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最閃亮的坐標·家的榮耀心得體會(精選3篇)
2023最閃亮的坐標·家的榮耀心得體會 篇1
每到清明節、公祭節等重要節日,張勇才和他的幾個堂兄弟及親人、子女一起都會徒步進入大山深處,按照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為無名紅軍烈士掃墓。“我們每年都來祭掃紅軍墓三次:春節來一次,清明節來一次,夏天草長得快,我們也要來清除雜草一次。”張勇才說。
采訪中,張勇才向記者講述了發生在87年前的故事。1934年12月,張勇才的爺爺張堂開上山務農,在自家的一塊水田里發現一名與土匪激戰犧牲的紅軍戰士:“爺爺來到水田里時,他倒在里面已經沒有呼吸了,爺爺就把搬他到上面向陽的山坡上,一個人把他掩埋了”。
因為對紅軍的敬仰,從那以后,從爺爺到父輩再到張勇才和幾個堂兄弟,一直悉心守護著這座無名的紅軍烈士墓,至今已有87年,從未間斷。在他們心中,這位犧牲在當地的無名紅軍烈士就是他們的親人。“我們不知道這名紅軍的名字,不知道是哪里人,找不到他的親人,我們就一直把他當作自己的親人來祭掃”。
采訪中得知,張勇才的父輩四個人中有兩位參加過抗美援朝,一位在部隊當兵,父親和他自己都是共產黨員,對紅軍戰士有著深刻的感情,他們決心要把這種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爺爺說等我們老了也要讓子孫后代傳承,不要忘記這位紅軍,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他們頑強抗爭換來的”。
如今,一家世代相傳守護紅軍墓的故事早已在當地流傳開來,每年清明前后徒步到巫腳交村大山深處為無名紅軍烈士祭掃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在接受黨史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同時也傳頌著張堂開一家世代相傳守護紅軍墓的故事。
為激勵張堂開一家人的守護行動,臺江縣人民政府和中央電視臺《我的長征》欄目組分別于1981年、20__年為巫腳交村無名紅軍墓立了墓碑,以此成為紅色教育場所。
從臺江縣文物局了解到,當年紅軍在臺江犧牲了27名戰士,目前散落在鄉村的紅軍墓還有4座,他們都得到了應有的保護,已成為基層進行黨史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傳承紅色基因的主要場所。
2023最閃亮的坐標·家的榮耀心得體會 篇2
對于爺爺的記憶,還停留在這樣稀疏平常的畫面:一臺電視機,一張有靠背的小椅子,不忙的時候,爺爺總是靠著椅背坐,播著的電視節目不是天氣預報就是抗戰電視劇。
回老家的路,越修越好了,家里的電視機也越換越大了,但爺爺卻因為年老,背影越來越瘦小了。
平日里,熟悉他的親朋鄉鄰尊稱他為“晚公”。他年輕時長相英氣,瘦長的臉頰,高挺的鼻梁;年老時,不敵歲月,皮膚干癟,額頭上的皺紋像湖面泛起的漣漪,聽力嚴重下降,即便湊在他耳朵前大聲講話,他也只是似懂非懂地點點頭,笑了笑。
他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縫,碩大的耳朵顯得很有福氣。不笑時,這一雙鷹眼看人犀利,似乎洞察明晰了一切。
誰也想不到,這樣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曾經上過戰場,拿過槍。
爺爺的一生,去過最遠的地方是朝鮮。
今年,老家門口那塊燦金色的“光榮之家”牌匾依然在,但贏得這個榮譽的抗美援朝英雄——我的爺爺吳秀友,幾個月前卻與世長辭了。
他帶著橫跨一個世紀關于國運變幻、世事滄桑最深刻的記憶,葬在那一方小小的墳墓里。春風一過,那里會長出新綠。會有后人記得,他們的故事。
2023最閃亮的坐標·家的榮耀心得體會 篇3
在戰場上,每一秒都有生命危險。
吳秀友被分配到志愿軍0975部0214部隊二支隊四分隊迫擊炮連,成為炮兵瞄準手。以前握筆的手,第一次拿起了武器。
在多為山地作戰的抗美援朝戰場上,迫擊炮是志愿軍裝備最多的火炮,在山地戰和塹壕戰中,它是配合步兵小單位(連、排、班)作戰、支援和伴隨步兵作戰的一種有效壓制兵器。
當時抗戰條件艱苦,任務艱巨,危險四伏,但他沒有退縮。“戰士不能后退,因為身后有要守護的國土和人民。”
因作戰勇敢,吳秀友擔任了迫擊炮連副班長,后又因挖防御工事貢獻突出,立下三等功一次。
戰場上,炮彈聲、槍聲、發號令聲、慘叫哀嚎……各種聲音混雜在一起,吳秀友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敵軍炮彈襲擊,一次又一次地與死神擦肩而過。
《解放軍報》報道,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人民軍密切配合,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連續進行5次戰役,把帝國主義侵略者從鴨綠江和圖們江邊趕回到三八線附近,一舉收復了朝鮮北部廣大土地,并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共殲敵23萬余人,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接受停戰談判,為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舍生忘死、浴血奮戰,19萬7千多名英雄兒女犧牲在朝鮮戰場。
19萬7千多人,沒能回來。
戰爭的殘酷,在吳秀友的腦海里揮之不去。當談起曾經的戰友,他直瞪瞪地望著地面,神情木然,緩緩地吐出幾個字,“有些人沒能回來”。隨后,他低下頭沉默不語,陷入深思。
就連他病危時,還經常夢到自己在朝鮮打仗時屢屢遇險的畫面,各種混雜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我們被敵軍的飛機在上空追擊,幸好沒有被炮彈打中,不然就回不來了。”他告訴圍坐在身邊的親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