我們感受到了他們較為成熟完備的團隊文化。
杭報集團通過多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形成了一套具有現代傳媒特色的報業文化理念,提出了“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口號。集團啟動報業文化建設工程,構建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集團目前有7報3刊30家公司,人員眾多,各單位情況各異。為此,集團提煉并倡導了“艱苦創業,銳意進取,趕超對手,爭創一流,和諧發展,合力興社”的統一價值觀和“永不滿足,永不停步,勇攀高峰,勇于跨越”的杭報精神,并推出集團標識,建立集團歷程展示廳,開展集團企業文化課題調研。同時,配套開展集團專業帶頭人、突出貢獻獎、創新獎和杰出員工獎等各種評獎活動和學習教育活動。 杭報集團同時關心員工生活,營造“家園”氣氛。并積極打造共同愿景,提升員工凝聚力。如針對外地員工推出中秋酒會、春節聯歡會,以及杭報集團運動會、文化藝術節等活動,制定優秀員工獎勵休假制度,并使在職員工和退休員工的收入隨著集團利潤的增長而穩定增長。并將這種共同愿景劃分為明確的階段性目標,增強員工實現共同愿景的信心。
在杭報集團的“19樓空間”網站,我們看到了辦公區域內布局緊湊,除了具有嚴謹、明快的特點之外,還通過卡通玩具、色調活潑的個性化圖案的裝飾,使工作環境充滿了蓬勃活力,易于激發員工的創新欲望和工作熱情。
三、品牌文化推動產業延伸
現代傳媒已經進入品牌經營時代,以品牌文化為基礎,深度延伸品牌鏈,對傳媒進行創新、優化和拓展,使品牌不斷保持活力并實現增值。
杭報集團依托報紙已有品牌的輻射效應,通過產業鏈延伸,加快布局新的傳播渠道和終端,形成了集廣播、電視、網絡、戶外媒體、移動媒體、數字出版為一身的“1+6”現代媒體產業體系;寧報集團更是全力打造全產業鏈的產業結構,擁有8報1網1刊1出版發行集團等媒體,是目前國內集平面媒體、網絡媒體、新媒體、城市出版社、城市新華書店、音樂廳和其他文化創意產業于一體的新聞出版文化傳播集團,是國內目前紙質媒體傳媒產業鏈最長的黨報集團;蘇州報業集團擁有7報1刊1社1網站等十大媒體,集團旗下的《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雄踞蘇州地區平面媒體前三強,作為主流報系,蘇州日報報業集團在廣大讀者尤其在政府和企業的各級決策層中有著巨大而無可替代的影響力,其權威性和公信力使它成為延伸產業鏈條、傳播企業形象,塑造品牌形象的主要載體;紹興日報社則以報紙為基礎,提出“主旋律、全媒體、多元化、新體制”的品牌延伸思路,在網站建設上培養一批手機記者隊伍,提升網站互動性。新建兩座占地53畝的大樓,其中一座用于報社辦公,另外一座則是發揮報社品牌優勢,設置了面向社會的媒體區、信息發布臺、設計港、培訓區、休閑林、展示中心、金融文化區等相關功能產業;南通日報社以報紙為龍頭,著力打造包括互動電子閱報屏的新媒體傳播平臺、新興產業的孵化平臺,釋放品牌能量,在經營上做到“全媒體布局搶渠道,全方位開拓搶項目,全覆蓋目標搶市場”,使綜合實力、規模效益、社會影響不斷壯大。
四、地域文化打出全國品牌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響一方經濟、造就一方社會。如何傳承和發揚地域文化是現代許多城市報社的責任,也是有待進一步破解的重要課題。而徐州報業傳媒集團策劃并承辦的“漢韻佳人——中國漢文化旅游形象大使大賽”則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11月19日考察團一行從南通趕回徐州,觀看了20xx漢韻佳人全國總決賽。感覺整臺晚會緊扣“漢風、漢韻、中國美、中國魂”的文化主題,以漢文化元素為主線,在特定的文化背景與恢弘大氣的舞臺上,展示了漢文化與時代特色相融合的漢韻之美。
徐州的城市名片之一就是“楚風漢韻”,而漢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最重要標志。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充分認識到地域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地位和推廣價值,發起并搭建了中國漢文化旅游城市同盟,為舉辦“漢韻佳人——中國漢文化旅游形象大使大賽”提供了跨市跨省并冠以“全國”字頭的平臺。在具體承辦過程中,通過地市聯動、打包宣傳,使“漢韻佳人”的品牌一舉“試水”成功,在認同度、美譽度、傳播力和品牌潛力上獲得了各地同仁的肯定和一致看好。在比賽各個環節的技術操作中,如大賽的LOGO制作、舞美設計、決賽賽程的編排、漢文化元素的體現,以及邀請了央視勝春、丁苑苑聯袂主持,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王馥荔、著名歌手滿江、世界小姐大賽中國區總決賽冠軍唐瀟擔任評委,讓人感到了一種大策劃、大手筆、大視野、大制作的風范與氣度。作為從地域文化衍生出的文化活動,初次舉辦達到如此效果,足以體現了徐州報業傳媒集團開闊的思維、精湛的操作以及一班人傾注的心血。
五、老街文化增色歷史名城
此次考察團成員來自的城市,徐州、開封、商丘、亳州、濟寧(曲阜)都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歷史街區的保護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這一方面是由于在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開發過程中,代表城市特色的歷史地段(街區)正在逐漸消失殆盡,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正前所未有地面臨著一種歷史文化的危機;另一方面,在國際上一場世界范圍內的歷史文化的保護運動也正在進行之中。
在蘇州,考察團成員參觀了平江老街。據了解,平江歷史街區也曾房屋破舊、古建失修、管線混亂,有的房屋曾改作別用,環境極差,外貌與歷史街區嚴重不符,同時河道污染狀況嚴重,大量原住居民搬出之后該區域一度成為外來打工人員的臨時租住地。20xx年,蘇州市委市政府投資近2億元,以老街文化為引領,對平江路兩側實施風貌保護與環境整治工程。20xx年,由古城保護專家、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主持的平江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產保護榮譽獎。
平江老街的保護經驗值得歷史文化名城借鑒和學習。首先要有政府的理性執政與主導,有專家的科學規劃與指導。在具體操作中,要嚴格遵照文化脈絡,做好登記、征集和規劃工作,強調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生活延續性和人文自然融合性相統一。對歷史建筑、歷史文物的維護修繕,做到“修舊如舊、建舊如舊”。可采取由點到線,先易后難,以一到兩條老街為試點,分步推進。并采取新技術,如在對原樣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粉刷外墻使用新加坡一公司開發的透明涂料,留存了原來的古墻風貌;用新型鋼材對幾處平房的屋架加裝了衍架結構,另外現代節能防水技術、在室內隱秘處布置空調等現代設備的手段也被運用進來。同時積極多元籌資,加快文化建設投資體制改革,真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來統領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作,使我們城市充滿持久不散的文化魅力。
文化的力量心得體會 篇2
齊、魯文化十大不同 齊魯文化由于其淵源、地理環境、發展道路不同,其文化各具顯明特征。
一、文化淵源之比較:齊起炎帝,魯起黃帝,族源不同。黃帝為主居中原的華夏族之始族,而炎帝為夷族及若干周邊蠻夷羌等少數民族之始祖。齊居薄姑舊地,魯居商奄舊地,方國文化不同。周公東征消滅薄姑和商奄勢力,齊、魯始得就封建國。薄姑為姜姓方國,屬炎帝系統,族系與齊同源,以鳥為圖騰;商奄為鳳姓方國,以龜為圖騰。兩國文化傳統不同,其對齊、魯文化的影響也不一樣。齊魯對周文化的貫徹政策不同。齊是“因其俗、簡其禮”,以東夷文化為主;魯是“變其俗、革其禮”,以周文化為主。齊、魯兩地東夷文化的差異,對于形成齊、魯文化的不同特色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治國理念之比較:齊尚霸道、魯行王道。齊國800余年,多半時間展現為東方霸主之國。魯為“宗邦”之國,強調以王道統一天下。齊重士族參政,魯為貴族專權。齊尚變革,魯重守成。
三、經濟類型之比較:齊重工商,各業并舉;魯重農業,比較單一。
四、哲學思想之比較:齊尚道學,魯尊儒學。齊從姜太公立國之始,即實行“修道術,尊賢者”之策。管仲相齊,也采取太公道術治國;魯國為周之宗邦,以繼周為己任,所謂“周禮盡在魯”。
五、學術風氣之比較:齊學重兼容,魯學尚一統。齊學通權達變,趨時求合,魯學嚴守古義,篤信師說。
六、思想觀念之比較:齊人重功利,魯人重禮義。齊人重才智,魯人尚道德。
七、社會風俗之比較:齊俗尚奢侈,魯俗重儉嗇。齊俗長女不嫁,同姓可婚,魯俗嚴守周禮,同姓不婚。齊人夸詐放任,魯人淳樸拘謹。
八、宗教信仰之比較:齊重自然崇拜,魯重祖先崇拜。齊人將祖先神化,魯人將祖先倫理化。齊之神與海洋有關,魯之神與農業有關。齊人相信有神而多方士,魯人懷疑鬼神而崇祖先。
九、故都文化之比較:齊都不斷擴建,魯都變更較少。齊城盡顯霸業,魯城合乎周禮。齊為工商之城,魯為禮樂之都。
十、代表人物之比較:齊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管仲,魯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齊文化的代表經典是《管子》,主要內容為政治思想及治國之策。魯文化的代表經典是《論語》,主要內容是倫理道德教化。
——《齊魯文化概說》
兩個歷山書院
山東境內有兩處歷山書院,一在濮州,一在濟南。
濮州(今鄄城)有山,名歷山,傳說舜曾耕于山下。元人千奴在濮州創建歷山書院。千奴為蒙古人,其祖元初定居歷山。千奴篤于學問,通今博古,學者稱“歷山公”。
該歷山書院是一個以醫學教學為主、多學科多專業共同發展的綜合性書院。在學習之余,書院還兼習軍事,進行射箭一類的操練。
該書院還是中國書院史上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實行醫科教學并開辦門診業務的書院。
濟南的歷山書院,又名白雪書院,明萬歷42年巡鹽御史畢懋龍創建于趵突泉東,為當時濟南最大的書院。該書院的建立對山東影響很大,文風盛極一時。后在天啟年間禁毀書院事件中,歷山書院淪為郵亭。清初順治20xx年,山東布政使張縉彥重修歷山書院,為紀念文學家李攀龍,建白雪樓一座,由此改稱白雪書院。
——《山東書院史話》
田氏三兄弟
在秦始皇死后的第二年,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戰爭爆發了。陳勝、吳廣點燃了反秦的火把,各地紛紛響應。在眾多的起義者行列中,有兄弟三人,即田儋、田榮和田橫。
田儋是田榮和田橫的堂兄,他在三人中首先發難反秦,他的最大特點是足智多謀、剛勇果斷。田儋家鄉在狄縣(今高青),攻城后,田儋自立為齊王。后在助魏攻秦時,被秦將章邯用計敗之?珊短镔贋橥醪患耙荒辏阍嵘砼R濟城下。田榮收集了田橫余部,向東逃到了東阿。后亦稱王,可惜他心胸狹窄,難以大局為重,當秦軍勢力很大,亟須諸侯國聯合對付時,他想的卻是齊國的一國恩怨情仇,導致他最后沒有得到封王。
三人中,最令人敬佩、司馬遷描繪最多的是田橫。在田橫苦心經營之下,齊國由原來千瘡百孔的海隅之地,成為一個有千里之地、20萬精兵的諸侯國。他們認為自己有責任康復田齊大業,于是,從公元前220xx年至公元前220xx年,在齊魯大地上,描繪出了一幅幅的歷史畫卷。
——《田單與田橫》
城子崖的傳說與歷史
在濟南東部章丘市龍山鎮(原屬歷城縣)的東部,有條武原河,在武原河的東岸,有一片高起的臺地,就是龍山文化研究的圣地——城子崖。據說,正宗龍山小米就是這片土地上出產的。
城子崖,當地老百姓稱為“鴨鵝城”。“先有鴨鵝城,后有平陵城;先有太平寺,后有龍山鎮。”從中可以看出城子崖、平陵城、巨里城及龍山鎮四處的歷史演變關系。
根據上世紀30年代和90年代的發掘資料看,城子崖在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時期,都是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一座規模較大的城市。
平陵城位于城子崖東兩公里。漢代設平陵郡,漢代初年為呂后所封呂王———呂臺的封邑。1999年在平陵城東約6公里發現濟南洛莊漢代墓葬,據考證為西漢早期呂后的親戚呂臺之墓。20xx年,在平陵城南約8公里的章丘危山發現的漢代墓葬及陪葬坑,有學者指出其為西漢濟南國王劉辟光的墓葬。從漢代直至唐代,平陵城一直作為國都或郡(州)治之所在。
巨里城位于原龍山鎮的北部(龍山鎮在上世紀90年代遷至平陵城的南部),為當地的重鎮。在城的南部有一座大廟,就是當地百姓所說的太平寺。巨里城到北宋時期,整個南遷,也改名為龍山鎮了。
考古學興起后,在城子崖、平陵城周圍做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其中有四項考古發現被評為不同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西河后李文化村落遺址及城子崖、洛莊、危山。
——《山東龍山文化》
蘇軾與濟南
原籍四川眉山的宋代文學大家蘇軾,兩度來山東任職,同山東關聯密切。他在《次韻徐積》詩中說:“若說峨眉眼前是,故鄉何處不堪回。”他把山東諸城的障日嶺稱做“小峨眉”,將齊魯視為第二故鄉。
蘇軾來山東共有兩次行經濟南。第一次是熙寧十年(1077年),蘇軾任密州(今諸城)知州任滿后,改知徐州行經濟南,友人李常(字公擇)相迎。蘇軾十分開心地在濟南暢游名泉,并和親友歡聚。其后他在詩文中提到此次濟南之游說:
憶過濟南春未動,三子出迎殘雪里。
我時移守古河東,酒肉淋漓渾舍喜。
這兩聯詩句寫出了當時親人會聚的溫馨氛圍。這次在濟游覽檻泉(即趵突泉),觀賞梅花,東坡印象很深。
蘇軾第二次來濟是元豐八年(1085年)。這年六月他接到詔命,被任為知登州(今山東蓬萊)軍州事,后召還汴京,路過濟南。這次在濟停留時間很短,會見過長清僧人,到過龍山鎮與宋寶國有短暫接觸。宋寶國是宋祁之子,頗受王安石器重。
蘇軾兩度駐足濟南,雖為時短暫,但對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名城卻印象頗深,因而在其詩文中時或提及。如《答李公擇》詩曰:
濟南春好雪初晴,行到龍山馬足輕。
使君莫忘霅溪女,時作陽關腸斷聲。
這首絕句,傾口而出地贊賞了濟南風物美好,委婉含蓄地稱頌了李常政績讓地方懷念,同時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對齊州風物的向往愛慕。翻檢東坡詩文,雖留傳下來有關濟南的文字資料不多,但仍可以感受到蘇軾對濟南確有經久難忘的情緣。
——《蘇軾與山東》
文化的力量心得體會 篇3
昨天,是“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聽眾們收獲頗豐的一天,上午,是深圳作家梅毅(筆名赫連勃勃大王)講述“革命與宿命——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 ”;下午,是著名藝術家陳佩斯登臺“為滑稽正名”。許多大講堂的忠實粉絲們干脆中午就近解決午餐后,又直接返回圖書館報告廳繼續等候下一場。
這樣火爆的場面,幾乎每周都可以在深圳圖書館五樓報告廳出現。自20xx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推出以來,很快被市民們“盯上”,受到熱捧,培養出了一批忠實的粉絲,也成為市民們近距離感受文化力量的最佳場所。
“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是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深圳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深圳市文體旅游局、深圳廣電集團、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出版發行集團聯合主辦,六區區委宣傳部、光明新區黨工委、坪山新區黨工委、深圳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協辦,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和深圳圖書館承辦的大型公益性文化活動。
自20xx年6月推出以來,“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以“鑒賞·品位”為主題,以“弘揚人文精神,發展公共文化,豐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為宗旨,先后邀請了易中天、但昭義、嚴良堃、徐沛東、張繼鋼、王蒙、康洪雷、畢淑敏、蘇叔陽等300余位名家學者舉辦了400多場講座,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情參與和大力支持,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深受市民的歡迎,先后被市民推選為最喜愛的“深圳市20xx年十大文化事項”和“深圳市十大文化品牌”,大講堂電視節目在深圳電視臺66套節目收視率進入前10位。
20xx年文化部授予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文化創新獎”,大講堂被認為探索出了一種政府為市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形式,搭建了一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平臺,構建了一個培養市民健康文化生活的新載體,開拓了一條高雅文化走向社會、走進市民生活的新途徑,打造了一個先進文化全民共享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