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聯路心得體會優秀范文
在重走抗聯路活動的過程中,大家有什么心得體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重走抗聯路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重走抗聯路心得體會篇1
抗戰勝利69周年之際,吉林省內23家媒體的28名記者,兩天行程近260公里,在通化地區,重走抗聯路。活動中,祭拜抗聯烈士陵園,抗聯行軍山路徒步走,聽抗聯英雄故事,學唱抗聯歌曲,體驗抗聯野外宿營……當年抗聯將士為民族、為國家浴血奮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讓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在重新認識東北抗聯的同時,更重新認識了通化這座英雄之城。
“重走抗聯路”是通化市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東北抗聯紅色資源,著力打造的具有時代內涵和當地特色的知名教育品牌,通過組織群眾“重走抗聯路”,全面增強其責任感和使命感,弘揚偉大的抗聯精神和楊靖宇精神。
走進了靖宇烈士陵園,記者們站在楊靖宇將軍銅像前,以鮮花、默哀、宣誓等形式告慰楊靖宇將軍英靈。在東北抗聯紀念館里,可歌可泣的抗聯故事、偉大的抗聯精神,更是讓記者們深受感動。新華網記者邵守志說,“親身體驗抗聯路上的艱辛,讓我身清氣正,抗聯戰士可歌可泣的故事,我要告訴身邊每個人,抗聯精神永遠銘記在心中。”
走在碎石路上,環顧四周陡峭的山峰,徒步5公里,便來到了集安市清河鎮東岔抗日根據地。通化市委黨校教師高健飛講:“東岔以老嶺作為抗日根據地,是楊靖宇領導的抗聯一路軍對日抗戰最輝煌的時期,曾兩次殲滅日偽軍400多人。召開過兩次干部會議,匯聚了三支大軍,使抗聯部隊和地方抗日群眾都置于黨的領導下,這個時期是軍民關系最為牢固時期。”
趟過清澈的小河,半山腰一塊巨大的巖石上清晰可見的抗聯“棋盤”,讓記者們感受到了在最艱苦時期抗聯戰士的文化生活。通化市委黨校教師紀春祥講述著它的由來。他說,這是由“農民棋”演變到“抗聯棋”,當時的抗聯戰士有文化生活,有理想信念,他們創作詩詞、歌曲,體現了熱愛國家、擁護共產黨,抗聯戰士的偉大精神力量是無窮的。
長崗戰斗是1938年春抗聯第一軍勇于創新的戰役,戰斗歷時4個小時,繳獲重機槍17挺、步槍200多把,日軍頭目高崗武治等24名日寇被擊斃,號稱“滿洲剿匪之花”的索旅幾乎被全部殲滅。站在長崗戰斗遺址前,楊靖宇之孫馬繼民面容凝重。他說:“我的爺爺指揮機槍連,掩護突擊隊,經過殊死搏斗,奪下了制高點,取得了長崗戰斗的勝利,但28歲的楊俊恒參謀長和10多名戰士犧牲了,我心里很痛。我深刻體會到,抗聯戰士在零下40度的生存極限環境下,靠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的信仰,靠每個戰士的堅強意志,不怕犧牲、不懼艱苦,與敵人頑強作戰,他們的壯舉會激勵后人牢記前輩的奮斗精神,英勇向前!”
圍坐在篝火旁,記者們分為兩組,學歌、拉歌此起彼伏,一首首抗聯歌曲,一句句感人肺腑的歌詞,讓每一個記者忘卻了疲憊。“戰馬鳴、振長纓、團結起、奪山河,和敵人拼到底”……一首首高亢激昂的抗聯歌曲回蕩在山河之間。李兆麟將軍譜寫的《露營之歌》:“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戰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
在榆林鎮治安村深山處一座小山上,抗聯軍校遺址格外隱蔽,站在長74米、寬14米的山洞里,抗聯后人從培仁講述了軍校的誕生史。他說,1937年抗聯第一軍一期192名戰士在這里聆聽了參謀長楊俊恒的軍事課,連續3年,數百名抗聯戰士在這里接受了政治、軍事和文化教育,培養了一大批優秀抗聯戰士和干部。
劉金鐸烈士陵園坐落在治安村山坡上,百姓稱為“窩棚窩子”。莊嚴的三鞠躬,讓記者們記住了這位剛烈的抗聯連長。1936年冬,劉金鐸連長帶著臨產的妻子和兩名戰士,在山上的窯洞里與敵人進行殊死的戰斗,殺敵數名后,4人全部壯烈犧牲,后人把劉連長殉國的窯洞取名“紅軍洞”。
“重走抗聯路”,著實給記者們上了一堂深刻的黨課,體會到了抗聯精神氣貫長虹,激勵后人奮發圖強。人民日報記者祝大偉說,通化市委宣傳部組織的“重走抗聯路”是我一輩子最珍貴的記憶,我重走了抗聯戰士的足跡,感受到了抗聯戰士的堅強意志,他們對祖國的無比熱愛、對黨忠誠的崇高信念、艱苦卓絕的奉獻品質,一定會時刻激勵我努力工作,把抗聯精神繼承和傳承下去……
重走抗聯路心得體會篇2
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最早對日作戰的一支抗日部隊,他經歷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最為慘烈、最為悲壯的20xx年歷程。20xx年5月16日,在省電臺黨委的組織下,我們“重走抗聯路、舊地鑄黨魂”,一同見證東北抗聯時的那段艱苦歲月。
在樺甸紅石林業區的楊靖宇密營,一處四下透風的木屋,一鋪炕,一口鍋,誰會想到這就是抗日聯軍一軍的司令部?五月,站在這樣的木屋里,陰冷潮濕的地面,讓我感到寒氣入骨,更不敢想像,抗聯戰士是如何度過那零下四十幾度的漫長寒冬的?
彭真曾這樣說:中國共產黨20多年領導的革命斗爭中,有三件最艱苦的事,而東北抗日聯軍的十四年苦斗就是其中一件。如今,在楊靖宇密營,我們可以真實的感受到東北抗日聯軍不怕犧牲,頑強戰斗的精神,而他們每天過著抵御嚴寒和饑餓,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的日子,是我們難以想象的。
楊靖宇密營,不僅僅是當年抗日聯軍艱苦卓絕的真實寫照,更是抗聯英雄們浴血奮戰的歷史鐵證。
“楊靖宇犧牲后,日軍割下其頭顱,剖開腹部,發現胃里除了沒消化的樹皮、草根和棉絮外,競沒有一粒糧食,讓敵人為之震驚。”當聽到這段講解的時候,我在想,這是一種怎樣的精神?又是一種什么力量在支撐著他?為國家、為人民敢于犧牲的精神,堅定黨的信念,這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除了被楊靖宇的偉大精神感動之外,我在心里反復告誡自己,要珍惜糧食,不僅僅是因為“粒粒皆辛苦”這句話,更重要的是,東北抗聯的將士們曾經忍饑挨餓的戰斗著!
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無數先烈的生命換來的,我們必須倍加珍惜,更要努力工作,讓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守住我們美麗的家園,不讓歷史重演,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我們的責任。
作為一名電臺的工作人員,我要向黨組織靠近,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動上,嚴于律己,時刻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堅定黨領導的信念,爭取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重走抗聯路心得體會篇3
前幾天,在黨校組織的重走抗聯路活動中,我到了吉林市的抗聯烈士紀念館。在革命烈士魏拯民的雕像前,聽著黨校老師介紹魏拯民烈士光輝而又短暫的一生,內心極為震撼。當同學們舉起右手,再一次重溫入黨誓詞,心情更是激動不已。捫心自問,我們每個黨員,不論年長年輕,不論入黨多久,我們真正做到了入黨誓詞中要求自己做到的內容還有多少?當聽到魏拯民烈士在困苦的條件下,依然堅定信念,誓死不降,最后因病不幸早早的就離開了自己無限熱愛的事業,你的心里只有崇敬。當你看到抗聯戰士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中,不怕犧牲,不怕困難,以民族解放為己任,堅持抗戰,你不禁為他們而感到驕傲。當你聽完楊靖宇、趙尚志、等抗聯英雄的事跡介紹之后,你的內心再一次蕩起波瀾。
是啊, 東北抗日聯軍(包括他的前身東北抗日義勇軍、各地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是東北抗戰的主力軍,孤懸敵后,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始終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在東北地區獨立堅持20xx年之久的抗日游擊戰爭,不僅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為東北人民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和建立了歷史的功勛。而且東北抗日聯軍廣大將士在抗日斗爭中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偉大的抗聯精神,也成為中國人民偉大抗戰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激勵全黨和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中國夢的寶貴精神財富。
彭真同志曾說過:中國共產黨20多年領導的革命斗爭中,有三件最艱苦的事,而東北抗日聯軍的十四年苦斗就是其中一件。我以前就看過不少書,從中知道東北抗聯的抗戰歷程,也到過楊靖宇烈士犧牲的地方,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對抗聯精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我的父母也參加過抗日戰爭,我的前輩中也有為民族解放付出犧牲的。無論是關里抗戰還是關外抗戰,他們都是民族的英雄,都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我雖然沒見過長白山,沒到過松花江,可我一閉上眼睛,就像看到那里到處是煙火,到處是血跡,我立刻想到那里去,拿起武器和敵人拼個你死我活。”魏拯民烈士的這段話代表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心聲,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他們的崇高,有了他們的無私奉獻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此時此刻,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年代,我們是多么的幸運!我們的幸福生活來的是多么不易!我們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是多么的重大!
在當今的時代,抗聯精神并沒有過時,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弘揚抗聯將士的奉獻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以民族利益為重,以人民利益為重,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倡導愛崗敬業奉獻,做好本職工作。
我們黨的歷史本身就是一部艱苦奮斗的創業史,抗聯斗爭更是艱苦奮斗精神的集中體現。我們要認真學習抗聯將士的艱苦奮斗精神,將其作為一種品德來傳承、作為一種修養來堅持、作為一種生活準則來倡導,成為艱苦奮斗精神的傳人。前蘇聯有20萬黨員就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有200萬黨員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但是,當他們的黨員突破了20xx萬時,卻亡黨亡國了,這一切不能不引起我們的反思。忘記歷史,忘記傳承,就會迷失方向。所以,我們一定要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才能無患。多用心去思考未來,腳踏實地的去學習、工作,多做些于國于民有益的事,這樣才能不讓先烈們的鮮血白流,才能不讓自己和國家迷失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