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講座心得體會(精選5篇)
鋼琴講座心得體會 篇1
在本學期,我選擇了《音樂欣賞》課作為選修課。起出我選修《音樂欣賞》課,僅僅是因為覺得欣賞音樂時不用動腦子,不用寫字,只要用耳朵去聽就行,上課時會很輕松。但在上過幾堂課之后,我的想法有了些變化。我對欣賞音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懂得了欣賞音樂的方式方法,并且在通過課堂上老師的講解以及我利用業余時間增加對音樂知識的學習之后,我的音樂文化知識增長了許多,了解了更多種形式的音樂。同時,我的藝術修養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學習《音樂欣賞》課前,我對音樂的認識更多是在流行音樂方面。之所以更關注流行音樂,是因為它的語言生活化、節奏明快、貼近生活、易于接受。而對于其它方面的音樂,我則是一知半解,而這學期的《音樂欣賞》課使我開闊了眼界。在《音樂欣賞》課上,我們是以“聆聽”的方式進行學習的,聆聽是溝通的開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我覺得老師的角色像是一個導游,引導著我們直接面對音樂,體驗音樂,同時也給我們留有想像的空間,這使我們能夠很好的感受音樂、欣賞音樂。在課上,我們都欣賞了民樂、管弦樂、鋼琴曲、圓舞曲、小夜曲、歌劇、舞劇„„
同時,為了更好的使我們欣賞音樂,了解音樂家的故事。老師也為我們準備了幾部以音樂或音樂家為題材的電影。像經典的音樂電影《音樂之聲》,描寫被世人譽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生平的故事片《翠堤春曉》和被稱為“鋼琴詩人”的肖邦生平的故事片《一曲難忘》。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一曲難忘》這部影片。它描寫了在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巴黎,寓居法國的肖邦為著事業與愛情、個人與祖國,經歷了愛與恨、靈與肉的心靈沖突。爾后肖邦決心以巡回演出募捐籌資援助浴血奮戰的愛國志士們,直至因勞累而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電影中出現了肖邦的部分重要作品,不但寓意深刻,而且演奏的水平很高,旋律優美,場景典雅,引人入勝,十分感人。整部影片看起來就像是 “五彩繽紛的狂想曲”,電影中的場景、故事和那動人的琴聲一直深存在我的記憶之中。
在課上,老師也為我們介紹了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 像音樂最基本的要素有節奏和旋律,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音樂、巴洛克音樂、古典主義音樂的發展歷程,我國音樂的發展歷程,西洋樂器與民族樂器等等。這些音樂知識都很吸引我。
然而,在最后的歌劇欣賞上,我感覺是在《音樂欣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最讓我感覺枯燥的內容。再加上由于某種原因沒有中文翻譯,更使我看不太懂,只能看出幾個人在那兒吼。但是,這并沒有影響我對音樂知識渴求的欲望,反而增加了我學習的興趣。通過了解,我知道了歌劇是將音樂、戲劇、文學、舞蹈、舞臺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弄臣》就是在這個時期創作出來的。在通過業余時間的欣賞后,我了解到了歌劇《弄臣》的大概內容。想到本劇通過運用音樂手法將劇中人物內心的感情變化和人物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再配上帕瓦羅蒂令人嘆為觀止的高音美技,我深切地感嘆道《弄臣》真不愧為歌劇中的經典之作。
時間過得很快,一個學期的選修課就要結束了。雖然《音樂欣賞》課學習的時間不是很長,但我的收獲卻非常多,這門課程對我的影響也非常大,我對欣賞音樂的看法不再是那么簡單了。通過上《音樂欣賞》課激發了我對音樂的興趣,使我更加注意去聽、去想、去感受、去體驗音樂,使我懂得了在欣賞音樂中去陶冶性情和品格。
我想,今后我會經常利用休息時間去收集各種音樂文化資料,學習音樂知識,多聽、多看、多接觸優秀的作品,從而增長見識,并獲得更多美的感悟。最后,我想說:音樂是一種美好的特殊的聽覺藝術,不同的音樂形式就像是各式各樣的色彩,只有你接觸的越多、越廣,才會給我們在生活中增添色彩,使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因而人們的生活離不開音樂。這就是我學習了《音樂欣賞》課后最深的感受。
鋼琴講座心得體會 篇2
在我記憶的星空中有許許多多的第一次。但是那顆最大、最亮,使我記憶最深的還是我第一次學鋼琴。
那是一個夏日的早晨,太陽烘烤著大地。我被媽媽拉著,滿心歡喜的跑向了少年宮。為什么呢?因為我要學鋼琴了。
剛開始的一堂課,老師教我們認識了五線譜,認識了高音和低音。我從這時喜歡上了鋼琴。但是接下來的課程使我對鋼琴的好感蕩然無存。
終于,我盼來了第二節課。老師讓我們現在鋼琴上認識了朵,來,咪,發,唆,拉,西,哆著八個小音符。她讓我們擺好標準姿勢把手放在鋼琴上面,但不許亂按。只要姿勢不正確,就用戒尺來抽打手臂。
我已經快被折磨的要瘋掉了。
最后,我終于忍不住模仿媽媽的語氣向老師發微信請假。我暗想:“這真是一個不錯的主意!”其實媽媽一直都知道我在逃課。一次正是上鋼琴課的時間,我恰好在外邊瞎轉悠,結果遇到了媽媽。媽媽并沒有驚訝,而是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寶貝,做事和學習都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分鐘熱度,這樣是成功不了的.。”
聽了媽媽的話,我又專心致志地學了起來。最后我站在了夢想的舞臺上,想到了媽媽對我的教導,因為堅持不懈,我才能繼續學習鋼琴,因為能繼續學習鋼琴,我才能站在夢想的舞臺上,所以這些都歸根于媽媽的教導和我的堅持不懈。
也許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會遇到一些坎坷、曲折、磨難。但是我請你們不要退縮,要勇敢的面對,要堅持不懈,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成功。
鋼琴講座心得體會 篇3
今天重溫一下經典的電影《海上鋼琴師》這已經是我第三次看到這部電影的
海上鋼琴師”,以主人公為線索,描寫了一個一生都在海上度過,從沒踏入陸地的杰出鋼琴師。片中很令人嘆息的時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陸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來,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讓他過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始終堅持自己在船上這種簡單而又單純的生活。即使在最后生與死的選擇中,他也選擇了與船共生死。他,就這樣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沒踏上陸地,不知這是否是他的遺憾,還是說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執著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個他從未了解過的世界
當看到他將要下船片段時!當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丟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無從下手,無從選擇,怎么辦?他扔下了帽子,給了城市一個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這,便是他的選擇!他會在腦海想象美麗的景色,從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選擇的是忠于自己的內心,他是一個活在內心世界的人他不適合很復雜的人生城市充滿雜亂,是個喧鬧的世界,在那里,沒有恬靜的生活,沒有美妙的音樂創作靈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凈的音樂。這是他的世界。感受著他的世界,這是現實無法比擬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給了大海和天空。”
“他彈琴,不是為了追求彈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為了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為了表達他的內心世界”
“毅然決然,再不后悔。”人生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不是忙著活,就是忙著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來詮釋了自己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我們都要通過電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電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個我們從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獨,他對愛情有著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懼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靈魂中的我們自己,我們自己,就是船上孤獨的主人公
世界很大,但是屬于自己的很少。怎樣為自己在這樣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間!很難!所以,當你找到后,不要放棄,不要離開,留在這里吧,守住這只屬于自己的空間!
鋼琴講座心得體會 篇4
電影結束了,黑白字幕緩緩劃過,我卻不忍關掉視頻窗口。凄婉的小號聲,聲聲切入心中,悠揚,卻沉甸甸地壓在胸上。心中的憂傷像是濃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這珍貴的悲哀,把時間條拉回他在虛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被鍋爐工養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萊蒙·1900”。他是天生的鋼琴才子,在船的舞廳里,他在風暴中與鋼琴起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述人心,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境束縛在船上,盡管世界從他身邊經過,他卻不敢走進這個世界。
他一生都沒有離開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亞號”。他也曾愛慕那位平凡但出塵的姑娘,卻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卻在舷梯上望著無邊的世界遲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進他內心的朋友,卻拒絕與他下船而選擇死亡。
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擁有百萬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怎么選擇其中的一條?怎么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一個人生?我無所適從,只能選擇一種方法死去。”于是,戰爭結束后,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演奏中和破舊殘廢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盡。
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幸福是他心中的遠方,生活的夢想始終存在,可他一生畏縮至死。究其原因,是因為他所缺失的與命運抗爭的尊嚴和信心,使他習慣了孤獨,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為了一個永遠存于心中的悲劇。
看罷,我不由得想到遠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問自己:“活著到底為了什么?”但內心還未告訴我答案。盡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樣學習著,努力著,可我是否只是簡單地為活著而活著,心中卻沒有那樣一個自由與詩意的遠方呢?還是,盡管我心中有這樣的一個遠方,卻因理想與懶惰的矛盾而躊躇不行呢?
鋼琴講座心得體會 篇5
有一個人,因為沒有父母,沒有名字,沒有任何能證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嬰兒時期被遺棄在一條叫“維珍尼亞號”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過,不曾踏上過陸地一步。他的職業是“維珍尼亞號”上的鋼琴師。當“維珍尼亞號”廢棄的時候,好友前來的勸解未能改變他與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毀滅的決定。記錄了他曾活在這個世界的唯一痕跡,是一張他彈奏的唱片模版。當然,唱片中的琴聲絕大多數人聽不到,即使聽到也不知道琴聲的另一邊是誰。
音樂,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不用解釋,就能打動人們的心弦。與生俱來的天賦,造就了這位海上鋼琴師。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鋼琴領域才華橫溢的天才。而一場震耳欲聾的爆炸場面,不僅僅讓我們震驚和深感遺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跡。天妒英才,用在這位海上鋼琴師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適與否?但人們總說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總會還給你些什么,就當關上了一扇門時,他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如此看來,上帝也是方圓有度的。
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告訴我們“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賦。”現在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蓮山>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重要。”至今為止,我們可以十分確定我們都還不是天才!我們沒有如這位海上鋼琴師般的天賦,但很慶幸的是我們有一個健全的身心。“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并不是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松應對!”他喜歡做他能輕松應對的事,他覺得陸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無法應對,會使他崩潰。他選擇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陸地的步伐,為心靈加上了一把枷鎖。回憶一下,愛迪生為人類開啟電燈時代做了多少次的嘗試!生命因嘗試而勇敢,人生因嘗試而更加富有意義。這位鋼琴師沒有讓音樂離開他的身邊,未能用自己的琴音點亮別人的世界。如果多一點嘗試,多一份勇敢,也許他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不一樣的世界。
聽到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他帶著他尚未奏完的樂曲飛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結了,但我們生活還在繼續。疲憊的奔波于這個紙醉金迷物欲橫流的世界,拷問自己靈魂的深處,我們為了什么而活,我們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撐著自己,我們是否能像這位鋼琴師做到忠于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利益所左右呢?雖然很遺憾,但不得不說,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著真正藝術家所擁有的高貴的自尊。
我們的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或堅持,或放棄,如當我們取舍有道,則常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