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精選15篇)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
今天凌晨,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運載著神舟十三號飛船點火升空,搭載著3名航天員如利箭般刺破蒼穹,飛向太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之戰”,青島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護航技術支撐。
早在此次任務發射前期,中國電科22所的信息保障團隊就已全面進入工作狀態。一方面,這支團隊全力為此次任務提供了空間電波環境態勢和異常事件預報預警信息,為發射窗口的確定提供了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團隊還為任務系統提供了高精度電波環境效應數據,保障航天測控、衛星通信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等系統的可靠運行。由中國電科22所研發的便攜式定向儀、陸用型信標機、海用型信標機、航天員通話電臺等設備齊“上陣”,組成了一張近、中、遠程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索救生網絡。這套多次為我國航天任務發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裝備”再次為神舟十三號的順利出征提供了堅強護航。
“復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研制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本次飛行任務中再次接受了實戰任務考驗!眻F隊博士郭陽告訴記者,飛船在空間飛行狀態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該技術可將飛船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在0。1秒內進行“實時翻譯”,驅動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位置與姿態,讓地面控制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這項技術就像飛船的‘眼睛’,讓它保持更好的姿態運行!惫柋硎荆教炜梢暬瘓F隊為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軌道修正、姿態調整以及飛行控制與指揮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和工程保障,團隊研制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神舟十三號飛船和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并為神舟十三號飛船在軌飛行保駕護航。
“團隊研制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執行交會對接任務中,已經助力中國航天事業10余年,已成為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常態化任務執行系統。”據郭陽介紹,該團隊早在20__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就已經作為任務全過程的推演平臺,曾先后參與并圓滿完成多項國家重大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等工程實戰任務,主要包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探月工程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嫦娥四號以及嫦娥五號任務的可視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實時三維可視化飛行控制與指揮任務。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2
周辰逸
今天,我看了中國空間站授課直播。里面講了很多有趣的太空實驗。我最喜歡的是王亞平老師做的“消失浮力”實驗,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按進水里,球就會自己浮起來,而在太空里,把乒乓球按進水里,球不會自己浮出水面,浮力消失了,真的太不可思議了,太空實驗真有意思!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3
張宇寧
通過這次太空授課活動,讓我看到了很多的科學奧秘。原來在太空艙里宇航員一天中可以看到16次日出。在太空中物體處于失重狀態,所以宇航員在太空中睡覺必須要綁睡袋,和地球上一樣睡覺也會做夢。太空站離地球這么遙遠,宇航員還可以跟家人打視頻電話,真是太有意思了。這些有趣的科學奧秘讓我更多的了解了航天知識,同時也激發了我對探索宇宙的好奇心。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4
鄭孫怡
當看到宇航員出艙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動,他們代表著的不僅是他們自己,更是他們身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族,那一刻,我有一種無與倫比的自豪和驕傲。或許我無法像他們一樣偉大,但能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就是我的人生理想。我會努力地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后,致敬每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感恩我所擁有的一切。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5
包宇航
看完了天宮課堂。讓我受益匪淺,知道了太空的奧秘:在太空中,人體轉動困難,沒了地心引力,宇航員無法正常行走,水可以飄在空中,甚至可以成“球”……老師的語言詼諧有趣,使我對太空更感興趣,增加了與同學之間的探討話題和生活情趣,感覺到祖國的偉大,讓我嘆為觀止,非常期待下次的天宮課堂,不知道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驚喜和宇宙奧秘。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6
王寧溪
幾周前三位宇航員成功登上太空,他們很快的與太空艙對接完成,這讓我體會到了祖國的偉大。在節目里,他們和同學們互動交流,告訴了我們想很多有意思的事,這也讓我萌發出一種要好好學習,將來也去太空看看的欲望和勁頭。我們現在可以坐在寬敞的教室里學習,都是祖國的功勞,將來我們一定要報效祖國,讓祖國更加強大!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7
當航天員們在《天宮課堂》為我們太空授課時,你是否了解過她為夢想付出的努力?他們是名人,他們也只是一個為了夢想而不斷奮斗的普通人,是堅持讓他們的生命變得與眾不同。夢想雖然美麗,但如果沒有堅持的勇氣和行動,那么,那份美麗就只能停留在夢境中,而不會成為如今的現實。
這讓我想起之前在少年宮中學習的那些日子。我很喜歡發明,爸爸雖然支持,但媽媽卻認為“發明不能當飯吃”,不贊成我學發明。我還記得爸爸說:“放心兒子,你想學就學。這是你的夢想,就算一萬個人反對,自己堅持就對了!卑职值倪@句話和王老師的話真是不謀而合,也讓我學畫的心更加堅定了。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我夢想著成為畫家,而付麗娟姐姐卻是擁有一雙飛翔的翅膀。我很佩服她在藍天中勇敢下跳的這份勇氣——因為我恐高。
他們的事跡全都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有夢就動力,有動力夢想才能成功;有夢就要堅持,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有夢就能出彩,只有出彩才算成功。
夢想不會拋棄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拋棄自己。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所以,盡管在實現夢想的旅途中會出現各種磨難,必須經受多重考驗,甚至會讓我們難受得哭泣,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疼痛,但是,如果放棄那就什么都沒有了。所以,就算再苦再痛再累,我們一定要堅持。因為,堅持是通向夢想的最好途徑。
我也有自己的夢想——當一名發明家家。雖然這個夢想看起來很可笑,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玩弄發明,認為發明家不外如是。或者有的人認為發明家只是多余的,不能與時代接軌,不能創造社會價值,但我并不這么認為。
我喜歡帶著欣賞的目光、愉悅的心情欣賞那些有用的發明,去了解過去歷史中發生過的事情,去傾聽古人的心聲,去追尋他們所走過的痕跡。這盡管有許多困難要克服,但我會一如既往地堅持,就像他們一樣。
夢想是一片鑰匙,她不能打開所有的鎖,但卻能夠打開屬于我們自己的鎖。但有個問題,這片鑰匙可能需要我們自己去打磨,打磨得更適合打開夢想的鎖。沒有經過雕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的朋友,就讓夢想雕琢我們的人生,就讓夢想帶領我們走向成功吧!
如果想要放棄,請握緊手中的鑰匙,堅定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打開那把鎖!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8
4月8日,武漢大城“重啟”,又見熱干面,又聞街巷笑語聲,經歷嚴重疫情考驗的人們潸然淚下。戰“疫”最后的勝利漸近了,但疫后重塑心理健康的戰斗,或許剛剛打響。
為了戰勝病魔,兩個多月來,醫護人員和一線工作者不怕累,病患人員和隔離人員拿出了堅強的斗志,各方真情奉獻、守望相助,終于盼到這來之不易的一天?砷L時間處于高壓之下,身心難免疲憊;經歷隔離觀察,情緒難免恐慌焦慮;七八十天以家為天下,難免四肢乏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維護人民大眾的生命安全、穩定經濟和就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應有之義,關注和守護人們的心理健康一樣迫在眉睫。
近日,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發布的調查研究表明,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僅是軀體上的傷害,還觸發了更多人的心理創傷;疫情之后,要對癥下藥予以輔導、紓解,尤其是要對曾經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和防護一線的醫護人員、工作人員,因疫情而喪親的家庭等人群給予心理幫助。
我們在尋求整體形勢一天一天向好發展的同時,也要不忘每一個歷經磨難的個體的喜怒哀樂,幫助他們從病毒的恐懼中解放,驅散疫情留在心里的陰霾,重獲心靈和人生的自由。這對“重啟”的武漢來說,也是尤為重要的。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指出,要主動加強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引導全社會關心關愛確診人員、隔離人員和病人家屬。焦慮、抑郁、躁動情緒在疫情中出現、滋長,有其必然性。防范這些次生“病毒”在心里扎根擴散,避免二次傷害和疫情“余震”,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但這條戰線,因疫情防控工作的常態化,也要做好較長時間應對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同時,心理幫助是高度個體化、具象化的工作,必須拿出熱情、溫情、真情,讓有困惑的人們和職工切實感受到溫暖,拾起前進的動能,發現人間有愛、未來有光。
讓陽光照進心里,關鍵是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環境氛圍。武漢還需要持續鞏固疫情防控階段性成效,遠離可怕的過去,堅定信心;需要加快推進復工復產進度,使經濟社會動力澎湃活力如舊,穩定人心;更需要塑造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讓正能量始終充盈,鼓舞民心。
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如今,武漢的“煙火氣”漸漸恢復,走在復工復產路上,人們繼續同舟共濟、守望相助,心里必將燃起希望和憧憬,消弭疫情造成的創傷,也必將打贏重塑心理健康的戰斗。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0
中國人的航天夢做了幾千年,從神話故事的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鵲橋會,夸父追日,到實際行動的萬戶飛天的壯舉,敦煌石窟的仕女飛天壁畫,無不彰顯著中華民族對飛向太空,遨游宇宙的向往。
從1999年11月20日到20__年6月17日中國共成功發射了12座神舟飛船,見證了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闊步向前。從神舟5號航天員楊利偉一人一日游,到神舟12號的三人三個月游;從翟志剛把中國人民的五星紅旗插在太空開始,無不證明中國的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10月16日神舟13號也將飛上太空,三名航天員將乘坐飛船完成一些科研任務,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翟志剛是神舟7號的航天員,第一個把中國的國旗插上太空的人,經驗豐富;王亞平是神舟十號的太空老師,是中國人第一個站在世界講臺的老師;葉光富是第一次上太空,各方面素質都非常過硬。他們三人將在太空居住6個月,要完成五大飛行任務。
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
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后續空間站建造任務做準備;
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
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
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
這次王亞平還要完成出艙任務,成為中國第一個出艙的女航天員。
在此提前祝福三位航天員在太空平平安安,圓滿完成飛天任務。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1
“十,九,八,七,六……”越來越近,越來越近了。我坐在書桌旁,眼睛緊緊地盯著面前的電腦屏幕,焦急地等待著。還有五秒,還有五秒了!我的心怦怦直跳,期待著開始的那一刻!拔,四,三,二,一!”到了,到了!我激動的跳了起來,頭上的耳機里響起了老師熟悉的聲音,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仿佛又回到了學校,又見到了老師那溫柔的面龐……
今年受疫情影響,各地的學校都推遲了開學。然而疫情沒有得到控制,學,肯定是開不了的,所以各學校便主張“停課不停學”,紛紛采取了網上授課的方式進行學習,這,便是空中課堂啦!各學校使用的上課工具各不相同,釘釘,課后網,嗶哩嗶哩,甚至還使用了QQ等聊天軟件的直播功能,可謂是層次不窮,五花八門了。而在課程的多樣性上,各學校也有不同的安排。就拿我們學校來說,除了語文數學之類的文化課,還有每天上午下午各30分鐘的體育課,這樣既可以保證同學們每天都有一定的運動量,也可以增強同學們的免疫力。
學習之初,我以為在電腦前只能聆聽到老師對知識的傳授,可沒想到在空中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互動性也是很強的。學生可以通過連麥與老師交流,老師也能使用視頻向同學提問,師生之間真正做到了互動零距離。還記得有一次上數學課,有一道題我一直不大懂,正巧這時老師正在詢問同學們懂了沒有,我連忙回復老師說不大懂,老師便立刻與我連麥,又單獨給我講了一遍,使我茅塞頓開。
空中課堂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模式,它可以讓我們疫情期間宅在家但依然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不過有個別同學卻以上課為由偷偷玩手機。這樣不僅學不到知識,還會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做學習的主人,不做學習的奴隸。
同學們,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讓我們努力學習,練好本領,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富強,更美好!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2
面對不期而遇的新考驗、突如其來的新挑戰,有這樣一群人身披白色“鎧甲”毅然逆行而上!拔易栽笀竺麉⒓俞t療救助團隊”“我執行過抗擊非典、援非抗埃任務,經過實戰考驗,我申請加入防控疫情隊伍”“我在感染科工作10年了,可以勝任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的護理工作”……一句句鏗鏘話語道出了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一封封主動請纓的請戰書,字里行間寫滿醫者仁心。
他們義無反顧奔赴疫情戰場。疫情不等人,要爭分奪秒與疫情賽跑。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披掛上陣,沖到抗擊疫情的第一線;一名又一名來自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在志愿書上簽名,請求加入抗擊疫情的隊伍;多支醫療隊陸續出發,緊急馳援武漢……危難時刻,不平凡的選擇,盡顯醫者本色。他們是白衣天使,更是白衣戰士。果斷逆行、無畏奔赴的背后是鋼鐵般的信念和堅如磐石的初心。
他們心懷大愛奮戰抗疫一線。這是一場與死神的博弈!懊髦接谢,偏向虎山行!睉汛б活w赤誠心、無私心,他們放棄和親人團聚的時光,無懼被病毒感染的風險,沖鋒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不計報酬,不畏生死,不講條件,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守護人民健康殫精竭慮、無怨無悔。
他們傾盡全力守護人民健康。摘掉口罩,鼻梁已被磨破,臉頰的勒痕清晰可見;脫掉防護服,汗水早已濕透衣背;年幼的孩子隔著防護欄探望幾天沒有回家的護士媽媽……一幅幅令人淚目、心疼的畫面,定格了抗疫一線的醫護工作者的諸多不易。是他們堅守一線、默默守護,以“以我所學,盡我全力”的醫者仁心全力以赴,更多的患者才得以及時確診,治愈恢復的病例也在持續增加。
沒有人生來就是英雄,但總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成就偉大。以疫情為令,白衣“逆行者”挺身而出、迎難而上,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讓我們看到了病毒陰霾背后希望的曙光。但是,“逆行”并不是一場孤獨的跋涉。醫生護士、科研人員、媒體記者,等等,無數閃爍著人性光輝、奮戰在抗疫戰場上的忙碌身影,匯聚成了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中國力量。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3
5月18日上午10:00的對話戰疫英雄給了我很大的感觸,抗擊疫情,離不開“萬眾一心”,少聚集,勤洗手,戴口罩,云聚會,關注疫情,自覺隔離,提高警惕,不信謠,不傳謠,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們定能戰勝疫情,迎接美好的20__;抗擊疫情,離不開“同心協契”,國家的有力部署,政府的高度重視,媒體的大力宣傳,名人的傾囊相助,國人的愛心支援,都讓中國成為抗擊疫情的“共同體”,聽從指揮,步調一致,共克時艱;抗擊疫情,離不開“最美的逆行者”,疫情面前,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自愿提交申請,寫下“若有戰,召必回”,他們穿上防護設備,為病人提供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不畏病毒,畏抗擊疫情提供專業的指導,他們是醫護人員,是最美的逆行者!
直播中,最后一批支援武漢的黑龍江醫護人員已成功返回,其中的護士孟凡瑩說道:“此生不忘華夏人,來生還做中國人”,在疫情面前,舍小家,為大家,顧不得兒女情長,奔赴抗疫第一線。有一位接受救治的病人對醫護人員們說:“我沒有看清楚你們的相貌,但是我記住了你們每個人的眼睛。”此次疫情,不僅僅是成年人,大人在奮戰,小朋友也在背后支持,加油打氣,當當地的醫護人員安全返鄉時,還在上小學的吳莫優對著車廂敬了一個十分標準的少先隊隊禮,被稱為最美少先隊隊禮。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的主持人王東旭去湖北做采訪時,有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來?不害怕嗎?家里人怎么說?”這樣的靈魂三問,試問有誰不害怕呢,家里人當然擔心了,因為只有我們挺身而出才會有未來的平安呀!面對疫情,身為大學生也有這樣的思想覺悟,黑龍江大學學生寫了申請書,去小區進行志愿者支援,“你好,請出示通行證,你好,請配合測溫”這樣的話不知道一天說過多少遍,卻還是不厭其煩,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真的令人佩服。“與子同袍,豈曰無衣”面對疫情,有無數有志青年用實際行動彰顯英雄本色,一位醫生爸爸對他的孩子說:“爸爸不是蓋世英雄,但想做你心中的英雄!痹谥辈サ淖詈髢煞昼,我們一起讀出了梁啟超先生的“少年中國說”:使舉國之少年而果為少年也,則吾中國為未來之國,其進步未可量也。使舉國之少年而亦為老大也,則吾中國為過去之國,其澌亡可翹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4
病毒基因測序,驗明新冠病毒的“正身”;檢測試劑盒的推出,病癥不再難以識別發現;分離病毒毒株,為疫苗研發奠定基礎……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科技是重要支撐,科研工作者是重要力量。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工作時強調,“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與時間賽跑,同病毒較量。經過艱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與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密不可分,與廣大科技工作者特別是醫學工作者的迎難而上、無私奉獻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科技研發攻關”,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任務”。當前,疫情防控正處在最吃勁的關鍵階段,進一步用好科技這把抗疫利器,我們才能掌握與病毒較量的主動權。
新冠病毒是一種怎樣的病毒,從哪里來,如何傳播?作為一種新發傳染病,我們對新冠肺炎的認識還比較初步。傳染源、傳播致病機理等理論研究能否取得重大突破,能否篩選出針對新冠肺炎預防或治療的有效藥物,是全社會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必須調動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大藥品和疫苗研發力度,在確保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礎上推廣有效的臨床應用經驗,力爭早日取得突破。病例分析研究和防控策略完善也需要進一步強化,及時總結推廣有效診療方案、管用防控指南,為防控策略的優化提供科技支撐。
時間不等人,防疫爭分奪秒,效果導向應當擺在先的位置。辦好科技領域內的大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應當充分發揮作用,推動強強聯合、協同攻關。與此同時,醫學創新的環境也需要進一步優化。應當看到,技術創新絕非一日之功,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尊重科研規律。藥物研發是一個艱苦漫長的過程,短時間開發一款全新化合物藥物是不現實的,安全性與療效是急不來的。任何臨床研究,都要在保證患者和一線醫務人員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開展。越是渴望取得科研成果,越需要加強對科研規范性、合理性方面的把關,注重嚴謹的科學設計和倫理規范。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比耸强萍紕撔伦铌P鍵的因素。戰勝疫病,離不開科技支撐、人才保障。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科研戰線組織精銳力量,聚焦主體任務,廣泛動員全國高校、院所和企業參與,全國一盤棋全力推進科技攻關,努力推出切實有效管用的科研成果,體現出為國家分憂、為人民解難的家國情懷。下一步,我們還需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推崇成功也寬容失敗,幫助科研人員減輕壓力、放下包袱。相關部門必須抓好部門協同、研審聯動、特事特辦、合法合規、加強服務等各項工作,主動對接和協調解決科研一線的實際問題。
歷史地看,在人類與疫病的斗爭中,防疫戰也是科技戰。加快科技研發攻關,切實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使先進科技成為診療疫病的制勝利器,使科學態度成為群防群控的力量源泉,我們抗疫之戰必將獲勝!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5
“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光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占新高地”
在這次的《天宮課堂》里,我收獲頗豐,感受到了太空艙里的那些“樂趣”,同時,我也感受到了航天員工作的不易。在這次天宮課堂中,分別有:指令長翟志剛,太空教師玉亞平,航天員葉光富。
中國空間站太空授課項目有: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太空轉身;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天地互動交流。在課堂的開始,王亞平老師介紹了睡覺的地方,小型廚房,飲用水和冰箱,接著展示了運動的地方。接下來就要開始有趣的實驗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葉老師的太空轉身動作,通過葉老師的動作,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太空中由于失去浮力不能像在地球上行走一樣,轉身也與地球不同…這些項目都令我收獲滿滿。
可想而知,航天員叔叔阿姨們在太空艙里工作的不易與艱辛。他們無時無刻都在為祖國作貢獻。他們愛國敬業,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使人敬佩。中國航天的每一次發射,每一次飛行,每一次超越都為世人展現了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地球到太空的航天之路。這一過程似輕描淡寫,但現實的征程卻刻苦銘心。
山河雖無恙,吾悲當自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也必定會為祖國作出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