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雙向奔赴”共同守“滬”心得體會及啟迪(通用4篇)
2023“雙向奔赴”共同守“滬”心得體會及啟迪 篇1
上海正面臨常態化疫情防控以來最嚴峻的考驗:截至4月6日,上海本輪疫情累計報告感染者已突破10萬例。
上海進入抗疫“最關鍵、最吃勁”階段,奧密克戎變異株給這座人口超過2500萬的超大城市帶來嚴重沖擊;用最短時間遏制疫情擴散,盡快實現社會面“清零”,這是中央提出的明確要求,必須要全力以赴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
這是一場艱難的戰役,既要與傳播速度快卻又看不見的病毒廝殺,又要確保城市核心功能運轉,既要“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隔盡隔、應治盡治”,又要確保全市2500多萬人的吃飯、就醫,難度之大,壓力之巨,可想而知。
落實中央要求,實現人民期盼,在于堅決打贏這場攻堅戰,在于強化擔當,堅定信心,以堅持就是勝利的必勝信念,凝聚起全社會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
中國有信心打贏這場攻堅戰。三年來,一場場大仗硬仗,中國都打過來了。出色的抗疫斗爭,是中國應對危機卓越能力的生動縮影。
要打贏這場仗,必須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猶豫不動搖,這是三年來面對抗疫大考中國不斷交出優異答卷的重要經驗。“動態清零”,需要時間,更需要堅決果斷的態度、迅速有力的行動,必須咬緊牙關、持續攻堅,不折不扣落實已部署的各項疫情防控舉措,全力守護市民群眾安康。
這場大仗,同時也是一場群眾路線的大考。黨員、干部在抗疫斗爭中更需強化使命擔當,敢于挺身而出,承擔險重任務,化解突出問題;要堅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黨政同責、齊抓共管,全面壓實四方責任,從嚴從緊織牢疫情安全防護網,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防控效果。
戰勝疫魔,不光是物質的對壘,更是精神的較量。疫情面前,黨員干部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和高度警醒,杜絕麻痹思想、厭戰情緒、僥幸心理、松勁心態,需要正確看待當前和長遠、個人與全局、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辯證關系,認真履行疫情防控要求,積極配合工作人員工作,在同舟共濟中共克時艱,在眾志成城中贏得勝利。
上海抗擊疫情過程中,很多基層一線干部和工作人員晝夜工作、奮斗不息。眾多居委會干部舍小家、為大家,持續堅守在第一線。
在阻擊疫情的艱難時刻,只要人人齊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繼續攻堅克難、頑強奮戰,這座城市一定能夠迎來勝利的曙光。
2023“雙向奔赴”共同守“滬”心得體會及啟迪 篇2
4日一早,在上海楊浦區浣紗小區,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醫護人員與當地基層干部、社區志愿者一起投入核酸篩查工作。“我們3月28日就派出核酸采樣醫療隊支援上海了,這次還來了54人的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援滬方艙醫療隊,目前在上海的醫護人員有306人。”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一名醫療隊員告訴記者。
4日凌晨,江蘇省多家醫院選派約1900名核酸采樣隊員乘大巴開赴上海,早上8點抵達后立即分赴各社區開展核酸采樣。自3月31日以來,江蘇省已累計派出援滬醫療方艙隊、采樣隊員等達1.3萬余人。
據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要求,目前已有15個省份派出38000多名醫務人員支援上海。其中,9個省份派出11000多名醫務人員,承擔方艙醫院醫療隊的任務;4個省份派出核酸采樣醫務人員23200多人;12個省份派出近4000人的實驗室核酸檢測隊伍。
上海市4日開展全市范圍內的核酸檢測。為此,國家衛健委從8個省份調派了108萬管/天的核酸檢測力量支援上海,并協調了上海周邊4個省份,可承接130萬管/天的核酸檢測樣本。
3日,軍隊抽調衛勤力量20__余人,來自陸軍、海軍、聯勤保障部隊所屬7個醫療單位,抵滬后已迅速開展醫療救治、核酸檢測等工作。
據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一級巡視員吳乾渝介紹,本次疫情以來,上海陸續啟用后備定點醫院,改建一批方艙醫院。現有定點醫院、后備定點醫院、方艙醫院10余家,同時改建了一些大型公共設施,努力實現感染者應收盡收。
目前,上海正周密組織開展全員核酸篩查,抓緊摸清疫情本底,快速將感染者轉運收治到方艙醫院和定點醫院,實現感染者應收盡收,及時開展流調排查,追蹤管控風險人員,完成日清日結、嚴防疫情外泄等任務。上海市政府發言人4日表示,向來自全國各地支援上海的逆行英雄表達由衷的敬意和謝意,“來自兄弟省份的溫暖和深情,上海不會忘記!”
2023“雙向奔赴”共同守“滬”心得體會及啟迪 篇3
上海的這些情況,是不是和香港非常像?都是專家出來說病毒如何輕居家就行,傳染如何強根本防不住,媒體出來說政府防控政策比疫情還要妨礙民生,一些人到街頭(網上)抗議等等……,其實資本邏輯下就是這種結果,美國如此,歐洲如此,香港如此,上海也逃不掉……
而上海唯一的不同,是背后的政治體制不同。所以才出現了上海躺平了,全國人民把它扶起來了的情況。
躺平和共存派需要回答的,不是動態清零如何地影響了生活,而是躺平和共存后到底能不能恢復經濟,不影響生活,顯然國外的實際情況不能提供有效支撐,加拿大仍然在強推疫苗搞出貨車司機進渥太華,員工缺勤厲害經濟仍然沒有好轉……俗話講“兩害相權取其輕”是可以的,現在的問題是動態清零的確有損失,但躺平的損失并不比動態清零要小,而是肉眼可見地大,那么這種時候叫躺平,就是妥妥的投降派了,對于投降派,當然是靠邊站……
如果說政績,其實動態清零真正的政績不在防疫本身,而出在“動態清零”搶出來的時間窗口和安全的生產環境上,只要搶出來的生產環境仍然優于躺平的生產環境,那么動態清零還是需要堅持的。
作為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或者資本邏輯主導的城市,有許多紅利可以吃,比如勤雜人員工資低,只需要截取他們年富力強的時間段,老了可以甩回鄉下去,死亡率、醫療擠兌啊是不太影響城市主體的,畢竟年輕有錢,到時候還可以寫作文吃流量,真的共存的話,勤雜人員的擠兌才是夠小資們喝一壺的事。
中國的現代化城市迄今為止還在吃城鄉二元的紅利,這是許多人都忽略了的事。垃圾清運、小區保潔、醫院里的護工、各行各業的維修工等,有多少是外來務工人員啊,他們當中只要有一部分回老家躲疫情去,才是真正影響生活的。小區垃圾桶沒幾天就滿了,樓道不出半月就灰塵滿地了,恐怕電路跳閘了都得多等幾個小時,光纖被老鼠咬斷了趕過來修的工人都不夠,要是不幸家人住院了,端屎端尿啥都得自己干,這些活,共存的有多少人自己干過哦,真的以為共存了,還有那么多人愿意留下來給你做保姆哦,只要一部分人逃回鄉下去田園牧歌,躲在公寓樓里的小資們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吧……
像香港一樣連屠宰工都需要內地支持,還紅酒咖啡呢,到時候還以為鼠標點擊一下咖啡就能給你送到家門口來?看看現在京東的單子慢了多少天再共存吧。
同樣作為資本邏輯盛行的“移民”城市,深圳為什么在形勢比上海嚴峻的情況下,能比較快的搞定,深圳這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值得上海學習。
全國近4萬醫護馳援上海,希望能到此為止,希望上海的組織體系善待全國前去支援的醫護,不要搞得像香港一樣,搞得支援生活物資還不夠,還需要支援屠宰工……
2023“雙向奔赴”共同守“滬”心得體會及啟迪 篇4
連日來,來自全國多個省份的數萬名醫護人員快速抵達上海,立即投入緊張忙碌的疫情防控工作,他們有的在方艙醫院救治病患,有的在社區街道核酸檢測……“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記者從國家衛健委獲悉,目前全國已有15個省份共計3.8萬余名醫務人員馳援上海。
“鐵流滾滾”,他們來了!
當前,上海的疫情還在高位運行,形勢極其嚴峻。4月4日,上海單日新增陽性感染者數量突破1萬例,總數達到了13354例。3月以來的這波疫情,上海累計報告陽性感染者超過7.3萬例。
一方有難,八方馳援!這兩天的上海虹橋火車站“鐵流滾滾”,十余趟高鐵列車將來自于武漢、天津、山東、南昌等地的數千名醫護人員和醫療物資運抵上海。僅3日至4日,華東空管局就保障上海虹橋、浦東兩大機場接收來自7個省市和部隊援滬醫療隊包機航班26架次。
武漢金銀潭醫院南區重癥監護室護士長程芳說:“接到醫院通知要支援上海,我第一時間報了名。當年,上海也是第一批支援我們的。”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滕濤說:“我們醫院來的28名醫護人員中,有的支援過武漢抗疫,有的支援過青島抗疫,都是最有經驗的精銳力量。”
“20__年,我在湖北奮戰了58天,當時對病毒還有很多未知和不確定。”山東省濟寧醫學院附屬醫院副主任護師高鴻翼對記者說,“隨著我們對病毒認識的深入,對控制傳染方面的體系不斷完善,我有信心一定可以打贏變異病毒。”
助力2500萬人做核酸
4月4日,上海最大規模核酸檢測啟動,覆蓋全市2500萬人,檢測現場就有不少來自各地的援滬醫療隊。
4日凌晨2時許,浙江省援滬醫療隊隊員章月桃和同事們就準備從浙江啟程。根據統一部署,臺州市中心醫院的援滬隊員必須在4日12點之前,完成松江區泗涇鎮9個村居民、共計31120人次的核酸樣本采集。4日11時許,31120例標本采樣工作順利完成。
一位老家杭州的上海市民看到了來自杭州的醫療隊在社區里做核酸,忍不住激動落淚。一位來自武漢的醫護人員,上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做核酸,老人雙手合十連聲感謝,“這么大老遠跑來幫助我們,真的謝謝!”
并肩戰斗,同心守“滬”
4日清晨,位于崇明區的花博園復興館方艙醫院開艙,接收首批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這一方艙醫院共分4個區域,有2700多張床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的醫療隊和安徽省援滬醫療隊聯合入駐。
收治前,來自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醫療隊員朱明華現場安排患者收治工作,明確收治流程。“必須要注意所有患者可能出現的情緒。”開艙后,一輛輛大巴將輕癥患者和無癥狀感染者運送至艙門口,人員下車后進行信息登記并入住,醫護人員一對一確認有無基礎疾病和癥狀、是否有疫苗注射史等信息,再采取下一步的救治和護理措施。
“我們的目標就是把上海的病人治療、照顧好,還要把我們的隊員一個不落地帶回家。”安徽援滬醫療隊隊員周翠梅說。
在花博園復興館方艙醫院之前,上海已將閔行體育館、嘉定體育館、世博展覽中心、新國際博覽中心等多個體育場館或會展中心改建成方艙醫院并投入使用。其中,新國際博覽中心是迄今上海規模最大的方艙醫院,設計床位超15000張。來自天津、湖北和江西的醫療隊近日將入駐并參與收治工作。
并肩戰斗,同心守“滬”。記者留意到,不少山東援滬醫療隊隊員的背包上掛著紅色中國結,格外醒目。“這個中國結是我們出發前的約定,我們齊心協力擊退病毒,也將好運帶給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