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通用13篇)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1
經春入夏,中國主場外交好戲連臺、精彩紛呈。繼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xx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之后,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又將隆重開幕。圍繞“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的主題,亞洲47個國家以及域外其他國家的政府官員和代表共計20xx余人齊聚北京,共襄文明盛舉,推動亞洲和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共同進步。
縱覽歷史長河,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進的歷史。作為世界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亞洲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等地區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為人類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主席提出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大倡議,對開創亞洲美好未來具有深遠意義,體現了破解當今世界治理、信任、和平、發展“四大赤字”的深邃思考,也將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這是一場回應“時代之問”的思想盛宴。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與此同時,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文明沖突論、文明優越論等錯誤論調不時沉渣泛起。不同文明之間,是沖突還是對話、對抗還是合作,已經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本次大會旨在傳承弘揚亞洲和世界各國璀璨輝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學互鑒、共同發展的平臺,可謂恰逢其時、意義深遠!昂透,在于合異。”只有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我們才能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
這是一幅展現“美美與共”的瑰麗畫卷!皩Υ煌拿,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北敬未髸⒆銇喼蓿窒蚴澜绯ㄩ_懷抱,是激發文化共鳴、維護文明多樣的文明盛會。大會相關活動達110多項,在亞洲文化嘉年華上感受多元之美,在文明巡游和美食節中品味交融之道,這場中外文明大交流、多元文化大匯聚、多國民眾大聯歡的文明盛會,必將在人類文明交流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體現著中國促進亞洲文明發展的責任擔當,也展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博大胸懷。“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正是秉持這樣的理念,中國致力于將“一帶一路”建成文明之路,為不同文明互學互鑒架設橋梁;以舉辦世園會為契機,推動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行穩致遠;與各國開展教育、科學、文化、體育、旅游等多領域人文合作……中國智慧,中國行動,為世界的繁榮穩定提供了有力支撐,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眮喼尬拿鲗υ挻髸臉酥旧,六瓣互動的花瓣狀圖形,象征亞洲文明的絢麗多彩,也寓意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秉持相互尊重、開放包容的精神,不斷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亞洲文明之花必將絢麗綻放,人類文明的光芒必將熠熠生輝。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2
當今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里,并創造了各種文明。在不同文明之間,是沖突還是對話、是對抗還是合作,這已經成為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課題,也是人類文明何去何從的“時代之問”。人們期待底蘊深厚的中華文明能夠為解決這個時代之問提供深刻洞見。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9期《求是》雜志發表的《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這篇重要文章中告訴我們:“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都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每一種文明都是獨特的。在文明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文明何以包容?歷史是的教科書,它忠實記錄了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的未來提供了彰往察來的深刻啟示。
透過歷史的長鏡頭端詳中華文明,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文明交流互鑒、繁榮多彩的美麗畫卷。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駝鈴聲聲;客商往來印度、斯里蘭卡,海上絲綢之路帆影幢幢;隋唐時期,遣隋遣唐使絡繹不絕,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經;元代,馬可·波羅一部游記讓無數人對中國心向往之;明代,鄭和揚帆遠航、七下西洋,和平交流的文明佳話至今傳續……中華文明里凝結著不同文明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的基因和密碼。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表明,只要中外文明交流暢通,中國就能夠對世界作出較大貢獻。中國、中華文明如此,其他國家、其他文明同樣如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在日益開放的當今世界,我們應該對人類文明成果保持海納百川的胸襟,擷百家之精華,融各方之優長,把握時代大勢,著眼民族夢想,放眼世界未來,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煥發古老文明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好世界的高度,對加強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論述,在國際社會產生了積極反響?v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難發現,“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是他反復強調的理念和主張。
在20xx年上海亞信峰會、在博鰲亞洲論壇20xx年年會上,習近平主席先后兩次倡議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得到了與會國家的積極響應。此后,中國在亞洲和世界范圍內與有關的國家開展了多層次多領域的文明對話和文化交流活動,為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創造了良好條件。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就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倡議,進一步推動亞洲和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在取長補短中共同進步。
不同文明之間有差異,甚至存在矛盾,并不可怕,關鍵是要正確認識、理性對待。在不同文明相處的問題上,在道路選擇、制度選擇的問題上,應秉持開放包容精神,多溝通、多對話、多協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3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今天在北京開幕,亞洲47個國家以及域外其他國家共20xx多名代表參加。這是繼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之后,中國今年舉辦的又一場外交盛會。它還是亞洲國家第一次聚集起來展開跨文化交流,因此具有開創性的特殊意義。
一些西方輿論的反應,更凸顯出當前舉辦文明對話大會的必要性。他們跳不出地緣政治的慣性思維,以為中國舉辦大會是在同西方“文明較量”。錘子的眼睛里只有釘子。正是這種思維,在現實層面造成了文明之間的隔閡摩擦,甚至沖突,使之成為日益嚴峻的全球性挑戰。
實際上,在這個時候,無論是誰站出來,為推動文明對話與交流做一些實事,都是功在千秋的大善。而這個文明對話大會,之所以首先誕生在亞洲,并由中國首倡舉辦,也并非偶然,有其值得一提的內在邏輯。
亞洲很大,擁有最多元的文明和宗教,也具備一定整體性。如果不同文明不同宗教在亞洲實現了包容互鑒、親近相通,即意味著普世性的實驗成功。亞洲國家的發展一直不平衡,但都有遭遇殖民侵略的歷史記憶,都曾是冷戰競爭的受害者,因此對“平等”和“獨立”尤其在意,這也為不同文明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和平共處提供了動力和基礎。
在亞洲,中國是大的國家。中國同時也是反對霸權主義和文明對抗,提倡和而不同、美美與共、文明互鑒的大力量。中國不僅這么說,更在這么做。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就是中國為此努力的一部分。加上“一帶一路”峰會,世界政黨大會等等,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探索,其偉大意義將在時間的沖刷下日益顯露出來。
作為現代化和全球化的發源地,西方在國際政治架構中占據著天然的優勢位置,現在的一個問題是,很多西方人因此產生了“優勢位置依賴”,放不下“西方中心主義”。近年來非西方國家的快速發展,尤其是亞洲的崛起,客觀上削弱了西方的相對優勢,也讓這些西方人變得更為敏感狹隘,他們對其他文明的警惕、不信任和敵意不斷加重,激活并強化了不同文明之間本就存在的大量分歧和矛盾,甚至引爆了一些血腥的沖突。
全球化正面臨著一個拐點,這幾乎是一目了然的現實圖景。當中國正在不同文明之間修路建橋的時候,華盛頓正費盡心力籌款在邊界壘起高墻;當中國還在更多領域擴大開放,美國卻在科技、教育甚至社會科學交流上關上大門……需要說,這都是一些危險的傾向。今天的世界難以承受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之間出現一道巨大裂痕。西方文明能否在實踐層面更多展現平等和包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球化未來向何處去。
理性的人,有遠見的人,無論他來自歐美或其他地方,都會對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樂見其成。這是時代水到渠成留給亞洲的使命,中國愿和亞洲各國一起,蹚出一條新型共處之道。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4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海外人士高度評價中國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認為大會將為促進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搭建交流互鑒的平臺,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
因多彩而美麗
文明是多彩的。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
老撾國立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西提賽說,亞洲國家文明多樣,各文明間有許多方面可以交流互鑒,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為彼此間了解提供了契機。老撾也有許多民族,每個民族都講不同的語言或方言,有自己的習俗、傳統、宗教。此次對話大會是向全球推介老撾文化的一個好機會。
菲律賓新聞部長馬丁·安達納爾認為,古代絲綢之路促進了包括菲律賓在內沿線各國文明的交融與發展。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亞洲各國更應利用這一契機促進彼此了解,讓人類文明更加豐富多彩。
法國香波堡景區負責人讓·德奧松維爾說,各國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需要不斷的交流和對話,目的是讓不同的文明和諧共處。“法國高度重視世界多極化、文化地位平等原則和文化多樣性。中國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極為重要,法國對此高度關注。”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阿姆斯特朗非常期待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召開。他建議與會各方更多關注亞洲各國共享的歷史和淵源、亞洲文化的多樣性、當代亞洲引領世界經濟背后的巨大動能、如何為打造人類共同繁榮與合作探索道路等議題。
以平等促團結
文明是平等的。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
安達納爾表示,此次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關鍵詞是相互尊重。亞洲不同的文明之間雖有差異,但應做到相互尊重、互不干涉。中國舉辦此次大會,正展現出了中華文明兼容并蓄,能夠包容、尊重并欣賞不同國家的文化與傳統。
緬甸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主席哥哥萊說,這次對話大會在加深亞洲不同文明間相互理解方面將發揮重要作用,可以幫助解決目前因誤解和不正確信息導致的諸多國際問題。通過這一平臺,不同國家之間了解得到增強、友誼得到提升,彼此間的合作也將得到進一步深化。
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前主席錢德拉說,文明歷來是人類共有的,同時人類的進步也依賴于文明的對話!耙虼,我非常高興看到中國能夠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亞洲各國要借此機會展開文明對話,各國間不同文化將有效交流!
以包容化隔閡
文明是包容的,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
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說:“多年來我們一直飽受那些毫無歷史根據的理論的干擾,比如鼓吹所謂‘文明沖突是未來沖突主導模式’的‘文明沖突論’,就是個巨大錯誤,因為真正的文明之間不會產生沖突,真正的文明之間有時僅僅是缺少彼此溝通或溝通渠道被截斷了而已。我們需要重建這些渠道,我們必須重新恢復這種溝通,這就是不同文明間的對話。”
安達納爾認為,人文對話是促進相互理解與諒解的有效途徑。他說,很多亞洲國家都有被侵略、被殖民的歷史。“通過不同文明之間的人文對話促進相互理解與諒解、實現更高層次的發展,我認為正當其時。”
印度尼赫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斯里坎特·孔達帕利表示,中國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對促進經濟和社會共同發展非常必要和重要,有助于人們了解不同文明,并通過對話實現互利共贏”。他說,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舉辦將令文明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牢固。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5
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于北京隆重開幕。這場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大會,是繼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之后,今年中國舉辦的又一場重要外交活動。
多國領導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負責人,和亞洲47個國家以及近50個域外國家的各界代表將齊聚北京,聚焦共同命運,為推進人類文明發展進步貢獻智慧。
慢工出細活的古老工藝
受邀參展的北京清鋒科技有限公司借助3D打印技術,在短短一小時內就可以生產出一雙運動鞋的鞋底。用樹脂材料制成的3D打印運動鞋鞋底有著良好的彈性和耐腐蝕性,絲毫不遜于其他任何材料,備受知名運動品牌李寧和安踏的青睞。該公司計劃在20xx年年底實現3D打印運動鞋鞋底的批量生產。
不同于依靠數據模型實現高速批量生產的3D打印技術,玉花等傳統手工工藝品可能需要數小時的人工制作。
玉花的制作尤其考驗技師的耐心和技巧。據大會非物質文化遺產互動區工作人員董雪霞介紹,他們必須事先挑好顏色相同的花瓣狀翡翠,然后用細線和鐵絲緊緊纏繞成花朵的枝條,才能完成這么精巧的藝術品。
這吸引了許多參會者圍坐在桌旁,向這些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學習相關工藝。盡管高速發展的現代科技實現了空前的制造精度和速度,傳統手工藝仍然通過引人入勝的親身體驗吸引著人們。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6
不久前閉幕的博鰲亞洲論壇,留給亞洲各界許多期待,亞洲命運共同體正在喚起亞洲各國大家庭的意識!耙粠б宦贰甭肪圖和“亞投行”時間表,讓全世界對亞洲邁向新未來充滿了期望。習近平主席關于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倡議,更是極富遠見地為激活亞洲古老多彩文明活力指出了一個努力方向。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亞洲多彩文明是世界多彩文明的集中體現。古老的亞洲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人類文明走出危機、走向美好未來的希望之地。締造亞洲新未來,既需要經濟、政治的力量,更需要文明的力量。從文明間的對話、交流和互鑒,到進一步的文明間的尊重、包容和互助,生發出文明間大家庭式的同呼吸共命運的精神和價值觀,這是締造亞洲命運共同體、締造亞洲新未來的根本力量。
自20世紀末以來,許多世界不同文明對話都首先由亞洲人發起。1998年,時任伊朗總統哈塔米向聯合國提出了開展世界不同文明對話的倡議,迅速得到國際社會的響應。20xx年被聯合國確定為“世界不同文明對話年”。由此,文明對話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般開展起來,文明對話日益成為新世紀以來國際關系重要范式。我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一直給予文明對話以的支持。20xx年,習近平主席訪問總部設在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那里就文明對話發表重要演講,獲得了各界高度評價。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文明大國,中國見證了更多的文明興衰,積累了數千年與不同文明交往相處的經驗。古老的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是中國與亞洲各文明交往互鑒的歷史見證。從很早時候開始,亞洲就已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澳阒杏形、我中有你”,是亞洲各文明的共同特征。亞洲文明的總體特色是謙和禮讓。在面臨苦難時,亞洲各文明體之間互助互愛的歷史讓人難忘。玄奘法師西行求法萬里之遙,沿途得到了各文明古國人民的幫助。二戰期間上海人民幫助猶太人避難的故事,至今為猶太民族所銘記。這樣的例子在亞洲各文明之間可謂舉不勝舉。亞洲內部也發生過戰爭,但正是這血的教訓讓今天的亞洲人更加珍視和平、更加珍愛亞洲人之間的世代友誼,更加珍愛團結凝聚結成一體。
今天的世界面臨重重危機。文明的力量是真正的力量,是人類走出危機的希望。文明對話在當今世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幾千年形成的不同文明,需要坐下來好好地溝通交流。文明間的歧視、沖突,需要也必須盡快終止。我們需要新的文明觀,需要新的大家一致認同遵循的共同道德和文明秩序。這一過程在二戰之后實際已經展開,現在需要加速推進。我們期待習近平主席倡導召開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成為塑造亞洲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文明發展新紀元的有力支點。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7
古往今來,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在數千年文明發展,人類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成果,但戰爭和沖突也從未遠去,讓世人經歷了無數的苦難,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歷史一再證明,沒有文明交流人類就會彼此隔閡,沒有相互尊重人類就難以和平共處,沒有世界和平人類就難以向前發展。
當今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人類生活在不同文化、種族、膚色、宗教和不同社會制度所組成的世界里,各國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人類文明發展到歷史的又一個高峰,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緊相連。
同時,人類也正處在一個挑戰層出不窮、風險日益增多的時代。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兵戎相見時有發生,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陰魂不散,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是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
怎樣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用文明交流互鑒的兩個“應該”,指明了解決之道。這就是,“我們應該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我們應該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為人們提供精神支撐和心靈慰藉,攜手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各種挑戰”。
合則強,孤則弱。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昂投煌辈攀堑南嗵幹!昂汀笔嵌嘣y一的整體,包含著“不同”,包含著差異,包含著創新,所以生生不息。
“世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比祟惷\共同體理念,正是這種可以勝過利劍的思想,為處理當代國際關系、完善全球治理和應對21世紀的各種挑戰貢獻了中國主張、中國方案。黨的xx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核心就是倡導以同舟共濟、合作共贏的新理念,尋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鑒的新局面,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尋求各國合作應對多樣化挑戰和實現包容性發展的新道路。這一重大理念,扎根于中華文明的沃土,呼應著當今時代的律動,有理有力有效地解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的根本問題。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和平與發展依然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華文明的血脈中沒有稱王稱霸、窮兵黷武的基因,中國人民也不接受“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中華民族為實現偉大復興的每一步努力,帶給世界的都是機遇而不是挑戰。古老的中華文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煥發了青春,一個真誠信奉文明交流互鑒、美美與共的社會主義中國,將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同世界各國人民和睦相處、和諧發展,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推動建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8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
縱覽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明交流互鑒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難發現,“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是他反復強調的理念和主張。在這篇文章中,他再次提醒人們:對待不同文明,我們需要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
在人類發生的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中,宗教的紛爭、族群的對立、文化的沖突揮之不去,有時甚至成為戰亂綿延不絕的根源。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地區熱點問題逐漸增多,恐怖主義活動頻繁。西方有人甚至就此提出所謂的“文明沖突論”,認為文明的沖突將成為全球政治的主宰。
“文明沖突”真的不可避免嗎?這個世界怎么了?我們應該怎么辦?人們期待底蘊深厚的中華文明能夠為解決這個時代之問提供深刻洞見。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文章中作出了回答,指出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在于文明的包容互鑒,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沖突”,呼吁人類社會攜起手來,建立文明和諧、和平發展的美好世界。這一主張超越了二元對立、零和博弈的陳舊思維,更具進步意義,深得人心。
不同文明之間有差異,甚至存在矛盾,并不可怕,關鍵是要正確認識、理性對待。所謂“文明沖突”之所以發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有些人把自己的東西視為“普世價值”,總想著強加于人、改造別人,這樣必然會帶來對立、對抗甚至災難。近年來,一些國家沖突不斷、民眾流離失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被強行植入外來制度模式,結果造成了嚴重的水土不服。這些慘痛教訓再次說明,在不同文明相處的問題上,在道路選擇、制度選擇的問題上,生搬硬套、削足適履是十分有害的。正確的做法是,秉持開放包容精神,多溝通、多對話、多協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9
世界因為多彩而美麗。不同文明只有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才能為人類文明進步、世界和平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應該怎樣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在這篇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從多彩、平等、包容三個方面,提出了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和原則。
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從陽光有七種顏色這一人們熟知的自然現象說起,縱論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深刻道理: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文明差異不應該成為世界沖突的根源,而應該成為人類進步的動力。
在人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各個民族所創造的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各具姿容。正因為如此,人類文明的百花園才會姹紫嫣紅、生機盎然。今天,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6000多種語言,共同構成了絢爛多彩的人類文明圖譜。
這多彩的文明圖譜是怎樣形成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這就道出了文明何以多彩的真諦。每一種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歷史背景、民族傳統中生長起來的,體現著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代表著一方文化的沃土和綠洲,都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亞洲的黃河和長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東南亞地區就孕育了眾多古老文明,彼此相得益彰,使人類世界呈現出萬千姿態。
“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讓人類創造的各種文明交相輝映,讓各種文明和諧共存,讓人人享有文化滋養,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然而,有的人總是看不慣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之處,千方百計想去改造、同化其他的文明,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這是當今世界不同文明交往共處面臨的突出問題,也是當今世界動蕩不安的重要原因。對此,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指出,“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正像不能要求所有花朵都變成紫羅蘭這一種花一樣,也不能讓有著不同文化、歷史、國情的國家都倒向同一種文明,走同一條道路,采用同一種制度模式。任何想靠其他手段來破壞文明多樣性、建立單一文明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成功,相反只會給世界帶來深重災難。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10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習近平主席在20xx年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第四次峰會上首次提出了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推動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交流互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重大倡議。在20xx年博鰲亞洲論壇上,習近平主席又一次提出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大倡議。
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甲骨文是一種刻寫在龜甲與獸骨上的中國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是目前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3000多年來漢字結構沒有變,這是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圖為從殷墟遺址甲骨窖穴內發掘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龜甲。
玄奘,唐代高僧,中外文化交流杰出使者。他歷經艱辛到印度取經,回國后主要從事佛經翻譯,譯經數量占到唐代譯經總卷數的一半以上,所著的《大唐西域記》一書,為研究中古時期中亞、南亞諸國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20xx年4月28日,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在北京延慶舉行。在以“美麗家園”為主題的文藝晚會上,中國古典舞《彩蝶的虹橋》,以翩翩起舞的蝴蝶展現了大自然的五彩斑斕。各國模特身著參展國的名花圖案服飾,用五彩繽紛的花語共敘友誼。
20xx年3月24日,蔚藍的地中海帆影點點、風光旖旎。在海濱之城尼斯,一部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送到了習近平總書記手中!墩撜Z》這部20xx多年前誕生于中國的儒家經典,在其誕生千百年后遠渡重洋來到法國,深刻影響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而今又作為中西文明交往的歷史見證回歸祖國。
時空輪回,換了人間,令人慨嘆。這一刻,讓人們的思緒不禁回到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重要演講。在這一被國際輿論視為“具有歷史意義的文明宣言”中,習近平總書記科學把握人類文明進步大勢,深刻闡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觀,真誠倡導“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鑒準則,鄭重宣示相互尊重、和諧共處的中國理念,為世界和平發展進步開辟了新路徑,為繪就人類文明美美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畫卷凝聚了新共識。這一開新篇的重要演講,指明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和原則,其博大的胸懷,其厚重的大歷史觀,其卓越的前瞻理念,令人常讀常新,需要學而時習之。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1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
為什么說文明是平等的?“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笔澜缟蠜]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為事物存在優點就把它看得完美無缺是不對的,因為事物存在缺點就把它看得一無是處也是不對的。同樣,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無是處的文明。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長處和優點,都有其價值,都值得尊重、值得珍惜。在這篇文章中,從代表古瑪雅文明的奇琴伊察,到帶有濃郁伊斯蘭文明色彩的中亞古城撒馬爾罕,習近平總書記用自己的所見所歷闡明,“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
人類社會每一種文明都彰顯著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創造之美,每一種文明都有其獨特意蘊,都是人類的精神瑰寶。非要說一種文明比另一種文明優越,并不符合事實,不可能得到全世界人民的認可。無論是古代的中華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還是現在的亞洲文明、非洲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都是歷史長河中人類勞動與智慧的積淀,都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為地把文明劃分為三六九等,搞唯我獨尊、文明歧視那一套,只會制造矛盾與沖突,阻礙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最終也會傷及自己,導致自身封閉與孤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傲慢和偏見是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障礙,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歷史和現實一再啟示我們,只有拋棄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打破文明隔膜的堅冰,秉承平等謙遜、虛懷若谷的態度對待各種文明,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一種文明才能不斷獲得發展與進步。
今天,經濟全球化把世界前所未有地緊密聯系在了一起,人類命運與共,只有摒棄“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零和思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推動不同文明共同發展進步,增進人類共同福祉。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12
任何一種文明,不論產生于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之中,都是流動的、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文明交流互鑒,與人類歷史發展相伴而生,與各個國家、民族的進步如影隨形,為世界和平發展提供重要動力,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必由之路。
在《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鮮明闡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的深刻道理。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進的歷史。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國發揚光大,影響遍及世界;儒家思想源起中國,受到眾多西方思想家的推崇,也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沿著古絲綢之路,阿拉伯世界的伊斯蘭文明,天文、歷法、醫藥、人文等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農耕業以及養蠶、陶瓷技術等也由此走向世界……豐富多彩的當代世界,正是在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中塑造而成的。
中國共產黨一路走來,始終承繼、發展、弘揚中華文明,也始終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對待世界各國人民的文明創造,主張同各種文明交流對話、互學互鑒。黨的xx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反復強調文明是多彩、平等和包容的,應該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維護文明多樣性;要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堅持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做到取長補短、擇善而從;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不要搞自我封閉,更不要搞唯我獨尊,等等。這些重要論述,凝結著中華民族在長期文明交往中的思想智慧,反映了我們黨、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
習近平總書記是當今中國秀的“文明使者”。在與世界各國交往交流中,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用國際社會易于接受的話語和表達,用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喻理于事,喻理于情,喻理于史,把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講清楚講透徹。在布魯日歐洲學院,他以茶和酒作喻,強調中國主張“和而不同”,歐盟強調“多元一體”,要攜手“促進人類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他生動闡明“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開幕式上,他強調世界因為多彩而美麗,要加強中非兩大文明交流互鑒;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他提出“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他主張“加強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認同,讓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互信互敬”;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他強調要“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鑒的橋梁”,形成多元互動的人文交流格局;在20xx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他強調,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唯有攜手合作,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生物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正是基于對文明交流互鑒規律的全面把握,對當今世界共同面臨的文明發展問題的深入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在20xx年上海亞信峰會和博鰲亞洲論壇20xx年年會上,先后兩次提出了召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大倡議。如今,在國際社會熱烈響應下,這一倡議即將在中國的文明古都北京成為現實,有力推動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
思想的傳播,“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幾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遍及五大洲、四大洋,中國故事、中國智慧、中國主張、中國理念也隨之越山跨海,走向世界、走進人心,凝聚起越來越多的共識,讓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日益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2022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觀后感 篇13
歷史是的教科書,它忠實記錄了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的未來提供了彰往察來的深刻啟示。
在這篇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宏闊的歷史視野,回顧了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歷史變遷,生動闡釋了“只有交流互鑒,一種文明才能充滿生命力”的邏輯,深刻闡明“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
透過歷史的長鏡頭端詳中華文明,我們看到的是一幅文明交流互鑒、繁榮多彩的美麗畫卷。漢代,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駝鈴聲聲;客商往來印度、斯里蘭卡,海上絲綢之路帆影幢幢;隋唐時期,遣隋遣唐使絡繹不絕,鑒真東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經;元代,馬可·波羅一部游記讓無數人對中國心向往之;明代,鄭和揚帆遠航、七下西洋,和平交流的文明佳話至今傳續……中華文明里凝結著不同文明和諧發展、和平共處的基因和密碼。
從歷看,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也曾有過沖突、矛盾、疑惑、拒絕,但更多的是學習、消化、融合、創新。比如,佛教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演化,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和獨特的佛教理論,并從中國傳播到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對這些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源自中國本土的儒家思想,早已走向世界,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F今,面對人類社會遇到的各種難題,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華文明蘊藏著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啟示。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充分表明,只要中外文明交流暢通,中國就能夠對世界作出較大貢獻。中國、中華文明如此,其他國家、其他文明同樣如此。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在日益開放的當今世界,我們應該對人類文明成果保持海納百川的胸襟,擷百家之精華,融各方之優長,把握時代大勢,著眼民族夢想,放眼世界未來,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煥發古老文明旺盛的生命力。近年來,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生根,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明交流互鑒不斷深化,人員往來日益密切,文化交流機制更加通暢,文化交流成果更加豐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