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孝道心得體會3篇
《中華孝道故事》一書所選故事,既有古人,也有今人,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感人至深,篇篇動人。下面是第一范文網為大家準備的中華孝道心得體會,希望大家喜歡!
中華孝道心得體會范文1:
假期無意中在嫂子家翻到〈中華孝道故事〉這本書。隨便翻看幾頁后,便被其中的故事吸引了,于是便借回家中細細品讀。
這本書分為(上)近現代名人篇(中)當代大眾篇(下)古代圣賢篇三篇。向人們講述了從古至今,從名人至普通百姓的孝道故事。
子路背米孝雙親;子騫勸父諒后母;花木蘭替父從軍;譚嗣同臨危救父;許世友四跪慈母;朱德深情憶母;三學子“典身”救娘;孝心暖公爹等故事讀后無不令人深深感動。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的標志。孝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倫道德的基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她始終閃耀著不滅的光芒。
我們當今的時代更需要孝。
我們的兒童更需要孝。一個從小就知道孝敬父母的人,長大以后才可能成為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有責任感的人,成為道德高尚、能夠成就大事的人。
做為一名班主任,我應該在以后的教學生活中不斷向孩子們講述這些地孝道故事,讓他們成為一個懂得孝道的人。只有懂得孝道的學長大后才能成為一名真正有用的人材。
中華孝道心得體會范文2:
暑假里我看了《中華孝道故事》,這本書講的是近現代名人、當代大眾和古代圣賢尊老敬老的故事。讀著這本書,我經常感動的熱淚盈眶。
在古代圣賢篇中,《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使我非常難忘。花木蘭一代女子,卻不畏懼戰爭,要替父從軍,還屢建戰功,真是巾幗不讓須眉啊!俗話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山東濰縣縣令鄭板橋就是這么個人。鄭大人喜歡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有一天,他看見有戶人家門前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家有萬金不算富。下聯是:命中五子還是孤。鄭大人看了很納悶了,萬金還不富,五個兒子還孤單?進去一看,這戶人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哪有什么萬金啊?這更讓人好奇了。
看了后,才知道,原來萬金指的是十個女兒,五子是指女婿是半個兒子,所以十個女婿就是五個兒子。這些女兒一點也不孝順,十個都不在,難怪老人孤單。劉炳森曾說“烏鴉尚反哺,羔羊有跪乳。人不孝其親,人不如禽與獸。”連小小的烏鴉長大了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何況人呢?這些女兒真是太不孝了。鄭大人一眼就猜出來了,叫來了老人十個女婿讓他們回去孝敬老人,否則要治罪。鄭大人真不愧是百姓的父母官啊!
而看了二十四孝圖,我覺得很慚愧。晉朝濮陽的吳猛才八歲,就懂得孝敬父母,晚上赤身坐在床前讓蚊子叮自己,而不讓蚊子去叮父親,多么孝順的一個孩子啊!而我呢?被蚊子咬了,趕緊找爸爸媽媽幫我檫藥了,根本就不會想到爸爸媽媽是不是也被蚊子叮咬了。跟吳猛比,我真是自愧不如。
萬善德為本,一個人如果沒有德,就禽獸不如。就像勸孝歌的最后一句:孝順理當然,不孝不如禽!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知恩圖報,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美德。我們中國的領導人毛澤東、陳毅、鄧小平、朱德等他們都非常的孝敬父母,他們都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不然就會像“隔窗望見兒喂兒,想起當年我喂兒。我喂養兒來兒餓我,當心你兒餓我兒”中的兒子一樣。滴水之恩應當涌泉相報,何況生育養育了我們的父母呢?
中華孝道心得體會范文3:
讀了這本《中華孝道故事》后,深有感觸,尤其是看了其中的《母愛是鐘》。
故事說:作者讀小學時,家境貧困,沒有鐘,每次都要到附近王麻子家看時間。一次,作者又去看鐘,王麻子讓他買個鐘回家看。作者回家后就放聲大哭,而他的母親卻說:“孩子,咱人窮志不窮,以后別去他家看鐘了,媽給你報時。”他上中學以后,時間就更緊了,每天天不亮就要步行到位于市區的二中上早自習。
母親這只“鐘”更是不知疲倦地工作,使他一次也沒遲到過。但是這位母親也有失誤的時候。一天夜里,天上陰云密布,星星始終未露臉兒,遠處胸肌有死絕了似的未叫一聲,母親沉不住氣了,忙催促他起床。他到校門口后,只見大門緊閉,原來才凌晨兩點。他就在馬路上來會不停地跑,直到天亮學校開門。放學回家后,母親聽完他的敘述,便摟住他哭了。第二天他放學回到家,一眼看到桌上擺著一支嶄新的小鬧鐘,他又看看母親,見她躺在床上,面色蒼白。原來是母親賣了血,買了鐘。他頓時鼻子一酸,淚水奪眶而出。
我感覺母親的一生確實如鐘,為了兒女長大成為有用之才,她一刻不停地奔忙著。多么偉大的母親啊!為了孩子,可以舍得一切,忍受一切,充當一切,包括為兒子上學做一只報時的“鐘”。
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何況生于我們的偉大母親呢?可憐天下父母心,兒行千里母擔憂。我以后一定要做一個尊師重教、孝順父母、團結同學的好孩子。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講究忠孝。這本書還講述了一個關于對老師尊敬的故事,就是毛主席給徐老祝壽。
徐特立是毛澤東青年時期的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即使在幾十年以后,身為毛澤東仍舊對師恩念念不忘。他曾經說過:“徐老師我在第一師范讀書時最敬佩的老師。”
他們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廣為流傳,用土壽桃給徐老祝壽就是其中一列。1937年初,適逢徐老六十大壽,也是主席工作最繁忙的一個階段。那時黨中央由保安遷來延安,毛澤東常常工作到深夜才能休息。1月31日晚,毛澤東又工作了整整一個通宵。到第二天黎明,警衛看他一夜沒有合眼,于是又一次請他休息。他說:“我顧不上休息喲,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今天是我老師徐特立的壽辰埃他也是大家的老師,我還要寫賀詞呢!”說著,他提筆為徐老寫了一封飽含情誼的長信。在信中熱情頌揚徐老“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革命精神。而作為徐老的學生,毛澤東這樣寫道:“您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您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您將來還是我的先生……”
寫完這封長信之后,毛澤東仍然顧不上休息,他連飯也不吃,就趕去壽堂親自將祝壽準備情況檢查了一番,知道每個環節都落實了他才放心……
老師把他們最寶貴的青春獻給了我們,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多么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啊!他們是我最值得尊敬和愛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