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精選13篇)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1
每到假期,張桂梅帶著面包、礦泉水,坐車去山里家訪。12年來,張桂梅的家訪路長達12萬公里,最遠時要坐10個小時車。
第一屆學生家訪時,張桂梅走一家哭一家。有的人家里連衣服都買不起,寒冬里穿著一件單薄的外衣,除了物質貧窮,人的精神狀態也糟糕,男人提著一個大袋懶洋洋閑坐,女人穿得臟兮兮,目光呆滯地看著人。
有的村子一個大學生也沒出過,有女孩考到女高后,村里開始陸續有高中生。
每次去家訪,張桂梅盡力幫助解決問題。誰家種的水果賣不出去,她發動老師一起購買;
看到很窮的人家,她把自己穿的外套、隨身帶的錢留下;
有個人家只有兩個姑娘,被人欺負,土地被侵占,張桂梅幫她們打官司,“吃虧我才不干呢。”
有個女孩全市統考中數學只考6分,張桂梅去女孩家家訪,希望女孩的父母讓她轉學或讀職高。到那一看,整個山頭僅剩女孩一家板房,女孩的爸爸殘疾,獨自一人操勞的媽媽將搬離大山的心愿寄托在女兒身上。
家訪結束,張桂梅給這家人辦了貸款。她把女孩叫到跟前,“家庭這樣,你說咱們怎么辦?”最后女孩考上了大學。
對家庭關系不和的,張桂梅會想辦法調解。有個女孩四五年沒有跟父親說話,一次唱歌大合唱,張桂梅把父親從山里接出來,讓女孩站在父親身后唱《我的老父親》,父親聽著聽著哭了起來,父女關系改善不少。對不懂事的女孩,張桂梅會直接讓女孩對著母親跪下。
張桂梅像一個大家長。宿舍樓2層以上的門長年開著,張桂梅隨時進屋查找學生是否帶手機,看到學生日記也翻。有一次,張桂梅翻到一個女孩給一個男生寫的情書,她把女孩叫到面前,讓她停止談戀愛。女孩很生氣,說她翻日記違法。
“這是我的地方。”張桂梅說。
去年,張桂梅翻到一個學生寫給自己的一封信,一看內容,女孩要自殺。信里說,父母常年酗酒,活著沒有意義。張桂梅害怕了,她去女孩家里訪問,發現女孩父母醉得不省人事,等了3小時,父母清醒了,張桂梅將信的內容念給他們聽,讓他們寫下再也不喝酒的保證書。不過保證書是寫了,可這個父親不喝白酒,改喝啤酒了。
張桂梅的眼睛像鷹一樣盯著女孩們。她看到有個學生3年穿一件外套,給她生活費,讓班主任格外關照。為了省錢給哥哥看病,一個學生經常不吃晚飯,獨自留在教室唱歌。張桂梅發現后很心疼,告訴她好好吃飯才能有力氣學習,考出去才能改變自己的家庭。
那時,周云麗喜歡和一個家境稍好的女生來往,周日休息時間也會約著出去玩。張桂梅看到后,把她叫到辦公室,說家里沒錢沒勢,應該投入更多時間學習。周云麗不服氣頂了一句,張桂梅氣得用手里的諾基亞手機砸她,罵人聲整層樓都能聽見。兩個班主任聞聲過來勸,周云麗的姐姐也來了。張桂梅看出來姐姐心疼妹妹,“如果我真把她打著了,姐姐肯定上來捶我。”
多年后,周云麗才懂得校長當時的一番苦心。讀大一時,她回校看望張桂梅,抱著校長開玩笑,“你再打我一頓。”從云南師范大學畢業后,周云麗回到華坪女高,成為一名數學教師。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以張桂梅同志為榜樣,懷著心系群眾、服務人民的公仆情懷,發揚銳意改革、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端正扎根基層、勤奮敬業的務實作風,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2
20__年5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新時代勞模代表錢海軍同志“時代楷模”稱號,央視綜合頻道《時代楷模發布廳》5月6日晚21點檔將播出錢海軍同志的先進事跡。
錢海軍同志是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公司客服中心社區經理,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從1999年開始,錢海軍23年來結對服務了100多位殘疾、空巢、孤寡老人,還捐助了27名貧困學生。他不僅無償提供電力維修及改造服務,對群眾的大事小情堅持做到隨叫隨到,被居民親切地稱為“萬能電工”“電力110”。黨員干部要學習錢海軍同志的勞模精神,立足本職當好“點燈人”。
接好暢通無阻的“電力線”,讓勞動精神代代相傳。在錢海軍同志的口頭禪里,一句“我馬上來”,另一句是“閑話一句”(方言,意為“一句話的事”),勾勒了他對待勞動和利益得失的態度。23年來,“用電有困難,請找錢海軍”成了居民們遇到困難時的下意識,也成了大家常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他從不抱怨、從不嫌煩,任何時候都保證“馬上到、馬上修、馬上好”,在群眾心中牽上了為黨傳遞溫暖和光明的“電力線”。黨員干部要像錢海軍同志那樣,不管工作有多繁忙,事情有多麻煩,群眾的需求就是命令和沖鋒的號角,就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以過硬的專業素質確保“手到病除”,以迎著使命去、帶著滿意歸的效果,讓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勞動精神代代相傳。
安好行穩致遠的“保險絲”,讓服務群眾時刻在線。23年來,錢海軍同志不管春夏秋冬,無論白天黑夜,不管路途遠近,無論逢年過節,常常凌晨一兩點鐘從被窩里起來上門維修,最忙的時候一天接過21個電話,以過硬的專業素養,確保“技術好、服務好、口碑好”,別人都稱他是“萬能電工”的時候,他卻說“萬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不忍叫求助的人失望罷了!”正是他這種不讓群眾失望的精神,鑄就了勝似金杯銀杯的群眾口碑。黨員干部要像錢海軍同志那樣,苦練專業技術,確保以過硬的能力素質,在服務群眾的道路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以行穩致遠的姿態,當好不讓群眾失望的“保險絲”,確保隨時在位、隨時“來電”,讓服務群眾的干勁時刻在線。
擰好光明無限的“照明燈”,讓黨的溫暖直抵心田。23年來,錢海軍同志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普通電工,憑借著一顆熱心和一技之長,守護著萬家燈火,是無數人的光明使者。在他的帶動下,妻子和女兒加入助人為樂的隊伍中,一家人先后捐助22名貧困學子;在他的影響下,“百姓身邊點燈人”的隊伍持續壯大,并成了一個服務品牌,如今人數已經由當初126名注冊志愿者發展到1200多人。他身上的這束微光,正在不斷放大和擴散,變成了照亮千家萬戶的一片燈海。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黨員干部要像錢海軍同志那樣,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埋頭苦干,以共產黨員的光和熱,當好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照明燈”,讓黨的溫暖之光時刻照耀在群眾心坎上。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3
“農民院士”是干部群眾對時代楷模朱有勇的美稱,這個“美稱”形象詮釋了朱有勇的事業,他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事業和農民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他說:“論文得寫在大地上,理論成果要放到實踐中檢驗。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這種踏踏實實,務求實效的科研作風,恰是新時代院士必須的風采,唯有這種風采,才能讓科研成為國家發展強大的能量源泉,人民幸福的動力源泉。
在時代楷模朱有勇身上,他的信念堅定,志向深遠,情懷美好,是新時代黨員的楷模,是新時代科技工作者的標桿,是新時代公民學習的榜樣。
朱有勇的信念堅定,堅定在具體的工作行動中。他把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踐行到脫貧攻堅的行動中,主動到深度貧困區域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在他這里,信念就是行動力,信念就是主動力,信念就是表率力。他讓時代楷模的“信念”二字閃爍出溫暖的光輝,照亮人生之路。
朱有勇的志向深遠,深遠在農民的幸福夢中。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但是,他沒有躺在成果的榮譽殿堂里安然享受,而是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把科技成果變成農業生產力,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在他這里,志向貴在落地生根,落到到農民的需求上;貴在開花結果,芬芳在農民的笑臉上。他讓時代楷模的“志向”二字釋放出強大能量,鋪就群眾致富路。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4
12月2日,中宣部授予朱有勇“時代楷模”稱號。個舊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組織干部職工收看中宣部“時代楷模”朱有勇同志發布會電視直播,認真學習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跡。
據悉,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致力農業科學研究,情系三農,扎根邊疆,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
通過觀看,大家被朱有勇同志對黨忠誠、甘于奉獻,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所感動,紛紛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把朱有勇同志的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傳承新時代楷模精神,充分發揮民族工作部門的職能作用,切實為各族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為共創各族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斗。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5
從高處俯瞰,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四周懸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說,在沒修公路前,村里交通閉塞,到縣城就要花3天時間。
毛相林:我們這個地方沒有公路,不光只是窮,連生命都沒有保障。在一九八幾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年輕小伙子,二十幾歲,受傷了。我們用了三天時間,我們都沒有(把他)送到醫院,最后死去,這個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
1997年,毛相林開始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修路。沒有鉆機,村民們就腰系長繩,趴在籮筐里,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說,當時全村青壯年吃住在工地,用鋼釬撬,用雷管炸,硬是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圍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莊村要發展,還得靠產業。在多方考察學習后,毛相林帶領村民們陸續發展起柑橘、西瓜以及鄉村旅游產業。
下莊村村民劉時瓊:我們這個西瓜成熟以后,就有人上門來收。像我們這種,一般可以賣兩三千塊錢左右,種得多的可以賣六七千塊錢。
如今,下莊村實現整村脫貧,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毛相林說,從開鑿“絕壁天路”到打贏脫貧攻堅戰,下莊村靠的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下莊精神將激勵下莊人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毛相林:在最難、最險的地方,我必須要以身作則,帶頭沖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實現了我一個愿望,帶領大家致富,才是我最終的夢想。
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發揚新時代的“愚公精神”,打通天路,走上致富路。只要黨員干部沖鋒在前,苦干實干,就一定能取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勝利!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6
63年黨齡、70年奮斗不息。在我國煉油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92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武身上,自力更生、勇于創新,公而忘私、淡泊名利的品格熠熠閃光。“時代楷模”陳俊武同志堅持把個人理想融入黨和國家事業,取得了非凡的技術成就,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是我國石油化工技術的杰出開拓者。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像陳俊武那樣,始終踐行愛國奮斗奉獻精神,以關愛之心對人,以無私之心對事,以平和之心對名,以淡泊之心對位,以知足之心對利,用信仰、擔當、奮斗的力量匯聚成實現中國夢的磅礴之力。
像陳俊武那樣干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起,我就做好以身許國、一生獻科學的準備了,無怨無悔。”“石油”是陳俊武的初心,煉油也是煉“心”。陳俊武能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取得一項又一項科技成果,不僅在于心懷夢想的開始,更在于年復一年的堅持。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像陳俊武那樣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始終堅持從實踐中求知,從理論中求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像陳俊武那樣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在陳俊武心中,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是不變信條,祖國需要是最高需要,服務國家是最好歸宿。新時代的黨員干部要自覺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始終胸懷大局、心有大我,始終堅守正道、追求真理,從自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日常生活做起,身體力行帶動全社會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像陳俊武那樣弘揚創新擔當精神。陳俊武認為: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應該不斷地在科技前沿奮斗,努力創新,目標就是要做一個受人民歡迎的科學家。他說到做到,敢為人先,勇于登攀,推動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為我國煉油工業進步作出開創性的貢獻。擔當精神是黨員干部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格。陳俊武同志淡泊名利、甘為人梯,為國家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石化專家,資助多名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黨員干部作為人民群眾的服務者,當然需要解決人民群眾的各種難題,特別是對于攻堅脫貧和鄉村振興事業,更需要黨員干部提供一些常規服務,遇到棘手的困難,還需要提供一些非常規服務。這些無不考驗著干部創新能力、創新思維、創新擔當精神。
歲月見證初心,榜樣引領時代。陳俊武院士70年矢志報國的決心、獻身科學的追求、著書育人的熱情、無私奉獻的品格,感人至深,催人奮進。讓我們深入持久學習陳俊武院士靈魂里的忠誠、骨子里的擔當,把“小我”融入“大我”,堅定信念、勇于登攀,立足崗位,苦干實干,在奮進新征程的路上努力讓人生更精彩,成為與祖國同行的人。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7
1953年,孫景坤榮獲一級戰士榮譽勛章,并受到金日成將軍的接見。同年,作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回國英雄報告團成員,孫景坤受到了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這樣一位英雄,本可以留在城市,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享受優渥的待遇,過安逸的生活,但想到家中父母年邁,當兵7年只與父母和妻子見過寥寥幾面,1955年復員后,孫景坤選擇回到家鄉山城村務農。
村民們當時并不知道眼前的孫景坤是戰功赫赫的英雄,但他們覺得,他上過戰場,又是黨員,一定能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在這樣的期許下,孫景坤當了村里的生產隊隊長,在這個崗位上,孫景坤要為全村謀劃,據他的大兒子孫福貴回憶,小時候他們很少能夠見到父親,他總是早出晚歸,奔波忙碌,很少有閑下來的時候。
子女們幼時覺得有些陌生的父親,卻是村民們的“老熟人”,每一戶貧困戶的冷暖他都牽掛在心。那些年,他帶領村民們大力發展糧菜生產,還種下了數萬棵松樹和板栗樹;洪水侵蝕農田,他就帶領村民建起簡易大壩,擋水造田。那時,機械化還遠遠沒有普及,這些工作,都是用著極其簡陋的設備,靠著孫景坤和村民們的雙手一點一點干出來的!如果說,村民們一開始相信他是因為他政治過硬,那么后來村民們愛他敬他,是因為他真的給大家帶來了扎扎實實的好日子!1983年不再擔任村干部后,他仍然是村里最受敬重的老人之一。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8
盧永根院士的事跡深深地感動著每一位中國人,他一生愛黨愛國,勤儉節約,但是對于國家的貢獻卻毫無私心,把畢生積蓄捐獻給華南農業大學,只為幫助那些求學困難的學子能更好地學習。盧永根院士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祖國這兩個字在他的心里的份量卻是無限的,我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應當學習盧永根院士的精神,并且傳承下去,用行動說話,做一名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好黨員!
每一次看盧院士的事跡都會有觸動,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動!他不僅是我們的學習榜樣,是我們的時代楷模,更是一名中共黨員!他對個人生活的簡樸,他對教育的熱愛,他對黨的忠誠,他用自身行動為我們每一個預備黨員解讀了什么叫做無產階級戰士!盧院士的事跡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我們深思。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9
從高處俯瞰,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四周懸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說,在沒修公路前,村里交通閉塞,到縣城就要花3天時間。
毛相林:我們這個地方沒有公路,不光只是窮,連生命都沒有保障。在一九八幾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年輕小伙子,二十幾歲,受傷了。我們用了三天時間,我們都沒有(把他)送到醫院,最后死去,這個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
1997年,毛相林開始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修路。沒有鉆機,村民們就腰系長繩,趴在籮筐里,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說,當時全村青壯年吃住在工地,用鋼釬撬,用雷管炸,硬是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圍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莊村要發展,還得靠產業。在多方考察學習后,毛相林帶領村民們陸續發展起柑橘、西瓜以及鄉村旅游產業。
下莊村村民劉時瓊:我們這個西瓜成熟以后,就有人上門來收。像我們這種,一般可以賣兩三千塊錢左右,種得多的可以賣六七千塊錢。
如今,下莊村實現整村脫貧,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毛相林說,從開鑿“絕壁天路”到打贏脫貧攻堅戰,下莊村靠的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下莊精神將激勵下莊人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毛相林:在最難、最險的地方,我必須要以身作則,帶頭沖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實現了我一個愿望,帶領大家致富,才是我最終的夢想。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10
他潛心鉆研農業生物多樣性控制作物病蟲害的重大課題,成果在《自然》雜志發表,應用于農業實踐以億畝計;
他帶領團隊扎根邊疆村寨,用科學知識幫助農民發展致富產業,用“神奇土豆”“有機三七”、院士指導班等帶動一個個村寨擺脫貧困;
他出身農家,對土地和農民有深情厚誼,懷抱“讓農民過好一點”的樸素愿望,被人稱為“農民院士”,而他自己說“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一位“頂天立地”的農業科學家,一位脫貧攻堅主戰場的奮斗者,一位不忘初心、踐行使命的共產黨人。
(小標題)一道考題,促使他攀登農業科學高峰
三十多年前的一道考題,冥冥之中決定了朱有勇為農業科學奮斗的一生。
1982年,朱有勇參加研究生面試。后來成為他導師的段永嘉問道:“追溯世界農業歷史,依靠化學農藥控制病蟲害不足百年,在幾千年傳統農業生產中,人們靠什么控制病蟲害?”
這一問把他問懵了。
那個年代,農作物單一品種大面積種植容易發生病蟲害,致使農藥用量大幅增加,對生態環境、食品安全和糧食生產構成潛在危險,水稻稻瘟病即為典型。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提出了很多辦法,但收效甚微。
1986年,朱有勇在云南省石屏縣田間考察,偶然發現“當地農民用雜交稻和糯稻間種,稻田很少發生稻瘟病”。難道稻瘟病發病率跟水稻品種的多樣性有關?循著這個思路,他開始了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病蟲害的研究。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11
在全自動化碼頭立項之初,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連鋼創新團隊”先后奔赴荷蘭、德國等國外自動化碼頭考察。但國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術和關鍵數據,團隊成員只能走馬觀花地遠望。
當時,國外企業也曾提出規劃設計方案,但卻開出了天價,并且附帶有系統不開放等條款,拒絕提供核心技術,一旦接受,就會陷入國外企業的掣肘。
“真經”難求,核心技術買不來,成功只能依靠自己!“連鋼創新團隊”決定,自主設計建設全自動碼頭,給中國港口人爭口氣。
懷揣著為國爭光的情懷,團隊成員千方百計搜集信息,如饑似渴“惡補”相關專業知識,夜以繼日地苦干,不到兩年累計召開了3000多個專題分析論證會,每個專業都形成了上萬字的論證報告。
他們僅用了3年半時間,完成了國外碼頭近10年的研發建設任務,還先后攻克了10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題,為全球自動化碼頭建設運營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如果沒有“連鋼創新團隊”咬緊牙關自主創新,突破技術封鎖,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會有青島港自動化碼頭走向全球領先。
我國一些關鍵產業近年遇到的瓶頸已充分說明,自力更生才不受制于人,自主創新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各行業“卡脖子”技術的突破,需要各行各業不懈奮斗、勇攀高峰。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12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云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系三農,扎根邊疆,掛鉤聯系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群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贊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范教師”等榮譽稱號。
近一段時間,朱有勇的先進事跡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后,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干部群眾普遍認為,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斗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廣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跡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時代楷模張桂梅先進事跡有感 篇13
下莊的地形像一口井,三面是絕壁,井口到井底垂直高度1100米,村民住在井底,外出只能沿著東面的緩坡爬山。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懸崖上摔死的村民有23人,摔傷的有60余人,摔殘的有15人。
山外的東西運不進來,下莊的東西賣不出去,一村人就守在下莊受窮。
1997年,毛相林開始帶領村民在懸崖絕壁上修路。他在動員大會上說:“不修路沒得出路,不修路還會死更多的人!”
于是,村民每人捐資10元,湊了3980元;每戶每年賣一頭肥豬,又湊3.84萬元;黨員干部捐款,再湊兩三萬元;凡是在村里有承包地的村民,要么投勞力、要么交錢,每天20元……
絕壁上修路就是賭命。毛相林帶頭在絕壁上懸空鉆炮眼、安放炸藥雷管,帶頭搬石頭、鋪路。晚上,他睡在窩棚最外面,在腰桿上拴根保險繩,另一頭系在老樹根上,怕夜里翻身掉下懸崖。他說:“我是修路發起人,最重的活、最危險的活必須帶頭。”
1999年,劉恒玉的女婿、28歲的沈慶富,第一個死在修路的懸崖上。50多天后,落石裹著黃會元墜向深淵。
毛相林問大家:“這路修還是不修?”大家舉起了緊握的拳頭:“修!”
七年修路,沒錢沒物資了,毛相林帶頭貸款1萬元,他甚至將妹妹臨時寄存在他那里的3000元錢“挪用”了。
七年修路,6條鮮活的生命留在了這條絕壁路上。毛相林帶領村民強忍悲痛,咬牙修路。
20__年3月,一條2米多寬、8公里長的天路終于修到了山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