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智慧教學心得體會(通用3篇)
2023智慧教學心得體會 篇1
《黃愛華與智慧課堂》,我覺得是一本很值得小學數學教師一讀的書。在這本書中記錄了黃愛華個人的成長之路和他的教學主張。同是數學教師讀后更令我慚愧,黃老師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
首先我覺得身為教師,特別是一名理工科的數學教師,黃愛華老師的成長之路上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從不放棄學習與閱讀的習慣。他從走出校門,并沒有停止學習的腳步。從教以后,他更是流連書海,如癡如醉,頁頁精讀,行行品味,字字琢磨。為了掌握教學規律,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尋求新的突破,他的業余時間幾乎都用來鉆研教材,翻閱資料,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他研讀過數學教學法,比較教育學,兒童心理學,以掌握兒童發展的認知規律;分析過小學數學教材的知識體系,研究過國內外不同教法的特點,不斷探索兒童認知的最佳建構過程。每年新年伊始,他都會列出書目,制定詳細的讀書計劃,每年至少讀五本教育專著,讀中外教育史,讀中外教育名著,并做好閱讀札記。多年來,所做的筆記就有80多萬字。書,是他最好的朋友。學無止境,生活中的萬物在他眼中都好似一本本鮮活的教科書,而他則是那一個最癡迷的讀者。因為,他堅信:向書本學習,因書本而智慧;向他人學習,因他人而智慧;向萬物學習,因萬物而智慧;無所不學則無所不智也。
如果說,學習是成長的原動力的話,那么,思考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黃愛華老師說:思考,讓我的課堂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也正是思考,讓我課堂呈現出別樣的風采;還是思考,引領著我的人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黃愛華時刻都在備課,把生活中的情境靈活的運用到我們的數學課堂中,十分自然,又讓他的學生覺得數學確實在生活中是無所不在的。
他主張開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依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出學生去思考和實踐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做“數學實驗”,親身體會如何解決問題。把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老師就是一個“適宜的點撥者、親切的慰藉者、無私的協助者和誠摯的合作者”。
在教學方法上,他關注學生在“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讓學生愿意親近數學、了解數學,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認識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力求:引人入勝地創設問題情境、激情四射地開展探索研究、意猶未盡地實踐延伸。
2023智慧教學心得體會 篇2
“智慧課堂”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觀當今社會的各個方面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充滿了機會與挑戰,而知識則是我們面對這一切的籌碼,學習“智慧課堂”勢在必行。通過這次學習有如下收獲:
一、什么是智慧課堂
新的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是不可重復的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隨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和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所呈現出來的前所未有的艱巨性、復雜性,以及教學活動自身的特異性、多變性和不確定性,都對教師洞悉復雜局面、應對復雜挑戰的智慧品質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國家督學成尚榮教授指出:“課堂教學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識教育,從知識走向智慧,從培養“知識人”轉為培養“智慧者”;用教育哲學指導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領教師和學生愛智慧、追求智慧。“
由此可見,讓智慧喚醒課堂,讓智慧引領教師專業成長,是時代的呼喚,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是課堂教學煥發生機與活力的契機,也是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重大使命,我校目前進行的“建構智慧課堂”的課題研究有著鮮明的時代意義。
二、做智慧型教師
智慧的課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師。一個墨守成規的教師會阻礙學生個性的發展,扼殺學生的童真、天性,時代需要我們作為學生智慧成長的引導者、促進者和自我智慧成長的反思者、實踐者。作為一名教師不僅需要廣博和專精的知識,更需要機敏、豁達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靈去點燃學生智慧的頭腦。
智慧型教師就是具有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師。智慧型教師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學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產物,是教師在探求教育教學規律基礎上長期實踐、感悟、反思的結果,也是教師教育理念、知識學養、情感與價值觀、教育機智、教學風格等多方面素質高度個性化的綜合體現。智慧型教師與研究型教師有諸多共同之處,如都執著于教育規律的探索,現實問題的研究,對理論學習抱有很高的熱情,將研究視為重要的成長基礎等。但從二者的內涵和目標指向來看,智慧型教師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和更高的目標指向,它對現代教師的成長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和更高的發展境界——在實踐與理論的緊密結合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
做智慧型教師吧,只有充滿愛心的教師,學會讀書和反思的教師,具有創新能力的教師才能夠打造新時期的智慧課堂。
2023智慧教學心得體會 篇3
時光荏苒,感覺又這樣飛快的過了一周,但明顯感覺到自己第三周的課講的著實順手了不少,75和76班的學生們也都慢慢適應了我的講課方式,我也是逐漸摸熟了個別學生的上課習慣,并且記住了大多數學生的名字,也慢慢了解到了他們的化學基礎,我特別希望自己能在未來的日子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能夠兼顧到每個學生的學習問題所在。
這周主要是結束了專題二,主要講了同分異構體的種類與書寫,以及有機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這些內容是后邊內容學習的基礎,所以我講課的進度刻意在放慢,同分異構體的書寫本身就很有難度,由于學生以前的基礎不夠,因此只有重視這些基礎,才會讓學生學的有成就感,這樣他們才會重拾對化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通過這一周的講課來看,我覺得一個課堂要想上的有活力,必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前當我自己還是高中生甚至于到讀大學時,我對這句話也沒有什么深刻的體會,現在當了實習老師,對這句話深有體會。還記得高中老師和大學老師說過:老師上課時若是問一個問題,沒有學生來回答的話,那么會十分影響老師講課效率的,你們不要老是保持沉默,這樣老師也會失去講下去的動力,如果會了就應一聲,如果不會就舉手示意。在我實習之前對這句話并沒有感觸,現在卻是非常能理解當時老師們說的話了。但是究竟怎樣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我覺得關鍵是在課堂上讓學生參與互動,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一節課要緊松有度,避免讓學生注意力一直處于集中的狀態,這樣大家都會很累,效果反而適得其反,應該適當讓學生的大腦有放松的時間,抓住重點詳細去講,講課也要詳略得當,利用好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這一節課才會上的愉快且有所收獲,才能獲得最高的課堂效率。
總之,應以學生為主體,要認識到:課堂不只是我們老師的課堂,更是學生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空間,我們由于知識儲備以及教學經驗上的不足,上課難免有講錯的時候,當學生為我們指出來錯誤的時候要虛心接受,我們在聽學生們的意見時,也會給我們帶來具有創新性的認知,就讓我們與學生同行,在課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