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神舟十一號宇航員返回地面心得體會(精選5篇)
2022神舟十一號宇航員返回地面心得體會 篇1
北京時間10月17日早晨7點30分,“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神舟十一號”是中國建造并發射的第11艘太空飛船,也是中國第6艘載人飛船,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搭乘景海鵬和陳冬兩名男性航天員,將與上個月發射的“天宮二號”對接。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開展地球觀測和空間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應用新技術、空間技術和航天醫學等領域的應用和試驗。
“神舟五號”是我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20xx年10月15日,楊利偉隨“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也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航天英雄。
作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任務的第三次發射任務,神舟十一號任務“承上啟下”: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三是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神舟十一號飛船入軌后,2天內完成與天宮二號的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期間,2名航天員將按照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進行工作和生活,按計劃開展有關科學實驗。完成組合體飛行后,神舟十一號撤離天宮二號,并于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運行模式。
2022神舟十一號宇航員返回地面心得體會 篇2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將于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16日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的。
武平表示,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航天員景海鵬參加過神舟七號、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陳冬首次參加載人飛行任務。2名航天員計劃在軌飛行33天。
武平說,16日上午,執行這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遙十一火箭將開始加注推進劑。
這次任務的主要目的:一是為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運營提供人員和物資天地往返運輸服務,考核驗證空間站運行軌道的交會對接和載人飛船返回技術;二是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對接形成組合體,進行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組合體對航天員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員執行飛行任務的能力;三是開展有人參與的航天醫學實驗、空間科學實驗、在軌維修等技術試驗,以及科普活動。
武平表示,參加任務的酒泉發射場、測控通信和著陸場等系統與神舟十號飛行任務狀態基本一致。為進一步提高安全性、可靠性和適應本次飛行任務的具體要求,神舟十一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遙十一火箭分別進行了部分技術狀態更改。
武平介紹,神舟十一號飛船入軌后,2天內完成與天宮二號的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30天。其間,2名航天員將按照飛行手冊、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進行工作和生活,按計劃開展有關科學實驗。完成組合體飛行后,神舟十一號撤離天宮二號,并于1天內返回至著陸場,天宮二號轉入獨立運行模式。
武平說,目前,天宮二號運行在高度393公里的近圓對接軌道上,狀態穩定,設備工作正常,推進劑等消耗性資源充足,滿足交會對接任務要求和航天員進駐條件。執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各系統已完成綜合演練,航天員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前各項準備已基本就緒。
2022神舟十一號宇航員返回地面心得體會 篇3
深夜,與靈魂對話:我是否是郁達夫筆下的沉淪者?對比影片中的那一顆顆赤誠的愛國心,那感人的愛國精神能否從我的軀體中找到?
走進電影《橫空出世》,使我真切的感到新中國成長的艱辛和偉大,真正了解到六十年代老一輩科學家及戰士在極度惡劣的自然和國際環境下制造原子彈的艱辛歷程。記得尼奧加略夫的詩中這樣說道:“往昔的回憶使我們激動,我們重新踏上舊日的路,一切過去日子的感情,又逐漸活在我們的心里,使我們再次心緊的是,曾經熟悉的震撼,為了回憶中的憂傷,真想吐出一聲長嘆。”的確,當我在記憶的長廊中躊躇與徘徊時,不經意的發現“這一切全是用血和淚寫成的:它像一團火似的燃燒著自己,也使別人燃燒。”
《橫空出世》以我國研制第一枚原子彈的艱辛歷程為背景,描述了在惡劣的國際和國內環境下,我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終于發出另外憤怒的吶喊。其中那一幕幕、一句句都強烈的撞擊著我們的胸膛,震撼著我的心髓。
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支勝利回歸部隊的秘密消失,從美國歸來的科學家陸光達與妻子的匆忙告別,各科研機構、各重點大學的人才挑選,外加上蘇聯專家的撤走,科技手段落后,物質匱乏,三年自然災害……那一幕幕驚心動魄都呈現在眼前。
無情的蘇聯專家撕毀了協議,頭也不回的走了,留下一句話:“計算機都得算上兩年,何況是你們……”。從此,中國人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奇跡。滿屋子的人在打算盤,那不停地轉動著的珠子就是每個人跳動的心,終于有一位科學家經過5次計算,得到了結果。但令人驚奇的是與蘇聯專家的結果不同。中國人的偉大就在于此:他們立刻否定了蘇聯專家的結果,用自己的計算結果去試驗。毫無疑問,成功了!這就是中國人。還有一個記憶深刻的就是,首席工程師的妻子有海外關系沒有通過政審,于是當工程師在屋里工作時,屋門口有警衛站崗,妻子端杯水給丈夫喝,要由門口警衛代為轉交,妻子不能接近丈夫。雖然心中有幾千幾萬個抱怨,但是“愛國”使他們能夠容忍一切。
還有一幕是這樣的:蘇聯專家的撤走,加上三年自然災害,可想而知中國當時的現狀。就一個“試驗原子彈的基地”的片段,就讓我淚流滿面。蘇聯專家說過基地要建在敦煌,但是敦煌莫高窟是我們國家的財富,怎么能為試驗原子彈,讓那么富有歷史價值的地方毀滅呢?但是羅布泊也是個好地方對于試驗來說,可是那寸草不生的沙漠,科學家和戰士們如何生存?那基地如何才能修蓋完工?……一連串的現實問題出現了,怎么辦?中國人就是了不起!他們創造了奇跡。在哪個不毛之地,一支鋼鐵之師唱出了一曲動人之歌,歌詞無非兩個字:愛國。總司令和士兵們一起吼著號子搶夯筑基;他們自己喝著咸水,卻用淡水來筑基;狂風卷走了帳篷,科學家們便用自己的身體保護儀器;暴雨傾盆,河水漸漸沒過肩膀,脖子,耳朵,可雙手依然托著儀器……是愛國使他們將生死置之度外,“愛國”占據了每個人的心靈,他們早已將自己的一切獻給了祖國。美國核威懾,蘇聯核封鎖,而中國卻是核空白,“傘從來是撐在高個子手中的”。祖國要和平,人民要安定,就必須有原子彈。
原子彈這個令眾人顫栗的名詞,或許,在別人眼里,它代表的是科技的輝煌,是強國的例證,是偉人的創舉,是國家的偉業。然而,在我的心里卻大大地把這些一概否定掉,對于一個中國,一頭在當時沉睡著的雄獅來說,它是中華民族頑強毅力的集中體現,它是華夏子孫堅忍不拔的完美結合,它的威懾力不僅僅用視覺來詮釋,更使我們嘆為觀止的是它深深震撼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魄,原子彈的發射成功使中國勇于走出世界,使炎黃子孫勇于走出自己內心怯懦的心魔,我們不是一群只知道耕田種地的農民,我們有我們的思想,我們有我們的理念,我們有自己的人格推動著自我前行。那最后一聲巨響震撼了我,讓我覺得生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是真正發自內心的自豪,是從來沒有過的自豪!
黃土高坡上,當烈日無情的曝曬,令我們口干舌燥、疲憊不堪時,我們毅然前行;當狂風席卷塵土、沙石開始奮力的咆哮阻礙我們的艱難步伐時,我們毅然前行;當我們的生命開始遭受威脅、已無力呻吟時,我們毅然前行。是必勝的信念支撐著我們熬過那三年的自然災害,是純粹的信仰激勵我們度過了喝菜葉湯,啃饅頭的歲月,任憑風吹雨打,任憑日曬雨淋,任憑心中的饑渴和想家的感懷,我們都堅持著看到了勝利的花環,是的,我們都微笑著看到了希望的成果,它不是禮物,不是偶然與巧合,原子彈的爆炸代表的是我們真正的實力,我們“威武不能屈”的宣言。
很久,我都投入到那震人心扉的劇情之中,我不能不感嘆那人性的脆弱和人格的偉大,“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我想他們都是真的猛士,即使造化常常被庸人設計,即使在當時他們處在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他們的精神仍然屹立不倒,品格仍然永垂不朽。
看到老一代革命者的愛國精神和吃苦精神,再想想現在的我們,膜拜那些臂臀搖擺忸怩作態的影星歌星的時候,在向往那燈紅酒綠霓燈閃爍生活的時候,何曾想起自己的遠大理想?何曾記起自己應為祖國奮斗?伴著年齡的增長,隨著所謂生活閱歷的增加,漸漸地,理想成了政治課上糊弄老師的漂亮辭藻,愛國成了作文中點綴的口號……一種潛滋暗長的惰性蠶食著那顆原本純真的心。
看著書架上的一本本落滿灰塵的書,高爾基說:一個人的理想有多大,他做的事就會有多大;哲學家說:愛國成大義;史學家說:愛國鑄史詩;法學家說:愛國是本分;……愛國?愛國是什么?有些人一定會有此疑慮。現在的時代不同了,我們不能親臨戰場沖鋒陷陣或擁有五六十年代的艱辛體驗。《橫空出世》太過時了吧!其實不然。革命先輩門所遺留下來的精神、思想、信念,激勵著一代一代人的成長,學生黨員要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主人翁意識和“以天下為己任”的人生價值取向,應當有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我們應該從那厚重的歷史中看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應該永遠銘記他們身上崇高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定執著的共產主義信念。
當今的中國已被世界所矚目,已被世人刮目相看,盡管幾十年的褪色,使原子彈的成功退而變為歷史的舊跡,漸漸被電影所擺布,并隨著電影的劇終,一點點淡出我們的視線。然而,這是千千萬萬人努力的結果,是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創造出來的,在以后的人類歷史上可能是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是他們的豐功偉業才使現在的中國不可估量、魅力無限。
作為一名中國人,我自豪!一種極度的崇敬感在內心深處萌發、滋長,我的心靈受到了洗禮。青年一代的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高境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我,在歷史的長鳴中感到震驚,在現實的發展中揮然游離,在未來的創想中描繪藍圖,我會在人生的征程中,上下求索!
2022神舟十一號宇航員返回地面心得體會 篇4
1999年,神舟一號發射,中國踏上航天新征程。載人飛行、探月工程、空間實驗,新世紀以來,中國航天人用一次次突破,遠征浩瀚星辰。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于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短短視頻,記錄了中國航天征程的節點,也共振著國人歡呼雀躍的心跳。“如果沒有夢想,靈魂就會‘失重’”,個人如此,國家更是如此。“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從古人的浪漫追夢,到今天我們不斷圓夢,有夢想又腳踏實地的中國前途無量。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16日上午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的。
武平表示,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10月17日7時30分發射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由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組成,景海鵬擔任指令長。航天員景海鵬參加過神舟七號、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陳冬首次參加載人飛行任務。
我國在軌衛星數量僅次美國,發射頻次和數量近幾年爆發增長。
衛星數據方面,截至20xx 年9 月11 日,全球共有1535 顆衛星在軌運行,其中我國在軌衛星數量為173 顆,僅次于美國。“”期間,我國共計發射中外航天器138 顆,其中20xx 年全年發射45 顆,衛星(航天器)發射頻次和數量均呈現爆發增長。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年均發射數量將達到30 次。
2022神舟十一號宇航員返回地面心得體會 篇5
時間飛逝,20xx年的工作也已經接近尾聲,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本人特就這年度的工作小結
一、思想政治表現、品德素質修養及職業道德。
能夠認真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作為黨員教師,系統地接受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培訓活動,政治理論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積極主動認真的學習專業知識,工作態度端正,認真負責。
二、專業知識、工作能力。
和剛走上工作單位時相比,自己在教育教學能力方面有了進一步的提升。作為第二班主任,自己能夠協助第一班主任參與班級管理。關心班級班風、學風的建設,關心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班級工作無小事,就是在每天繁瑣的日常工作中自己不斷的積累工作經驗。
在教學方面,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認真按照學校教學常規的要求做,認真參加備課組的集體備課活動,以積極的態度上好每堂課,在實踐中探討、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自己能認真執行“青藍工程”,認真參加學校的學習培訓和校內校外的教學觀摩活動。在教學之余,自己也進行一些教學研究,把平時在教學過程中的所感所想及時總結成文字形式,這不僅是一次經驗的凝練,也是對教學的再思考,對自己教學理論水平的一次提升。
三、工作態度和勤奮敬業方面。
在一年中自己擔任一個班級的第二班主任,執教x班級的思想品德,一星期10節課,工作認真負責,積極參加學校、學科的各項會議、活動,沒有缺席和病假。
四、工作質量成績、效益和貢獻。
在過去的一年中,自己撰寫的教育案例《“罪”與“罰”》被選錄進入學校的德育叢書;《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在“名師之路”大型教育科研活動征文評選中獲三等獎;20xx年4月7日在“初中新課程研討”活動中向市教研員開設了一堂匯報課;在XX市20xx——20xx年度“走進新課程”教學研究活動中執教公開課《禮儀展風采》一節。
回顧這一年的工作,學校提供了各種讓自己快速鍛煉成長的平臺,學校領導給予自己很多工作上的關心,老教師給自己提供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和幫助,這一切讓自己在各方面都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當然,自己也存在著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以務實的工作態度,一如既往地認真學習工作,爭取工作水平的更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