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殘奧會上的“她力量”個人心得2022(通用5篇)
冬殘奧會上的“她力量”個人心得2022 篇1
這場開幕式的參演人員里,約三分之一是殘疾人,他們用質(zhì)樸的表演講述著自己的故事。排演過程中,殘疾人表演者和健全人表演者彼此扶持、互幫互助。團結、友誼、共融,殘健融合在各個細節(jié)里得以深刻體現(xiàn)。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視力殘疾人悠揚的歌聲在場內(nèi)緩緩蕩漾。殘疾人運動員和為殘疾人事業(yè)做出貢獻的8名代表,護旗入場。雖然其中有人坐著輪椅,但他們步調(diào)一致,堅定向前。當國旗冉冉升起,現(xiàn)場聽力殘疾人用手語“演唱”國歌,表達對祖國的拳拳深情。無聲,卻讓人聽到嘹亮。
隨著舞臺光影流轉,來自各行各業(yè)、殘健融合的普通人伴隨跳躍的音符,演繹出生命中的動人時刻。
盲人女孩用一只紅燈籠點亮生命之光、幸福的一家人放飛夢想、肢殘的母親喜悅地盼到女兒歸來。
漣漪、浪潮、群鳥飛翔……場地中的盲文如同像素點,在變化中形成生命蓬勃的意象,最終定格為中英雙語的“改變始于體育”,而殘奧會正是改變的有力證明。
20__年至20__年,中國開展的冬殘奧會大項由兩個拓展到六個,運動員由不足50人發(fā)展至近千人,社會中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參與冰雪運動。為打造無障礙環(huán)境,北京冬殘奧會三個賽區(qū)的基礎設施做出數(shù)十萬處提升;全國村(社區(qū))綜合服務設施中有81%的出入口、56%的服務柜臺、38%的廁所進行了無障礙建設和改造,中國8500萬殘疾人的生活將從中受益。
一位盲人的手掌上映出了國際殘奧委會標志,經(jīng)過手手相傳,印在了每個人的掌心。他們中有肢殘的公益活動志愿者、運動員、醫(yī)生,有視力殘疾的模特、小學生,也有殘疾人與健全人攜手的夫妻和雙胞胎兄弟……殘健共融的人們相互鼓勵支持,情感在此匯聚交融,溫暖世界。
這是歷屆殘奧會與冬殘奧會在“國際殘奧委會標志展示”環(huán)節(jié)中呈現(xiàn)出的最小標志,聚眾“小”才能成真“大”。人們將殘奧精神銘刻在心里,生生不息,它將感召著越來越多的殘疾人通過體育去改變。
作為改變的新起點,這屆冬殘奧會將為世界友人提供一個溝通、交流、分享的平臺,它將成為一條紐帶,將不同膚色、不同種族、不同命運的人們匯聚在一起,為共筑更加和諧的世界攜手向前。
現(xiàn)場屏幕上,殘疾人講述著被稱為“特殊人群”的困擾。事實上,占全球人口15%的12億殘疾人并不“特別”,他們也能從事多彩職業(yè),探索生命的各種可能。只有將他們當作普通一員,才能打破彼此間的隔閡。開幕式上,無論是殘奧運動員還是殘疾人表演者,都各自懷揣夢想,絢爛綻放。
伴隨盲人管樂團現(xiàn)場奏響國際殘奧委會會歌,會旗莊嚴升起。護旗入場的8名持旗手中,有6名殘奧運動員。像他們一樣,來自世界的數(shù)百名殘疾人運動員將用夢想照耀冬殘奧賽場,綻放出精彩的人生篇章,更激發(fā)“我們這百分之十五”向陽而生,循夢而行。
冬殘奧會上的“她力量”個人心得2022 篇2
無論是馳騁賽場的“半邊天”,還是比賽團隊中不可或缺的“她”;無論是混采區(qū)忙碌采訪的女記者,還是賽事保障領域的志愿者及工作人員……在北京冬殘奧會上,面對賽事本身與疫情防控的雙重壓力,“她力量”不懼挑戰(zhàn)、超越自我、奮勇拼搏,共同書寫著冬殘奧會的精彩。
3月5日,中國選手劉思彤在北京20__年冬殘奧會殘奧高山滑雪女子滑降(坐姿)比賽中獲得季軍。
“站在起點的那一刻,首先超越的是自己,然后才是對手。”27歲的中國殘奧高山滑雪隊隊員劉思彤說。第二次參加冬殘奧會,劉思彤從心態(tài)到技術都成熟了許多。在殘奧高山滑雪女子滑降(坐姿)和女子全能(坐姿)比賽中,她斬獲兩枚銅牌。
“命運給了我艱難的考驗,卻也給了我足夠好的獎賞。我不會因自身的殘疾而自卑膽怯,不敢追求夢想。通過高山滑雪運動,我在不斷挑戰(zhàn)自己的過程中接受了自己身體上的不完美,以為國爭光的榮耀,為自己的生命增添意義和價值。”劉思彤說。
往年“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劉思彤和許多女孩子一樣,會去網(wǎng)購,趁打折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漂亮衣服和化妝品。但這次為了冬殘奧會比賽,她將手機調(diào)至靜音,專心致志比賽。
“明天是寶貴的休息日,我會靜下心調(diào)整狀態(tài),不給自己留遺憾。”劉思彤說,“我也希望所有女孩都能做最好的自己,遇到困難不要輕言放棄,能夠享受每一天的生活,無論是酸甜苦辣。”
國際殘奧委會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相比20__年平昌冬殘奧會,參加北京冬殘奧會的女性運動員數(shù)量有所增加。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帕森斯說:“在婦女節(jié)即將到來之際,我很高興看到女性殘疾人運動員數(shù)量創(chuàng)歷史新高。”
3月6日,中國隊選手閆卓在北京20__年冬殘奧會輪椅冰壺循環(huán)賽比賽中。新華社記者任超攝
從“冰立方”出來,面帶微笑的閆卓謙虛又從容。閆卓是中國輪椅冰壺隊五名隊員中唯一一名女隊員。1992年出生的她,剛出生便被查出患有疾病,終生無法行走。
由于接觸項目時間較晚,為增加訓練時間,閆卓常常控制喝水量來減少上廁所的頻次。冰壺場地溫度較低,閆卓下肢血流不暢又沒有知覺,長期訓練被凍傷也是常有的事。但她說:“我現(xiàn)在越來越享受輪椅冰壺的樂趣,我想盡我所能做到最好。”
中國第一枚冬殘奧會獎牌,就是在平昌冬殘奧會輪椅冰壺比賽中贏得的金牌。四年以來,中國輪椅冰壺隊兩次在世錦賽奪冠,本屆冬奧會有明確的目標:取得金牌。這也是閆卓和女教練岳清爽的心愿。
中國隊教練岳清爽說:“相對于男教練來說,我覺得女教練的想法可能相對更細膩。包括每一顆球的選擇,還更善于觀察隊員的狀態(tài),包括他們的眼神等等。想得更多,幫他們考慮得更
冬殘奧會上的“她力量”個人心得2022 篇3
無論是馳騁賽場的“半邊天”,還是比賽團隊中不可或缺的“她”;無論是混采區(qū)忙碌采訪的女記者,還是賽事保障領域的志愿者及工作人員……在北京冬殘奧會上,面對賽事本身與疫情防控的雙重壓力,“她力量”不懼挑戰(zhàn)、超越自我、奮勇拼搏,共同書寫著冬殘奧會的精彩。
“站在起點的那一刻,首先超越的是自己,然后才是對手。”27歲的中國殘奧高山滑雪隊隊員劉思彤說。第二次參加冬殘奧會,劉思彤從心態(tài)到技術都成熟了許多。在殘奧高山滑雪女子滑降(坐姿)和女子全能(坐姿)比賽中,她斬獲兩枚銅牌。
“命運給了我艱難的考驗,卻也給了我足夠好的獎賞。我不會因自身的殘疾而自卑膽怯,不敢追求夢想。通過高山滑雪運動,我在不斷挑戰(zhàn)自己的過程中接受了自己身體上的不完美,以為國爭光的榮耀,為自己的生命增添意義和價值。”劉思彤說。
往年“三八”國際婦女節(jié),劉思彤和許多女孩子一樣,會去網(wǎng)購,趁打折買一些自己喜歡的漂亮衣服和化妝品。但這次為了冬殘奧會比賽,她將手機調(diào)至靜音,專心致志比賽。
“明天是寶貴的休息日,我會靜下心調(diào)整狀態(tài),不給自己留遺憾。”劉思彤說,“我也希望所有女孩都能做最好的自己,遇到困難不要輕言放棄,能夠享受每一天的生活,無論是酸甜苦辣。”
國際殘奧委會提供的數(shù)據(jù)顯示,相比20__年平昌冬殘奧會,參加北京冬殘奧會的女性運動員數(shù)量有所增加。國際殘奧委會主席帕森斯說:“在婦女節(jié)即將到來之際,我很高興看到女性殘疾人運動員數(shù)量創(chuàng)歷史新高。”
3月6日,中國隊選手閆卓在北京冬殘奧會輪椅冰壺循環(huán)賽比賽中。
從“冰立方”出來,面帶微笑的閆卓謙虛又從容。閆卓是中國輪椅冰壺隊五名隊員中唯一一名女隊員。1992年出生的她,剛出生便被查出患有疾病,終生無法行走。
由于接觸項目時間較晚,為增加訓練時間,閆卓常常控制喝水量來減少上廁所的頻次。冰壺場地溫度較低,閆卓下肢血流不暢又沒有知覺,長期訓練被凍傷也是常有的事。但她說:“我現(xiàn)在越來越享受輪椅冰壺的樂趣,我想盡我所能做到最好。”
中國第一枚冬殘奧會獎牌,就是在平昌冬殘奧會輪椅冰壺比賽中贏得的金牌。四年以來,中國輪椅冰壺隊兩次在世錦賽奪冠,本屆冬奧會有明確的目標:取得金牌。這也是閆卓和女教練岳清爽的心愿。
中國隊教練岳清爽說:“相對于男教練來說,我覺得女教練的想法可能相對更細膩。包括每一顆球的選擇,還更善于觀察隊員的狀態(tài),包括他們的眼神等等。想得更多,幫他們考慮得更多。”
在參加殘奧冰球混合團體賽的7支球隊中,38歲的中國姑娘于靜是唯一一名女球員。前兩輪比賽里,中國隊先后戰(zhàn)勝斯洛伐克和捷克隊,于靜雖沒獲得出場機會,但她在場邊用敲擊球桿的方式給隊友加油助威。
殘奧冰球中,運動員滑行、急停、轉向、擊打冰球都要靠球桿完成,需要頻繁使用手腕的力量。時間久了,于靜的右手手腕鼓起一個大包,是關節(jié)液滲出形成的腱鞘囊腫。“囊腫大的時候會鼓得很高,手腕都動不了,只能把它按破,然后休息幾天等關節(jié)液被吸收后再恢復訓練。”
于靜說:“希望能通過我參與冬殘奧會的經(jīng)歷,讓更多女性殘疾人關注、參與到這項運動中,通過體育運動享受快樂、改變生活。”
3月5日,在國家體育館混合采訪區(qū),一個拄著拐杖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她的胳膊一邊是空蕩蕩的袖管,一條腿是假肢。“這是我第一次報道冬殘奧會。在這個盛大的競技舞臺上,看到來自全球的殘疾人運動員挑戰(zhàn)自身極限、爭創(chuàng)佳績,特別令我動容。”來自加拿大的女記者卡米耶說。
“我的父母一直以來都激勵我,要像健全人一樣生活。即便是我剛學走路時經(jīng)常跌倒,他們也鼓勵我要自己站起來。”卡米耶說。
在成為記者之前,卡米耶曾是擊劍運動員,這讓她在報道時更有同理心。“我知道這些殘疾人運動員在人生境遇上會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但是我也明白,身體的殘疾無法打敗他們,體育運動為他們注入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這里的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都非常熱情,看到我行動不便時會主動幫忙。這個‘三八節(jié)’,我會在賽事報道中度過。”卡米耶說。
冬殘奧會上的“她力量”個人心得2022 篇4
奧林匹克公園坐落著兩座競賽場館和兩座非競賽場館,很多貨運車輛要在公共區(qū)穿行。謝健和她的團隊掌管著“4把鑰匙”——車證、人證、安檢簽封與MDS系統(tǒng)認證,保障了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車輛、物資的平穩(wěn)運轉。
謝健在朝陽區(qū)城管執(zhí)法局奧林匹克公園執(zhí)法大隊工作7年了。當被分配到這個區(qū)域擔任物流業(yè)務領域副經(jīng)理時,謝健一點兒都沒怵——雖然物流這行帶著偏男性的色彩,而且自己也沒有任何經(jīng)驗,但這里的每一個場館,每一條道路,每一個角落她都熟,管片單位的負責人都是她的老朋友,車來了從哪個入口進,物資卸下來往哪兒放,她都門兒清,所以工作做得得心應手,一切處理得井井有條。
在冬奧會期間,謝健帶領團隊為公共區(qū)運行團隊提供保障物資近8000件,為通行公共區(qū)和進入場館的貨運車輛上傳審核數(shù)據(jù)信息4000余條。
“到新崗位后我就沒有雙休日的概念了,每天都是看著月亮到崗,頂著月亮回家。”每天9小時輪轉,有時貨車凌晨兩三點抵達……謝健和6位同事靠著這股子拼勁兒,沒有延誤一件物資的發(fā)放,沒有傳錯一條數(shù)據(jù)信息,工作零失誤。
現(xiàn)在,謝健和團隊成員已經(jīng)在為賽事結束后的撤離工作做準備了。他們陸續(xù)將一部分已經(jīng)用不上的電暖氣、飲水機、小圓凳等物資撤離。等到閉幕式結束后,他們要將全部物資迅速有序地移出公共區(qū),完整地交回冬奧組委主物流中心。“踐行節(jié)儉辦冬奧的理念,確保所有物資100%回收利用。”
她們做出的伴手禮讓運動員們愛不釋手
冬殘奧村運動員的房間里,一份特殊的禮物獨具匠心——一件純手工制作的皮影。這件中國特色的伴手禮讓運動員們愛不釋手。更能讓人產(chǎn)生共鳴的是,這些皮影作品出自一群同樣是殘障人士的北京巧娘之手。
這群北京巧娘來自小螞蟻皮影藝術團,6名成員均是身高1.3米以下的袖珍人。去年10月中旬,她們接到了制作冬奧禮物的任務。總共需要1000件,全部使用傳統(tǒng)工藝,手工制作。面對這個龐大的任務量,“小螞蟻”們迸發(fā)出強大的力量。陳鴻栗帶領著姐妹們立即開始了工作,6個人從早上九點開工,每天都要干到深夜11點多。
為了體現(xiàn)北京特色,巧娘們選擇了天壇祈年殿、大熊貓,以及京劇中美猴王、關公、竇爾敦的臉譜形象。大家一直忙碌到臘月二十六,才將1000件作品交工。
薄如蟬翼,栩栩如生!這件北京特色禮物在冬奧會上大放異彩,運動員們贊不絕口。“冬殘奧會也要一批!”大年初五,冬殘奧會的訂單就來了。近200件的任務量,要在2月20日之前完成!可當時巧娘們大多回老家過年了,陳鴻栗趕緊把材料快遞出去,巧娘們在家趕工,終于如期完成。
“跟冬殘奧會上的運動員一樣,我們袖珍人也是殘疾人,雖然我們從事的工作不同,但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是共通的。我們將祝福凝注在一張張薄薄的皮影之上,祝愿他們賽出好成績,也希望他們能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非遺文化的魅力。”陳鴻栗說。
冬殘奧會上的“她力量”個人心得2022 篇5
通過文化開啟殘疾人的心智,正是殘疾人文化活動的靈魂所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殘聯(lián)每年與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新聞出版署共同開展全國殘疾人文化周、“書香中國,閱讀有我”等活動,各地殘聯(lián)因地制宜組織殘疾人就近、就便參與活動,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節(jié)、藝術節(jié)品牌。目前,中國殘聯(lián)正積極配合推動《馬拉喀什條約》在我國落地實施,將從根本上解決盲人“書荒”“文化產(chǎn)品少”的問題。
中國殘聯(lián)實施了文化進社區(qū)、文化進殘疾人家庭“五個一”、全國殘疾人優(yōu)秀藝術家百人推介計劃等項目,舉辦了“殘疾人文化節(jié)”等活動,推動建設了172個全國殘疾人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基地,與文化和旅游部開展殘疾人參與非遺傳承試點。基層殘聯(lián)通過組織開展殘疾人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引導廣大殘疾人走出家門,把參與公共文化活動、提升文化素質(zhì)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
李德富介紹,全國殘聯(lián)系統(tǒng)把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與推動殘疾人文化活動相結合,把思想引領與提供文化服務相結合,不斷深化“學聽跟”專項活動,相繼推出“永遠跟黨走——‘三個一百’主題出版物”“手語唱紅歌·無聲傳經(jīng)典”以及愛心陽光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等活動,以優(yōu)質(zhì)文化產(chǎn)品努力滿足殘疾人精神文化需求。
據(jù)了解,“十三五”以來,僅文化進殘疾人家庭“五個一”項目已經(jīng)惠及15萬中西部困難、重度殘疾人。全國殘疾人社區(qū)文體活動參與率由20__年的6.8%持續(xù)提升至20__年的23.9%,有力維護了殘疾人的文化權益。
特殊藝術文化是殘疾人事業(yè)最迷人的一部分,充滿了無限魅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殘聯(lián)積極發(fā)展特殊藝術,組織開展群眾性文藝活動,先后舉辦了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每屆匯演,全國各省區(qū)市和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組成代表隊參演,報送節(jié)目200多個,涵蓋聲樂、器樂、舞蹈和戲曲四大類藝術,約3000位殘疾人演員直接參加,間接參加人數(shù)達3萬多人。
當無聲世界里的殘疾人在舞臺上秀出曼妙舞姿,當無法直視光明的殘疾人用歌聲打動聽眾的時候……殘疾人文化服務的意義,顯得如此深刻而長遠。
“殘疾人演員帶來的不僅僅是藝術之美,更是一種精神的震撼、心靈的凈化和靈魂的升華。通過殘疾人特殊藝術匯演,看到了中國殘疾人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探索與創(chuàng)新。”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理事、國家一級編導甘露感嘆道。
“十三五”期間,依托特教機構、藝術團隊等建設了200個特殊藝術人才培養(yǎng)基地。“一帶一路”框架下殘疾人事務主題活動——特殊藝術論壇的成功舉辦,推動了國際殘疾人藝術的發(fā)展。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先后到訪了75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特殊藝術促進了民心相通,傳播了中國殘疾人事業(yè)故事。
李德富表示,下一步,中國殘聯(lián)將認真貫徹落實《“十四五”殘疾人保障和發(fā)展規(guī)劃》,深入實施《“十四五”提升殘疾人文化服務能力實施方案》,推動殘疾人文化高質(zhì)量發(fā)展,不斷豐富殘疾人精神文化產(chǎn)品,切實加強基層殘疾人文化服務工作,扎實深入開展“學聽跟”專項活動,營造全社會扶殘助殘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