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心得體會(通用5篇)
《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心得體會 篇1
以前不曾看過歐·亨利的短篇小說,不料這一看就看上癮了。《愛的犧牲》、《警察與贊美詩》、《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我一篇一篇都看完了,每篇的結尾都讓我感到十分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這就是傳說中的歐亨利式結尾吧。
看了這幾篇小說后,我感到歐·亨利是個批判型作家,他的文章十分幽默,他的文章多為窮人寫的,充滿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很好地反映出底層人民的心聲。
這篇《最后的常春藤葉》,講述了一個窮畫家瓊珊得了重病,便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覺得自己會隨著常春藤葉的凋零而死去,但一個當時窮困潦倒的畫家貝爾曼畫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讓瓊珊重拾起了生活的意志,而自己卻得重病去世了。
這篇文章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兩點:關愛的力量和信念的力量。試問,如果沒有蘇艾的悉心照料,如果沒有蘇艾的擔憂和勸說,如果沒有蘇艾去找老貝爾曼幫忙,如果沒有蘇艾的苦苦堅持,瓊珊的病怎么能好?如果沒有老貝爾曼先生的幫忙,沒有老貝爾曼先生冒著暴雨去為瓊珊畫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葉,瓊珊的病怎么能好?瓊珊是幸運的,她有那么關心她的一個朋友,有用生命換回她的希望的貝爾曼,她才能重拾信心,克服病魔。
瓊珊之所以可以克服病魔,最主要的還是她心態的轉變。前面醫生也說了,"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可見信念的重要。舉個例子吧,在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忘與兒子的諾言"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兒子學校的廢墟上不停地挖,即使有人勸他,他也毫不動搖。因為他相信,他一定可以找到他的兒子的,他相信他的兒子也在等待著他。果不其然,在挖了38小時后,他聽見了兒子的聲音!兒子的確沒有忘記與老爸的誓言!而且還以此鼓勵另外14名同學活下去!是對兒子的愛讓父親不停地挖38個小時,是對父親的信任讓兒子在煎熬中等待了38個小時!
看完這篇文章,我收獲頗多。我發現,原來有信念、有希望是可以創造奇跡的!原來人與人之間溫暖的愛是可以創造奇跡的!
《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心得體會 篇2
文中講述了身患患肺炎的窮學生瓊西看著窗外對面情上的爬山虎葉子不斷被風吹落,她說,最后一片葉子代表她,它的飄落,代表自己的死亡。貝爾曼,一個偉大的畫家,在聽完蘇講述完同學瓊西的故事后,在最后一片葉子飄落,下著暴雨的夜里,用心靈的畫筆畫出了一片“永不凋落”的長春藤葉,編造了一個善良、真實的謊言,而自己卻從此患上肺炎,一病不起。如今,最后一片常春藤葉依然留在古老的墻面;瓊西也綻放出了往日的笑容;偉大的畫家貝爾曼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現實生活中,這種例子不勝枚舉。當你的情緒處在低谷,受到了巨大的挫折時,身邊的親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他們會默默地幫助你,幫助你走出陰影,也許正是他們一個不經意的舉動,就會改變你一生的命運。就如今晚看到的新聞,來青務工的中年人,在河邊釣魚時看到一個女青年跳河自殺,為救她竟不顧自己是否會游泳就下水救人,結果女青年是得救了,可他自己卻永遠離開了他的家人.看完后總有人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那個施救者知道這樣做會死,那么他還會救這個人嗎?”說會的,顯得冠冕堂皇,而不救的則受到良心的譴責。
當然這種討論是沒有意義的,畢竟千金難買早知道。拋開當事人不論,作為局外人來看這個故事。我真的曾深深的被它打動。記得第一次拜讀歐·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葉》是在初二的時候,無意在書攤上看到,翻了翻就被歐·亨利那真實準確的細節描寫,生動簡潔的語言所傾倒。于是立刻迷上了他的小說,在夸張、嘲諷、風趣、詼諧、機智的幽默之中,含有抑郁、凄楚的情緒。他負有盛名的歐·亨利式結尾往往有使讀者笑著苦,哭著笑的作用。同時這種“含淚的微笑”,也加深了他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
《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寫的只是一個小故事,既沒有驚天動地的情節,也沒有更多華麗詞藻,但它卻以深奧的思想內涵震撼,教育了人們。每每讀起都讓人感到意猶未盡、感想頗多。
最后一片常春藤葉為誰常青?是為瓊西年輕的生命,是為貝爾曼的善良心靈,是為讀過的人們心中的感嘆。
《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心得體會 篇3
生命的美麗是我讀了《最后的常春藤葉》這篇文章體會最深的。這個故事講了生病的瓊珊認為當常春藤葉掉落時,自己的生命就會結束,住在她樓下的貝爾曼先生知道后,在一個下著暴雨的夜晚,為瓊珊在墻上畫了一片常春藤葉,從而使瓊珊戰勝死神,獲得生命,但是,貝爾曼先生卻因淋雨得了肺炎去世了。
這個故事讓我感動,讓我流淚。第一次流淚是因為瓊珊認為常春藤葉子掉落時,自己就要病死了,失去對生的希望。然而,當時她還很年輕,她想去畫不勒斯海灣的愿望還沒有實現呢。瓊珊讓我想到了社會上的那些人,自殺、吸毒……難道生命就如此不值得珍惜嗎?生命是唯一的,是美麗的,有了生命就可以造福于他人,為社會、為祖國盡力。瓊珊對生命的輕視讓我為她惋惜,為她難過。
第二次流淚是因為我被貝爾曼先生無私高尚地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而感動。文中的貝爾曼先生用生命畫出一片綠黃色的葉子,鼓舞著瓊珊,用自己寶貴的生命點燃別人對生命的希望。綠色是生命中最美麗的顏色,就如同那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充滿了綠色希望的人,必然會戰勝挫折、厄運,奔向陽光;象貝爾曼先生這樣無私奉獻,將希望帶入別人生命中的人,生命之樹必然會常青,就像那一片常春藤葉,永遠鼓舞著別的生命。
社會中就有這樣的人,用自己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為他人畫出艷麗的人生,為他人架起通向幸福的橋梁。
《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心得體會 篇4
《一生只為一事來》這部集結了穆婷婷、譚凱、鞏漢林、王姬、王崗、廖京生等實力派演員的暖心催淚電影,今天終于要和大家見面了,這些著名演員、經典藝人的加盟,使得這樣一部偏文藝的電影更具觀賞性。在問到為什么無論戲份的多少,都要參演這樣一部電影時,幾乎每個演員都提到了“為了致敬全天下所有的老師和教育工作者”這一點。在每一個學習的階段,總有幾位老師讓我們終身難忘,對于70后、80后,甚至是90后、00后,這部電影一定會有觸動你內心的地方,相信一定會引發你的思考和懷念。
電影摒棄一板一眼的說教,用“支月英老師”38年教育生涯鮮活的例子,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忘初心”的勵志故事,向每一位觀眾傳遞了在浮躁的當今極為欠缺的“堅持到底”、“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電影告訴了我們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偉大”,什么才應該是“一生的追求”。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一生只為一事來》將直擊我們的心靈,引爆每一位觀眾的淚點。預祝電影取得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好成績!
《最后一片常春藤葉》心得體會 篇5
今天,我和媽媽高興地去能看見許多魚的水下餐廳吃午飯,餐廳的名字叫ithaa,它是馬爾代夫唯一的水下餐廳。
剛到餐廳,我就隔著玻璃看到了許多五顏六色漂漂亮亮的魚,還有一只特大號的魚,它身體的顏色像石頭,會隱藏自己。因為早餐的時候掉了一顆一直搖擺不止的牙,所以這頓午餐吃起來也特別美味。吃好了飯,媽媽去潛水,我看媽媽潛了一會兒,我也想潛了,于是就飛快地從房間里拿來了我的潛水器材。
剛下海的時候,我很害怕,漸漸的,就不怕了。我真的看見了許多小魚,它們就在伸手就能摸到的地方,有身上的圖案像迷宮的魚,有身上五顏六色還有許多圓點的魚,還有黑色的形狀像愛心的魚......海里的大石頭上有很多螃蟹、海螺,海螺的殼色彩斑斕很漂亮,螃蟹爬得非常快,海底的沙子上有一些白色像娃娃魚一樣但又有魚鰭的小魚。給它們拍了許多照片之后,我們就上岸了!上岸的時候,我對媽媽說:“這真是百聞不如一見!親眼看見的魚比在水下餐廳看見的魚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