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觀看《支部建在連上》心得體會作文(精選5篇)
2022觀看《支部建在連上》心得體會作文 篇1
"支部建在連上" 是建黨、建軍的一項基本原則和制度。9月,毛澤東同志率秋收起義余部挺進井岡山途中,有感于南昌、秋收起義相繼失敗,"這是缺乏革命中心力量招致革命失敗的血的教訓"。遂確定在江西永新三灣村改編部隊,實行"支部建在連上":在連隊設黨支部,在優秀士兵中發展黨員,在班排設黨小組,在連以上設黨代表并擔任黨組織書記。這就在部隊建起嚴整的黨組織體系,為黨全面建設和掌握部隊提供了可靠組織保證。后來,毛澤東等在領導"工農武裝割據"斗爭中,深切體會到"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經過實踐總結,"支部建在連上"逐漸完善,遂納入底古田會議通過的決議案并形成定制,成為建黨建軍的基本原則和制度延續至今。
80年來,盡管我軍的體制編制、官兵成分、使命任務和社會環境等發生很大變化,"支部建在連上"的某些內容形式亦有所調整,但其基本精神卻是光耀古今并予未來以深刻啟迪。"支部建在連上",確保了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大大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 。
"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人民軍隊的性質決定的。堅持黨指揮槍、即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的基本精神,一是人民解放軍必須完全地絕對地無條件地置于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任何情況下,決不允許軍隊鬧獨立性,決不允許任何個人向黨爭兵權;二是除共產黨和她的助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組織,可以根據黨中央委員會的指示在軍隊中工作以外,其他政黨都不得在軍隊中發展和開展工作;三是人民解放軍的一切活動都必須服從于和服務于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共中央、重申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原則,強調"支部建在連上"、"黨指揮槍"是人民軍隊的建軍之本,立軍之魂,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有絲毫的動搖。
80年前,毛澤東同志親手擬定的古田會議決議,意蘊豐厚、思想深邃,為建設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奠定了思想理論根基。"支部建在連上"就是決議正式確立并傳承至今的重要黨建原則和制度。重溫決議關于"支部建在連上"的精神,對于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大力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的建設至關重要。
2022觀看《支部建在連上》心得體會作文 篇2
一是、在黨政建設方面,進行了突破性的創新和變革。在業務體系和干部管理體系上,在行業內率先設計黨政雙正職崗位,有力地強化了基層黨組織工作力和活力,對于調動店鋪團隊凝聚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在一定區域具有領先價值,顯示出獨特的戰略眼光和政治覺悟。
二是、在服務營銷方面,進一步拓展和延續了翠微百貨麾下各成員單位的服務理念和服務精神,在各個店鋪商圈積極開展會員服務營銷,贏得了良好的市場口碑,結合實際強化了服務明星和服務品牌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三是、在新商業模式探索方面,積極開辟百貨店以外新的業態,拓展新的商圈,目前翠微店、甘家口店等已經進入深度的升級轉型設計,面對傳統百貨店的模式慣性,正在尋求經營戰略上的突破,迎合、引領新的消費需求。
四是、在各成員單位的企業文化融合方面,進行了大膽的輪崗創新,用不到一年時間,在將近300人的中高層管理隊伍中,調整了近70%,打破了原來三個企業之間無形的心理隔閡和團隊慣性文化,進行了高度的整合以后,在內控管理和風險控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以上工作說明,翠微集團(股份)黨委開展的創造性工作,就是在體現和落實黨的初心與使命,就是在深入鉆研、運營行業市場規律,與消費者的日常需求和內心潛在需求謀求價值統一。
作為一個零售企業的基層黨組織,要堅決貫徹集團(股份)黨委、上級主管部門黨組織的各項部署,身體力行、落實在行動中,把店鋪的事情辦好,把為消費者、員工、股東這“三大顧客”服務的“初心”顯現在行動上,創新思維、創新工具、在數據化的平臺上策劃新的服務價值鏈,努力形成引領性的跨越式服務模式,用凝聚人心、創意業績、錘煉品牌來回應上級黨組織,尤其是消費者的期望。
2022觀看《支部建在連上》心得體會作文 篇4
人民日報社副社長馬利在全國組織部長培訓班上有關《互聯網與執政黨建設》的講課中,提出“面對互聯網時代的巨大挑戰,我黨有必要進行一次新的‘三灣改變’,從‘支部建在連上’發展到‘支部建在網上’。”中共婁底市委關于貫徹《中共湖南省委關于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的意見中也提出要“積極探索支部建在互聯網上的新路子”。對此,我進行了一些思考:
一、“支部建在網上”的不同階段與特點
“支部建在網上”的運作機制將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呈現出三個階段。分別是:“網上有黨員”,“網上有支部”,“支部在網上”。
第一階段 “網上有黨員”。即我們的黨員積極上網,積極發言講話,積極講宣傳黨的政策、維護黨的形象、捍衛黨的根本利益的話。
第二階段 “網上有支部”。即我們的支部除了使用傳統的教育管理手段之外,還積極利用互聯網的手段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第二階段的黨員在網上出現的情況與第一階段相比,思想上是從自發發展到自覺,人員從零散不固定的發展到相對固定,時間上從偶然的發展到定期。第一階段中黨員在網上的發言是對(黨)外的,屬于宣傳性質的,第二階段中黨支部同黨員之間的發言,是對內的,是指示與匯報、是教育與學習、是部署與服從,屬于管理性質的。
第三階段“支部在網上”。即:黨支部移居網上,完全在網上開展對黨員的教育管理活動和黨務工作。第三階段同第二階段相比,在網上開展活動從支部活動的第二場所或方式發展為第一場所或第一方式,從支部活動的非常態化方式發展成為支部活動的常態化方式,從只是對個別的、一部分黨員的教育管理發展到對所有黨員的教育管理全部在網上實施,從大部分的黨務工作不在網上處理運作發展到大部分的黨務工作都在網上運作完成。
從上述對“支部建在網上”三個階段的分析來看,馬利所提出的五個層面的工作基本上是屬于第一、第二兩個階段的工作,而我們目前的黨建工作也正處于大力推進第一階段工作、同時在小范圍內探索第二階段工作的狀態中。而第三階段則是“支部建在網上”的高級的、完備的形態。
二、實現“支部建在網上”所需具備的社會條件
必須指出,政黨的組織形式是受所處的社會歷史、政治環境、文化心理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影響和制約的。
當初,支部之所以要建在連上是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和背景的: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軍閥紛爭,誰有軍隊誰就可以稱霸天下,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等人并沒有什么明確的、獨樹一幟的政治主張,但就是因為有了軍隊,他們就能在中國的政壇上走馬燈似的輪流坐莊,而即使在政治主張、治國理念、人品威望上都受人尊敬的孫中山因為手里沒有兵馬而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甚至要受到陳炯明、許崇智等軍閥的威脅。在第一次國內大革命時期直至八一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至多也只能靠政治理念去影響、感動某支軍隊的負責人,進而局部地控制某一支軍隊。應該說,八七會議后的中共中央集體都認識到了軍隊對實現革命主張、建立革命政權的重要性,而正是毛澤東,以“支部建在連上”的方式把當時的中共中央的理想落到了實處,他一反南昌起義前共產黨自上而下地影響軍隊的模式,創造了自下而上設連指導員、營教導員、團、師政治部的方式控制軍隊、黨組織完全同軍隊合二為一的模式,這也就成為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黨之所以要去控制軍隊,是因為在當時的中國能通過軍隊控制天下。后來這一成功的模式進而拓展到黨控制國家機器、政府部門、群團組織直至社會最基層的單位,從而實現了黨控制國家、控制社會的局面。
而“支部建在網上”的第一階段的出現,是因為互聯網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不可等閑視之的輿論陣地、一定程度上影響社會思想和民眾心理的力量,因此,我們的黨要求自己的黨員發出自己的聲音,直至成為網上的意見領袖。它是在互聯網聲勢漸炙的社會環境下、在我們的許多黨員都擁有上網的物質條件的基礎上出現的。它要求在鞏固已有的傳統宣傳媒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占領互聯網這個新興媒體,以目前中國的社會情況,是完全可以做到這一步的。
“支部建在網上”的第二階段的出現,是由于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員(黨員)的增加,黨利用互聯網遠程快速傳輸的特點來開展黨員管理工作,它是在互聯網影響社會漸廣漸深,有流動黨員的地方就可能有互聯網的社會環境和物質技術條件下出現的,目前的中國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做到這一步的。
“支部建在網上”的第三階段需要互聯網發展到觸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層面,有人的地方就有互聯網,人們在互聯網上生產甚至生活,互聯網已成為人類的“第一社會”,互聯網上的主流意識可以影響整個國民思想、情緒,進而控制整個國家。當這樣的社會條件出現時,我們才應該把支部建在網上。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三個階段中的“互聯網”的特性是不同的,第一階段網上有黨員之“網”,它是媒體;第二階段網上有支部之“網”,它是傳輸工具;第三階段支部在網上之“網”,它就是人類社會。
應該說,目前,中國社會還沒有發展到這一狀態,互聯網還只是我們這個社會的“第二社會”,網上反映的人與事,也要拿到網下來解決。即使在美國,奧巴馬把互聯網運作成了他的“宣傳部”、“組織部”、“財政部”,都還只是充分發揮了互聯網的宣傳功能和傳輸功能而已。
三、“支部建在網上”的組織形式及其蘊含的理念
雖然“支部建在網上”還只是一個遠景,但它作為一種政黨組織形式所蘊含的先進理念卻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支部建在網上”(指第三階段)同“支部建在連上”相比,在組成支部的黨員類別上,打破了目前以工作單位、居住地域為界的格局,而代之以相同行業、相同社會觀點、相同利益訴求為單位來組合支部;這樣,空間距離不再是支部組成的條件,地理空間相近的人員可能不在一個支部,遠隔千里的政治觀念相近、相同者會在一起過組織生活。在黨員的組織關系上,淡化了黨員對某一具體支部在組織形式上的具體歸屬,而強化了黨員對黨的指導思想、根本宗旨、治國理念的認同。黨員并一定總是某一個具體支部的成員,他可以因距離的原因、觀點的原因、黨的某項工作的原因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在不同的支部間流轉。在支部與黨員的關系上,支部不再是黨員的領導者,而成為黨員的服務者、黨的某項活動的協調組織者;支部與黨員之間淡化了金字塔式結構關系,而形成多點交互、平行網狀的特點。在黨同黨員之間聯系上,淡化了現實利益的關聯,強化了政治理念的吸引。
平心而論,“支部建在網上”的組織形式同“支部建在連上”(實質上是“支部建在單位”)相比,突出了互聯網虛擬的特點,在這種運作形式下,支部對黨員的影響和控制力要小于“支部建在單位”,它注重的是對黨員思想意識的影響,而我黨傳統組織形式中支部同黨員在具體的工作、生活中都有無處不在的關聯。
“支部建在連上”與“支部建在網上”做為兩種不同的政黨基層組織形式,一種嚴密、一種松散;一種強調從思想到行動的組織性,一種注重政治觀點的相近性;這種組織形式上的不同來源于對政黨---這個人類文明史上獨特政治現象的性質、作用、規律的認識、思考、實踐的不同。自17世紀末英國形成輝格、托利兩大黨后,“政黨”這個角色正式在人類文明舞臺上粉墨登場,所到之處,攪得風生水起,天旋地轉。但它在人類的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和國度里的表現形式是大相徑庭的,有時它表現為一種強勢組織,可以擁有精英人才、領袖人物,可以擁有軍隊武裝、地方割據,可以擁有龐大黨產、財團獻金;形成像“支部建在連上(單位)”這樣具有極強戰斗力的組織。也可以是一種弱勢組織,可以是相同主張的人們的松散的會員式組織,可以是因選舉而聚而動,選舉之后就散就伏的間隙性組織。政黨的組織形式也具有多樣性,變化性,因不同國家和地域、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社會政治環境、民族文化心理等諸多條件而定。中國共產黨憑借“支部建在連上”的組織形式成功奪取了全國政權、憑借“支部建在單位” 的組織形式在中國穩固執政數十年,無疑證明這一政黨組織形式是適合當時中國國情的。然而,“我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一個在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我黨的目標任務變了,所處的國際國內的環境變了,同時放眼整個世界,政黨理論更加豐富,政黨實踐更加多樣;如何借鑒世界各個政黨在組織形式上的成功經驗、避免前車之鑒,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需要我們積極而慎重地選擇與探索的。
2022觀看《支部建在連上》心得體會作文 篇5
,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進行改編,首次提出“支部建在連上”,初步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對于當前黨的基層建設仍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黨的基層組織是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基礎。連隊作為軍隊的基層組織,“支部建在連上”不僅是建黨建軍的一項基本原則和制度,更是我們黨建設特別是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發展根基。
再次回顧“支部建在連上”的產生、發展歷程,總結其經驗、方法、作用,對今天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
“支部建在連上”使黨的事業有了基礎和平臺
新時代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前提是要把平臺搭穩搭好。我黨我軍通過“支部建在連上”,在部隊首次實行了班排建立黨小組、連隊建立黨支部的制度,這使得黨的決定、規定在基層單位有了組織載體,從而有效解決了黨對軍隊基層的領導問題,最終使軍隊面貌煥然一新,戰斗力空前提高。
當前黨的形勢任務及外部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從中央到基層組織是一個堅強統一的整體這一點始終未變。作為全黨體系末端的基層黨組織,落實黨賦予的“最后一公里”任務,顯得尤為重要。做好基層黨建工作,首先就是要把基層黨組織的架構搭建完整,作用發揮出來,讓黨的支部也絕不僅僅建在“連”上,而是要建到車間、公司、學校、扶貧一線,甚至還要建到“樓”上、“網”上,在確保黨集中統一領導的前提下,多種形式多種舉措把黨的基層組織建好建強,使其在領導基層工作上真正發揮出強大的政治功能。
“支部建在連上”使黨的基層管理有了章法
新時代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關鍵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加強管理。建軍初期,“支部建在連上”從根本上解決了起義部隊人員思想混亂、隊伍成分復雜、組織管理弱化等問題,而且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各個時期,無不發揮了巨大的建設引領作用。
當前,就是要針對有的農村黨支部帶頭人素質不高、有的社區黨支部服務群眾不到位、有的企業黨支部發揮作用不突出、有的機關黨支部開展活動不經常等現象,牢牢把握和堅持“三會一課”制度,推進黨的基層組織設置和活動方式創新,加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擴大基層黨組織覆蓋面,著力解決一些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
“支部建在連上”使黨的組織更具活力
新時代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重點是要提升組織力、號召力和凝聚力。黨支部是黨最基本的組織,也是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革命戰爭年代,“支部建在連上”使黨的斗爭力量不斷壯大。突出基層黨組織的主體功能,煥發出大活力,不僅是黨中央對基層黨組織提出的殷切期望,更是基層黨組織加強自身建設的迫切需求。
“支部建在連上”使黨的思想主張更聚人心
新時代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根本是要取得人民擁護。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到統戰工作時曾講到:“世界上什么事情最難做?應該就是爭取人心了。”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這句話不僅體現了我們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而且完全道出了“贏得人心就是贏得勝利”的深刻道理。這種強大力量的匯聚,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恰恰是因為有成千上萬的基層支部,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宗旨,積極宣傳黨的主張,持之以恒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所致。
(據《學習時報》20xx年12月11日第A5版,作者:陳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