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永遠在現場心得(精選3篇)
答案永遠在現場心得 篇1
來到項目部已有一個半月,在這段時間一直在現場實習,在現場這塊,接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也遇到很多問題。初次來到施工現場,沒有方向,迷茫,有的只是初生牛犢的那份雄心和對新事物的好奇。對于什么問題、答案,根本就沒有考慮。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現場看得多了,師傅講的也多,自己動手做的也多了,漸漸的有了一些了解,現場是我們這些只懂得理論知識剛畢業大學生熟悉由理論到實踐最好的課堂,也是最好的老師。了解的同時也有了一些迷惑。也許是了解不太深的緣故吧,心中有一些問題,卻問不出來。
有一天下班時,同事給了我一本書《答案永遠在現場》,剛接到這本書時,看到書的名字,我就猜測了一下這本書里面會有什么內容,會不會是建筑施工現場的問題,在施工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我不由想起了我現在每天都在施工現場,我想這本書估計會對我有幫助。
拿到這本書,看到名字,頓時就有一種沖動,和這書的名字產生一種共鳴,回到宿舍就開始讀了起來,剛開始看時,習慣性的看了書的序與前言,感覺有點失望,這是什么書呀,有點亂。再往后看時,沒有了失望,轉而代替的是幾分疑惑,什么現場有神靈,什么地頭力,什么顫動意識„„,越讀越亂,甚至認為這本書有堆砌之嫌,就是為了賺取稿費什么的,答案沒有找到,疑惑卻反而增添了許多。有了想放棄閱讀的念頭。也許是因為有了疑惑,所以想知道這本書到底寫了些什么,就繼續讀了下去,越讀越覺得這本書有價值,于是就每天讀。讀完書后,細細想來,這本書真的讓我很受啟發,真的是本好書,值得讀。這次學習中改變了自己原有的認識,同時,懷有許多感觸:
書的名稱是“答案永遠在現場”,這同時也是書的主題,自己在讀時,是帶著尋找自己心中答案的目的,總想快速知道答案在哪里,答案是什么,于是,迫不及待的翻看起來,結果是越翻越失望。
原來,答案不在書中,在“現場”,在書本上尋找答案,無異于緣木求魚,難免會失望。作者只是通過案例告訴我們一些現象,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理解,沒有對與錯之分。因為,現場存在許多細節,許多變化的因素,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狀況,就有不同的答案,所以,必須深入一線,深入現場,掌握全面準確的信息,才能找出準確答案。
答案永遠在現場心得 篇2
曾經風靡一時的“美國管理明星運用數字化工具,據剩余戰略整合”。
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
這些理論曾為中國企業的學習榜樣,可在看這本書時,卻論證了這些模式的局限和不適合目前的競爭,抗風險性。那么,新推崇的“現場問題,一冒頭就敲掉它”理論是否適合各階段使用,還需公司根據具體情況借鑒。
此書中,受益內容較多。最讓我感觸的是“巴雷特的七意識層次”:
成本、利潤→內部的依賴→法陣和品牌→升華和轉型→人文環境→社會外的人脈→服務人類愿景
這七個層次議事,是每個層次都不可或缺,我同樣可以理解為不可跳過或跨越的,讓我深思了我們的公司發展中,是否按層次有序發展的。
看完此書后,論證了公司目前所要求的“不要因為緊急的事情而忽略了重要的事情”,每天的“客戶異議處理”“接待跟蹤”都是在現場找答案的過程。我不肯定經理些看完此書后在執行上述工作時,會不會更到位和更主動的事實,但我至少知道,目前我們公司銷售員還沒有在現場自己找答案的能力和意識,如何運用、如何事實、如何讓其有意識和動力,書中還不能準確指導,需要管理模式來養成其思考和肚里解決問題的能力。
做為項目負責人,首先你是否具備“現場問題,一冒頭就敲掉它”的意識,是否有自己的猴子自己養的覺悟。這是看完此書后的思考和收獲。我的感想是:解決問題的速度是你比別人成功早一步的條件。
答案永遠在現場心得 篇3
還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猜測了一下這本書里面會有什么內容,我想可能是偏向于制造業,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過程,我不由想起了父親在做食品行業時,經常提及的質量問題。
經常會聽父親說,最近退貨很多,是由于殺菌沒有徹底,發出去的貨,沒幾個月就壞掉了;又經常聽父親說,豆腐干由于著色不均勻,做出來的產品感官不好……,初中的時候,就常聽父親說,做生產管理,一定要防患于未然,著重過程控制,最后才談得上合理的結果。
停止對這本書的猜測,我瀏覽了這本書的提綱,從中國管理迷失真本到地頭力-答案永遠在現場再到大機大用地頭力,里面穿插了很多故事,那么點滴故事,拾掇起來,就成了一本博大精深的書籍,亦文亦理。快速翻閱完這本書,串聯我在房事的成長點滴,分享一下心得。
一:本書P17,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公司的老板,在企業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慢慢的對基層運作情況不了解,從而使得公司運營陷入僵局。
通過這個故事,得到的結果就是企業運作久了以后,老板對企業運作慢慢有了隔膜,不清楚一線的運作,對企業的了解,也只是滿足于高管的匯報,由于對一線把握不準確,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這里我想舉兩個反例,第一個故事是我在鑫源房產時,發展商老板的故事,第二個是我在花樣年集團星彥成都分公司時,案場經理對巡展工作人員工作抽查的案例,來闡述高管是如何把握一線員工的。
故事一:在建筑施工現場,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標語:“建筑施工、安全生產”、“安全施工、人人有責”的標語,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經常會看見工人違規操作的情況出現,比如不帶安全帽進入施工現場,早上迷迷糊糊的工人,攪拌水泥砂漿不均勻等情況屢屢發生,工長拿這些工人很是頭疼,老板想了一個絕招,有天早上6點多,就進入施工現場,當時的時間基本是處于工長監控的空白地帶,工人們施工很是馬虎,老板就拿相機拍下違規操作情形,凡是逮住現行的,一律重罰。后來工人們知道老板會隨時來到工地現場管理生產后,都規矩多了。質量問題也少了很多。
故事二:記得在星彥的時候,需要外出做巡展,有次在科分院做巡展,有些“老油條”就不在狀態。利用巡展的時間,溜出去玩耍,當時的經理就來了個突然襲擊,當時不在崗的置業顧問,就地重罰,扣了半個月工資,大會的時候,通報批評,后來做巡展的時候,再也沒有誰偷懶了。
通過這兩個例子,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不管是高層還是中層,只有深入基層,才能多整個團隊透過現象看本質,關鍵時刻做出正確判斷和決定。
二:p145中說道“老板沖在第一線”例舉了史玉柱創業征途的事例,說史玉柱打前陣,樂于做客服,深入了解游戲玩家在游戲里的喜怒哀樂,是的征途上市后,如此的深入人心。
于是我想到了,管理者是否也該沖在第一線?
我想起了當時在20xx年12月份,做案場管理的時候,那時項目正處于排號階段,由于受大環境影響,客戶大多進入售樓部,第一句話,不是問房子,而是問房價會不會跌?當時,為了力保開盤完成銷售,我當時把辦公室搬到了洽談桌,看每個置業顧問接待客戶的情況以及接待質量,及時作調整。客戶異議也是一個一個的過,做模擬演練。同時,自己也以身作則,示范接待客戶。雖然當時的大環境很差,但是團隊的凝聚力是相當的高。
看完這本書,書里面無非講了幾個大道理:正確的策略→嚴格執行→及時調整→結果。那么作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不僅需要正確的策略,正確的策略來自于哪里呢?一定是基層,一定是在現場,坐在辦公室里,閉門造車,是不可能會有正確的策略的,接下來就是嚴格的執行,最后就是檢測策略的正確性,及時作出修正,使結果往我們設置的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