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館觀后感(精選5篇)
首都博物館觀后感 篇1
今天在學校的領導組織下,我們來到位于北京長安街沿線的首都博物館。剛來到這個壯觀的比武官時,我們的心情是無比的激動,從外觀上看這個比我館的設計是十分獨特的,有一個像綠色的大鐘似的東西突出來,拒收這是一個十分大的放映廳。從總體上看這個東西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特色。
一進入博物館大廳,映入眼簾的是一面碩大的老北京式大牌坊,頓時一股濃濃的京味氣息撲向我們。我們首先參觀了“大英博物館”,在這個館中有272件展品是英國博物館捐獻出來的,展品出自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不同時期與各大洲。同時記錄了不同人群和個人的多樣化表現。在這次展覽中有許多的展品都是舉世無雙的藏品,而且是首次在中國展出。如來自新西蘭的毛利人戰時用哨,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版畫代表作三個十字架,達·芬奇的裸體男子畫像,拉斐爾的圣女像等。我想這些展品的展出意味著我國與別國文化的交流。通過展出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了解世界,了解我們的歷史。當然看完大英博物館的展出,讓我不得不向一個問題,為什么要“侵略”別國的文化?如果少一些侵略和掠奪,每一個國家都可以完好的把持各國的文化,在以后各國的交往中,可以享受一下各國的文化歷史的特點。還有在以后的交往中就會少一些糾紛!
中午午飯過后,我們來到首都博物館的其他展館。這個展館一共有五層,每一層都據有各自的特點,而且體現出了我們中華明祖的特點與風采。二層的展區主要是一些歷史事件及一些關于歷史事件的產品,在這一層,我們找到了許多關于歷史課上的指示,通過蘭立體電影與詳細地介紹,讓我們對歷史這一學科更加得感興趣,而且知識也掌握得更加牢靠。同時也知道了在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的幾個重要轉折點的實踐與電表的人物,通過這一層參觀讓我更加的熱愛祖國,而且有一種想為祖國獻出自己全部力量的決心。而第三層則是我國的建筑,進入展館,我們可以看見許多的古建筑的模型和一些門上的裝飾品,在這里我了解到我們北京的幾個“門”的分布及名稱。通過我們對“門”和建筑裝飾的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看出,我國古代人的生活氣息及生活習慣。才可以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而四層則是以宗教為主,大多數是以宗教為主,大多數則為佛像的展出,這些佛像顯得十分的莊重,而且具有神圣的感覺,每個國家的佛像都是不同的,都具有各國的特點。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以前的人們拜宗教的程度以及信仰與愛好。以便于我們以后的學習和研究。
最具有民族氣息的就是五樓的展出,在這里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的舊式玩意,如“七巧板,抖空竹,抓周盤”等,這些都是老北京的特色玩意兒,而且還有描繪,嫁娶的展館。真是京味十足呀!讓我們感覺到了老北京人的熱情與熱鬧。而且通過這些東西的展出讓我們知道了許多北京的習俗,和國粹“京劇”的歷史!
總體來說,這次的首都博物館只有是有意義的,有必要的。因為通過參觀我學習到了許多歷史知識,還看到了世界聞名,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事實的真相,認識了自然。了解到了老北京是如此的熱鬧與好玩。這讓我更加的熱愛學習,熱愛歷史,熱愛自然。熱愛祖國!
首都博物館觀后感 篇2
在初一的時候,學校組織去了首都博物館,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首博,可以說首博帶給我的是太多的震撼。看到首博第一感覺就是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即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又呈現鮮明的現代感。和以往我參觀過的軍博是截然不同的,它的建筑風格和我曾參觀過的國家大劇院有幾分相似,有一種非常的后現代感。
一進博物館就是一個大廳,大廳里有指示牌,上面清楚地介紹展區的分布。博物館總共分為5層,分為東區西區。
首先我來到的是“古代繪畫藝術精品展廳”,這里陳列的是明清繪畫作品。對于繪畫作品我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的門外漢,但我也能感受到文人畫家通過筆墨丹青,揮灑出的那種意境深邃、飄逸、青幽、惟美的精神世界。順著二層的螺旋結構我來到了三層的“明清書法藝術精品展”,以收藏或流傳于北京的明、清時期的名家墨書精品為主線,展示北京書法藝術的特色。
四層有“燕地青銅藝術精品展”,以反映燕國青銅器文化面貌為主線,從鑄造技術、造型、紋飾諸方面展示北京最早的青銅藝術。四層還有“京劇文物展”,有那些漂亮的臉譜,戲服,聽戲的茶樓,坐在小桌旁看著前面的大屏幕正在上演的戲劇,能真實親切感受到當時來茶樓休閑的人,那種自在享受的心情。四層還有我最關注的也是看的最仔細的“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它分宋遼金、元、明、清四個展廳,以宋遼金至明清時期北京地區重要遺址、墓葬、窯藏出土文物為主。該展覽充分展示了北京各個歷史時期出土及傳世瓷器精品,反映了我國古代陶瓷發展史各階段發展軌跡,集中體現了中華瑰-中國古代瓷器藝術的歷史風貌。
這里有太多讓我吃驚,甚至是讓我震撼的作品。很多我以前只在書上見過,沒想到這次可以見到實物,這讓我非常的興奮。有一件工藝絕對堪稱精細,那就是景德鎮窯青白釉戲劇舞臺人物紋枕,此瓷枕雕鏤成戲臺形式,戲臺上珠簾漫卷,眾多演員正在演出一場戲劇,反映了元代戲劇流行的社會風尚。瓷枕鏤雕精細,集建筑、舞臺與瓷塑藝術于一體,表現出元代戲劇藝術的面貌及景德鎮窯工高超的制瓷工藝。瓷枕里邊的人物、舞臺竟也雕刻的如此精致。而且它的舞臺梁柱、欄桿都非常的細,真怕輕輕一碰就會斷掉。不知道怎么會保存到現在還這么完整。真是讓我激動感慨萬分!陶瓷展廳里的很多展品都太讓我大開眼界了,可惜記憶有限,不能在這里一一列舉了。真希望還有機會,讓我看的更仔細一些。
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四層,來到了五層。五層是“古代玉器藝術精品展”,分為新石器至南北朝時期、隋唐至遼金時期、元明清時期三大部分。本展覽從展現北京玉器文化的角度出發,反映了北京地區的玉器發展史和藝術特色。我非常喜歡青白玉,看上去非常的純凈,有些可以說是晶瑩剔透,看了就讓人喜歡。五層還有“老北京民俗展”,在這個展廳隨處可見用小泥人模仿當時婚慶熱鬧喜慶的場面,透露出當時純樸的民風民情。除了這些還記得有剪紙展,風箏展,北京小吃展,服飾展。
時間就這么匆匆過去了,沒有辦法,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首博。真想讓我的家人也來看看,絕對不枉此行。留給我的是太多驚奇,太多的震撼,同時讓我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的祖國,學習到了不少知識,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首都博物館觀后感 篇3
博物館的陳列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觀眾的需求為第一的思想。陳列展覽要有一個準確“定位”。觀眾同藏品、陳列一樣,是構成博物館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很難想象沒有觀眾博物館是個什么樣子。博物館是為社會服務、為觀眾服務的。這是博物館的社會價值的一個主要方面。
博物館要適應變化的現代社會,對社會公眾保持持續的吸引力,就必須以內部管理結構的調整和運行機制的改革為基礎。實現快速有效的展覽創新。就要強化科研力量,加大科研開發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思路,就是借用社會力量辦好博物館。對理論進行研究,只有準確地探明博物館和現代社會關系及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博物館如何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等這樣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
博物館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我國博物館是社會主義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物標本的主要收藏機構,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它的基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收集保藏文物和標本,進行科學研究,舉辦各種陳列展覽,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在組織陳列展覽時,要明確主題思想和主題范圍,因為主題的確定又在于能準確引導觀眾,要使它既能反映本館藏品實際,又具有時代特征,做到陳列與環境,內容與形式,設計與制作,管理與服務的和諧統一。做到這些的前提是要求博物館管理及從業人員對了解社會,對觀眾的行為進行相關的研究。
博物館陳列展覽的藏品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它向人們展示科技進步是同文化遺產緊密相連的,它既要展示和傳播當代的最新信息,又要展示和傳播古老的傳統文化遺產,要把這兩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并反映在陳列展覽中,讓大多數觀眾能看懂并感受到。如: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出土于海淀區小西天黑舍里氏墓的大明成化斗彩葡萄紋酒杯。我認為就可以把當時考古的錄象、圖片、資料用現代科技的手段展現給觀眾。使觀眾不但了解斗彩瓷的藝術價值,還可以了解發現這對酒杯的傳奇過程有所了解,提高觀眾的興趣。
這樣傳達給觀眾的信息更加全面。這就要求對陳列的主題,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在陳列中,確定什么樣的主題,選擇哪些展品,運用怎樣的解釋性材料及采用何種展示方式等等。可在陳列展覽的計劃階段,準備有關專題時,通過問卷和觀眾座談等形式來了解社會、觀眾的需求,盡量將深奧的專業知識,組成通俗易懂觀眾能理解的陳列方案,使陳列做到形象準確生動,組合明了,反映時代,增加審美情趣,適應當前觀眾的文化素養和要求新、奇、樂的心理,來制定陳列內容和細節,使陳列方案變成符合陳列這個特殊教育形式的內容所采取的方法。展出后再通過觀眾對陳列展覽主題理解的水平,提出修改意見,完善陳列展覽中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面,改進一些需要做的更合理的地方。這樣做,能鼓勵觀眾參與的意識,又能對陳列展覽后的評審提供了參考。
另外,陳列展覽在保護和弘揚文化遺產的同時,還要為民族與地區的文化特性提供保證,表現地方特色。首都博物館毫無爭議的要展示北京的歷史。它的特點是具有北京的地方性、綜合性。北京僅是現今的首都,也是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從周初“封召公于燕”,一直是座重要的城市,遼金元明清,直至今日,北京依然保持著政治文化中心的位置。應注意突出北京歷史上北方多民族融合、團結、交流的特色,突出帝王都城王者風范的歷史和地域文化。表現出北京城獨有的魅力。
首都博物館觀后感 篇4
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參觀了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位于天安門廣倡側,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這次我們參觀的展覽是“古代中國”。
我從型喜歡歷史,這次參觀是我期待已久的。在參觀前我從網上查了很多資料,“古代中國”這個展覽是以王朝為線索的,從遠古時代到近代文明,完整記錄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和文化。
博物館里參觀的人很多,“古代中國”這個展覽整整分為八個部分,我看到了石器時代的北京人頭骨化石和古樸的圖騰,商周時期精美的青銅器和玉器陶器,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和戰國七雄,秦漢時期的強盛和文明,經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動亂后,中華文明迎來了隋唐的鼎盛繁華,無不讓我作為中國人感到驕傲。其后的宋元明清,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慢慢落伍了,這個展覽好像是一幅歷史長卷,記載著華夏文明從誕生發展到繁榮衰落,對比博物館樓上的“復興之路”的展覽,正體現著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精神。
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化和科技,到我們這一代人,正承擔著民族復興的偉大責任。我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奮斗,中華民族會重新崛起于世界的東方。
首都博物館觀后感 篇5
6月11日上午宿遷市殘聯、市文化廣播電視新聞出版局共同組織二十多名特殊教育學校聽力殘疾學生走進宿遷博物館進行參觀學習、親身感受地方厚重歷史文化,用文物知識陶冶情操。
在宿遷博物館,學生們首先饒有興致的觀看了剛剛在這里開展的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宿遷報業傳媒集團(報社)、宿遷廣播電視總臺主辦的“大美宿遷”中國畫名家邀請展。一件件墨香色潤、丹青異彩的寫意畫情趣濃厚、傳神寫意,賞心悅目。學生們仔細觀賞品味,爭相用手機拍照。
走進一樓“宿遷文明發展史陳列”室,博物館的講解員們邊引領學生參觀,邊作認真細致的講解,手語老師及時為學生們作手語演示。一件件歷史文物,一幅幅珍貴照片,一段段文字記錄,一幕幕屏幕圖像,一句句解說畫外音,讓參觀的學生們凝神注目、仔細觀看、用心思考、興趣濃厚。文明發展史陳列用“文明開篇,徐淮奠基;楚漢偉業,郡國重地;水運要沖,淮北名邑;社會轉型,地域新生”四個部分高度概括了宿遷歷史文明的發展過程,給人以豐富厚重、博大精深、特色鮮明的深刻感觸。讓大家大開眼界,深刻感受了宿遷深邃、獨特的歷史底蘊。對地方歷史的演變和時代的變更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基本的了解。
在這次組織殘疾學生走進博物館活動中,市殘聯還聘請了特殊教育學校的手語老師為宿遷博物館的講解員們進行了基本手語輔導,受到博物館工作人員的一致好評。在給學生們講解時,講解員還用剛學會的幾句手語給學生們作現場講解演示。
本次活動是對市殘聯、市文廣新局關于開展“百家博物館文化助殘公益行動”的通知的具體實施,也是該市第五屆殘疾人文化周活動帷幕的拉開。旨在進一步支持基層殘疾人走出家門、開展參觀實踐活動,充分發揮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的資源優勢,為殘疾人創造良好的參觀、學習和信息獲取環境,更好的滿足殘疾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廣大殘疾人走出家門,就近就便走進博物館參觀學習,平等充分的參與社會生活,用知識陶冶情操,用愛心共筑“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