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讀后感范文錦集
荀子認為,學習首先需要修養(yǎng)品德氣質(zhì),保持專一的品質(zhì),專門學習一門技術才能速成(學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是正確的學習方向; 要善始善終,切忌半途而廢,以期達到完全而純粹的精神境界。可見荀子之學為實學也。下面是關于《勸學》的讀后感,歡迎閱讀。
荀子勸學讀后感
初讀《勸學》,荀子時而言物時而論人,感覺毫無章法。但仔細讀過三四遍后,思路逐漸清晰,荀子要告訴我們的是,從了解自己,到修養(yǎng)自己,直至成就自己的過程。
做人最難的是了解自己,好像禪宗參口頭禪“我是誰”一樣。為了方便我們了解,荀子給我們暫時確定了位置,我是“青”,“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我是“冰”,“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如果“藍”與“水”代表做人的基本標準,捫心自問我做到了么?更不要說荀子所要求的“青”與“冰”代表的境界。
荀子通過地理以及自然現(xiàn)象,一步步展開告訴我們?nèi)f事萬物形成有它的機緣,了解人應該是什么樣子。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我們站在先人的肩膀上,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擴大我們對于世界的認知,不斷超越自我。所以,人區(qū)別于牲畜,是因為人具有學習的能力,但也僅僅是一線的差別:“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有時稱人為“行尸走肉”,是因為“無冥冥之志”,若能做到“君子結(jié)于一也”,則滿足了做人的基本條件。
荀子教導我們?nèi)绾巫鋈耍先思曳浅4缺夷托模瑥奶斓亻g的現(xiàn)象、事理到《詩》、《書》、《禮》、《樂》、《春秋》等綱要,深入淺出的舉例論述,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做人本該如此”。但我們的人生為何在不斷退色(從青→藍→淺藍→灰)?為何我們“漸行漸遠”遠離大道呢?因為我們忘記了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由于人的根本煩惱貪、嗔、癡的存在,心智被蒙蔽了,對于世間萬物所展現(xiàn)的自然規(guī)律我們視而不見,圣人所倡導的為人之道我們聽而不聞。荀子簡要的區(qū)分兩種為學的態(tài)度:君子之學與小人之學。如果僅僅“入乎耳,出乎口”,而沒有經(jīng)過“心”,這樣的學習對于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如何能夠提升自身的修養(yǎng)?我們應該做到“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
在這里,荀子告訴我們?nèi)绾未蚱普系K,開啟智慧的兩種方法。第一,首先要博學,把所學的東西融會貫通,熟記于心;然后,反省自己的心態(tài)以及言行是否符合為人之道,正確的堅持,錯誤的拋棄;最后,做到心、意、行統(tǒng)一,世間的為人處世盡量合乎于道法。當然還要繼續(xù)學習、反省、做事,如此反復,心量不斷擴大,境界不斷提升。
第二,按照類似于禪宗“戒、定、慧”的法門修行也能成功。關于“戒”,荀子反復要求我們,“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關于“定”的境界,荀子描述道“是故權(quán)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最后,由定生慧,荀子稱之為“應”,“能定然后能應”,能應天下之事,此乃“得大自在”也。
荀子告誡我們,雖然我們生為“人”形,但若不勤于學習,不了解本心,就會與“禽獸”無異。荀子同時告訴我們,經(jīng)過不斷修煉后的為“人”的標準:“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
為“人”就已經(jīng)很難了,但是在《勸學》里,荀子并不僅僅滿足于為“人”,因為青要勝于藍的,如何成為“圣賢”,是他對我們的殷切希望。人如果超越自我就會進入“圣人”的境界,超越自我并不是自己超然于物外,而是應該具有極度謙卑的心態(tài),認為自己什么都不是才對。在《勸學》通篇,找不到荀子對于圣人境界的描述,但是他已經(jīng)為我們指出了成為“圣賢”的必經(jīng)之路,在開篇他已經(jīng)提到“學不可以已”!
荀子勸學讀后感
這周以教學選自《荀子》的《勸學》為主,在教學的同時,自己也深有感觸。
文章第一句話就直接說:學不可以已,這就是告訴我們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才能增廣見識,遠離愚昧無知;堅持向?qū)W,才能完善自身,遠離低俗平庸;誠敬向?qū)W,才能明辨是非,遠離隨波逐流。學習貴在持之以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是不行的,我們學習時需要三心:耐心,精心,潛心,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是普通人,智商一般,若想真的改變自己,提高自己就得永不停息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