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孝道講座心得體會600字3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下面是第一范文網(wǎng)為大家?guī)淼某踔猩⒌乐v座心得體會600字,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初中生孝道講座心得體會600字范文1:
當前,孝道文化傳遍祖國大江南北,孝道之花開遍中國每個角落。是的,百孝篇中講:“孝在街坊人敬仰;孝在家中合家歡;孝字本是百行源;孝貴行動不在言”。人若不孝敬父母及長輩,那還談什么人品?什么道德?什么事業(yè)?什么業(yè)績?什么貢獻?一個不愛父母及長輩的人,不可能去愛祖國,也不可能去愛人民,更不可能成為國家棟梁之才。因為他根本不會“做人”。
其實,作為一個普通的百姓來講,“孝”沒什么驚天動地的壯舉。無非就是從眼前的平凡小事做起。我的雙方父母經(jīng)濟條件都很充裕,兒女不用花多少錢,只不過老人愛吃什么就給買什么,生活用品兒女全包。周末及假日去給父母洗洗衣服,徹底打掃打掃衛(wèi)生。其實這些能堅持也不容易,記得去年母親腰摔傷了,我每逢周日或節(jié)日都去給做飯、洗衣、打掃衛(wèi)生。因為母親家住農(nóng)村,所以打掃完屋子,還要打掃庭院,每次下來都累得筋疲力盡。我自己心臟不好,但我知道父母需要我啊!所以就必須全力以赴,這是我的責任與義務。
每個人成了家以后,都有雙方父母。在任何事情的處理中,不要偏心。做為女人,對公婆更要善待。這些年,我為公婆花的錢遠遠超于自己父母。呵護公婆也遠遠超于自己父母。曾記得,前幾年老公的父親得了“腦出血”的重病,我倆把家里所有積蓄都拿出來給老人治病,由于白天要上班,只好每天晚上或夜里及周末護理老人,因為老人做了治療腦出血的手術,所以得把氣管切開,天天敞開著排痰,老人經(jīng)常把痰液噴到我的頭上、身上……其實真的好臟,但我沒有嫌棄,每天都堅持給老人翻身、敲背、喂飯、擦洗。那時我的右腿還有毛病,不能正常走路,在醫(yī)院里只好單腿跳著活動來護理老人。根本就顧不上給自己治腿。院里的好多人都以為我是他的的女兒,后來放寒假了,我干脆就天天護理老人。婆婆很感動,逢人就夸,親戚、鄰居、朋友也都夸好稱贊。其實這是我們每一個為人子女者應該做的,更何況我還是人民教師,不是更應該為人師表嗎?雖然,老人最后還是離開了人世,但我們沒有遺憾,我們真的竭盡全力了。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以后的日子里,我還要持之以恒、全心全意、無微不至的照顧好婆婆和自己的父母。讓婆婆和父母過得更幸福些、更快樂些,讓孝敬之花常開。
初中生孝道講座心得體會600字范文2:
今天我們學校舉行了孝道講座,東山書院,麗江學校以及我們?nèi)A南中英學校的許多優(yōu)秀少年都講述了他們的事跡。其中一個大姐姐的演講讓我最是感動,同時也讓我對“孝”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那是一位六年級的大姐姐,她的爸爸在建筑工地當工人,工作非常辛苦,她的媽媽也經(jīng)常在那里干活。每當大姐姐看到她的父母拖著疲倦的身子回家時,她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于時,大姐姐決定開始到工地幫父母干活,減輕他們的負擔。開始的時候,大姐姐的手上布滿了繭子,因為這項上作實在太累了。但想到父母的勞累,她堅持了下來,還幫她爸爸爭到了不少工資呢!
我在我們學校也被評選為十佳孝心少年。有一次我媽媽炒菜時不小心被燙傷了,我連忙放下手中的作業(yè),問道:“媽媽,您的手沒事吧?”媽媽說:“沒事,只是一點小傷而已。”但我還是趕忙拿了一些燙傷藥幫媽媽擦上。媽媽很高興的說:“我們家的小家伙開始學會關心人了!”我聽了,心里別提有多開心!但現(xiàn)在想想:和這位大姐姐比起來,我做的這點小事真的算不了什么!常言道“百善孝當先”,孝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品質(zhì),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以前我一直認為孝就是聽爸爸媽媽的話,但聽過報告會中各位小孝星的分享后我深深的體會到孝是表現(xiàn)在多方面的:體貼父母,聽爸爸媽媽的話是孝順;理解與尊重父母,為家長分擔力所能及的事也是孝順,等等。
以后我也一定會向以大姐姐為代表的優(yōu)秀少年們學習,繼承與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tǒng),做一個真正有愛心,有孝心的好少年!
初中生孝道講座心得體會600字范文3:
孝關乎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它讓人的內(nèi)心充滿溫暖,并把人提升到一個莊嚴和神圣的境界。“百善孝為先”的古訓早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準則。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yǎng)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之志。這是行孝的三個含義。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xiàn)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yǎng)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yǎng)狗、養(yǎng)馬也同樣是養(yǎng),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yǎng),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么能夠把養(yǎng)父母,和養(yǎng)狗、養(yǎng)馬區(qū)別開來?
在兩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我們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yǎng)”這個在孝行里面排在最后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我們時代的不幸,也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養(yǎng)父母之心,首先是不能讓父母為你的健康擔憂。“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發(fā),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么敢毀傷呢?
所以今天我們學習《孝經(jīng)》也好,《論語》也好,《弟子規(guī)》也好,就是要把祖先那里的“孝”轉(zhuǎn)化為現(xiàn)代“孝”的智慧,與時俱進,融入到現(xiàn)代生活中,煥發(fā)出人性的光輝,把孝化的習俗作為時尚,上升為信仰。孝心不能等,從現(xiàn)在開始;孝心不用說,從做開始。以孝為本,以孝為榮,以孝為樂。跟風就跟行孝風,追星就追賢孝星,成就我們的孝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