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三進三同心得體會(3篇)
市委、市政府號召黨員干部“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進三同”活動開展以來,作為一名在基層生活了近兩年的村官,深悉“三進三同”活動促進了農民與干部之間的交流,一方面使干部更能了解百姓疾苦,為民辦事;另一方面為黨和國家培養人才。
21世紀什么最缺,人才,但人才從哪里來?現在的基層黨政干部人才又從哪里來?學校,各高等院校,這些都是出人才的地方,然而這也并不是基層所需的真正人才。當前,黨政干部隊伍中的許多干部是從學校門直接進機關門,從農村、企業等基層中成長起來的較少。這就造成了其對基層工作的不熟悉,不了解,長此以往,將會造成干部隊伍結構的根本性缺陷。
如何把這些人培養成人才----煅練,到基層中去煅練。基層處于改革發展穩定的最前沿,是錘煉干部的“熔爐”、培養干部的學校。把選人用人的目光更多投向基層,有利于提升基層崗位的吸引力,激發廣大干部到基層去學習、歷練、提高的熱情,形成更多人才、更多干部主動到基層去、到艱苦地方去的生動局面,促使廣大干部在基層實踐中得到全面鍛煉。組織部門利用選調考試、村官招錄、城鄉干部定期交流等機制選派優秀青年干部到到基層去,把他們放到艱苦的環境中,有意識地讓他們承擔一些急、難、險、重的工作,在基層工作的第一線鍛煉干部、在基層工作的最前沿磨練干部、在矛盾焦點的積聚處錘煉干部,使他們盡快適應環境進入角色,熟悉基層工作,了解基層疾苦,幫助他們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矛盾和基層實踐的能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增長才干。幫助他們成為真正的人才。
人才只有經過基層的錘煉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干部只有經過基層的洗禮才能成為人民的干部。
人才培養好了,那就要留住人才,如何留,怎么留?人才只有流動才能留住。各級黨委及其組織人事應把基層作為“集聚人才、造就人才、輸送人才”的源頭和基地。對于在基層一線努力工作、取得突出成績的干部,長期在基層默默無聞工作、群眾公認的干部,善于應對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干部,在經濟建設中做出重大貢獻的干部納入選拔視野。高度重視基層基礎建設,采取有力措施改善基層工作的硬件條件和軟件環境,讓廣大基層一線的干部安心基層工作、服務基層群眾。及時幫助下派干部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積極為干部下基層創造條件、提供保障,讓干部看到在基層工作大有所為、大有作為,激發機關干部到基層接受鍛煉的原動力,使到基層接受鍛煉成為追逐的方向。
7月15日以來,我帶著“農民生活怎么樣,各種惠民政策落實與否,各級干部工作怎樣,群眾有什么期盼”這幾個問題,只身深入8個村63個戶,與群眾面對面進行心靈溝通與交流,了解到了個方面比較真實的情況,增進了人民群眾的感情,深感我們的工作還很多,我們肩上的擔子不輕。
通過與63個農民零距離的接觸,經歸納分析,我鎮經濟社會特征概括為十個方面。一是農民收入增長強勁,拉動收入增長的重要動力是勞務經濟,因此,我鎮經濟是外向性勞務經濟。二是鎮域經濟產業特色不夠鮮明,對農民收入的增長拉動不明顯,“三沿”特色經濟有待加快培育。三是農民群眾善良、純樸、明理、仁義,不講理不講法,蠻干者甚少。四是農村公路通達不通暢,群眾出行不夠方便,成為產業發展瓶頸,少數地方群眾飲水和農業灌溉困難。五是農民家庭環境衛生較差,群眾的衛生知識缺乏,衛生習慣不良。六是村民的法律意識淡薄,依法維權的能力弱。七是村民的民主意識普遍增強。八是村民的物質生活比較富裕,但精神生活還比較匱乏。九是黨員隊伍結構老化,黨組織發展難,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不夠好。十是勞務輸出對農民增收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發揮了較大作用,但給計劃生育等社會管理帶來多面效應。
以上十個方面的特征,包涵經濟、政治、社會、民生等內容。為我們確立任家未來新的奮斗目標,提出了問題,明晰了思路,確定了方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我21年的工作探索中真切的感悟到了這條真理的極端重要性和實踐的可操作性。在這次“三進三同三個一”黨性實踐鍛煉活動中,我也有了我自己的三點群眾觀。一、放下架子,與民為友,方能聽到真話;二、心系冷暖,快速解決,方能得到信任;三、公道正派,廉潔從政,方能得到載舟。
我常思考一個問題,一個地方一個單位黨群干部關系不和,工作難以推動,社會管理秩序混亂,原因當然很多,但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各級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群眾觀的具體實踐程度。
一個黨員領導干部沒有群眾觀是最可怕的事情,它不僅會滋生主觀主義、個人主義、官僚主義的作風,還會破壞整個黨風、政風和民風。在現實生活中,脫離群眾有四種表現:一是看不起群眾,認為群眾無知、野蠻、不講理、不講衛生;二是不愿接觸群眾,認為我是干部,群眾有事自然會找上門來;三是不善于聽取意見,認為群眾反映的問題是些不帶普遍性、支離破碎的問題,甚至是不具客觀性的,對工作沒有指導性;四是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漠不關心,不及時解決。有些事情,就干部看來是小事情,然而群眾即認為是大事情,干部沒有把群眾的大問題快速解決,群眾對干部就會失去信心,長期下去,干群關系就不和諧。有的由于脫離群眾,講的話是大話、空話、套話,甚至是主觀主義的假話;有的由于脫離群眾,官氣十足,霸氣沖天,嚴重傷害了群眾感情;有的由于脫離群眾,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事情,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怨天尤人;有的由于脫離群眾,弄虛作假,辦事不公,招致群眾痛罵。
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對干部的最起碼的要求。要把干部的群眾觀念作為干部錄用、考核、晉升的重要內容。如果不從思想深處解決這個世界觀問題,一些黨員干部,甚至是領導干部,在工作中就會偏離正確政治方向,就會把自己當成主義,把群眾當成仆人;把自己當成是管人的官,把群眾當成是唯命聽從的草民;把自己當成是上等人,把群眾當成是下等人;把自己當成是吃三兩米的人,把群眾當成是農夫漢。這些思想基礎,必然導致一個地方一個單位,說話無人聽,辦事無人助,工作難推動,黨群干群關系不和諧;必然導致國家財政分配的不公平,用納稅人的血汗錢養一窩懶漢,養一窩蛀蟲。
因此,每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一定要有對黨忠心,對民誠心,對己良心的思想基礎,不要把當公務員當成是混飯吃的手段,守土有責,沉下身子,放下架子,與民為友,多聽意見,歸納梳理,關注民生,高效解決,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打造優良政務環境,團結全鎮人民群眾,在富民強鎮的偉大實踐中,務實推動“發展、民生、穩定、黨建”四位一體的工作,努力把任家鎮打造成為“產業特色鮮明,生態環境良好、人際關系和諧”的綠色邊貿重鎮。
按照縣局開展“三進三同”黨性作風實踐鍛煉活動的要求, 5月24日——5月30日我與所里其他同事在所長帶領下,來到光明村與基層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通過多次深入走訪、自覺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作息,深刻地了解到農民生產、生活情況,真實地感受了農民生活。給我的觸動很大,有了一些膚淺的想法:
第一,勤當頭,勤勞致富。
我們住在光明村村長家,在向村長了解了光明村的大致情況(包括生產、生活、全年人均收入、該村的幅源狀況)后,經過一周翻山越嶺的走訪,感覺那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已經遠去,絕大多數農民都是勤勞的,在黨的富民政策引領下,通過勤勞的雙手,一家人日子過得還很實在。該村村民杜正龍幾年前還住在鄰近一個偏遠的山凹里,家里十分貧寒,經常為生計而愁。如今的杜正龍舉家搬遷出深山,不等不靠,來到交通和取水較為方便的光明村,辦起了一個仔豬養殖場,年純收入達到20多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養豬專業戶。難能可貴的是杜正龍的豬場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注重可持續性發展,用豬糞生產沼氣,沼氣池沼渣種蔬菜,蔬菜除向市場銷售外,部分粗菜葉用于養豬,實行了良性的循環生產。現在杜正龍已蓋起了一座小別墅,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在談到今后的發展時,杜正龍侃侃而談:還準備向農民租更多的土地,發展大棚蔬菜;還要走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路子擬成立養豬專業合作社、蔬菜種植合作社、農作物運輸合作社,帶動周邊的農戶一起發展共同致富……
杜正龍為何能夠在短短四五年時間內,實現由窮到富的轉變,成為農村小康路上的致富帶頭人?最為主要的是杜正龍意志堅強,憑自己的勤勞,用好黨的富民政策,不怕窮,不怕累,不怕臟,白天跑市場,轉豬場,晚上自已專研養豬技術。很快從一名養豬“門外漢”成為了“行家里手”。
第二,以窮吃窮,只會更窮。
公允地講光明村的交通相對不便,山高路險,耕地偏少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我們注意到該村多數農戶房前屋后空地較多,草叢較闊,且不適宜耕種,作為發展養殖業是有較好條件的。但該村極少數村民坐地等花開的思想比較嚴重,近幾年,相關單位為扶貧,送來部分雛雞,為支援生產送來化肥,而部分農戶不去領來喂養,即是領來喂養,也任其自由生長,導致80%左右的雛雞死亡。對支援的化肥領了后,當場買掉,以得現錢為樂。這樣的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以窮吃窮,只會更窮。
第三,大實話的我們不是“扶貧專業戶”。
按該村村長的說法“你們不是扶貧專業戶,要致富,還要靠我們自己”,他一句樸實的語言,深深震撼了我們的心,的確對我們而言,對他們的落后、對他們經后的發展,我們的確愛慕能助。我們帶去的一點救助金和一點點日用品,對他們的整個貧窮、落后而言,當然是杯水車薪。相信他們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一段時間內,能夠基本改變落后、貧窮的面貌。
第四,不容忽視的貧富差距問題。
貧富差距問題依然存在,在村里我們還走訪了一些農戶,但總體感覺是貧富差距比較大。富裕的一些農戶有的住別墅,開小車,資產可上百萬。但一些貧困的農戶還存在吃飯、住房、看病、上學、飲水、交通等一系列的困難。
光明村的貧富差距也許只是我們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罷了。作為一名不怎么懂農村工作的國稅新進人員,確實也無力解決這個重大問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在今后的國稅工作中,我會更認真履行職責,竭誠為納稅人服務,宣傳好稅法,用好稅收的優惠政策,同時認真搞好稅收征管,做到應收盡收,為國家聚集更多的財力,使國家能有更充足的財力投入到農村養老、醫療保險、救濟等民生工程保障中,為實現共同富裕、縮小社會貧富差距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按照區委開展“三進三同”黨性作風實踐鍛煉活動的要求,我到x鎮烏崗村開展了為期一周的“三進三同”活動,通過進基層、進村子、進農戶,同吃、同住、同勞動,與村社干部、群眾代表一起座談,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同時,還結合開展了“結窮親”活動,到“親戚”家走訪、慰問。活動中,我深入到農村一線,了解民情,使自己受益匪淺,感受頗多,使我對“三進三同”活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進一步增進了與群眾之間的感情,進一步增強了自己的黨性觀念及黨性修養,改進了工作作風,提升了工作能力。
一、 “三進三同”是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推進劑”
“三進三同”已經成為新時期黨群干群關系的“推進劑”、“潤滑劑”。通過深入花溪街道農村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在與群眾“零距離”的交流溝通中,深刻感受到了群眾的淳樸與善良,深切體會到群眾對黨員干部的信任與厚望,進一步推動了干部群眾心與心的交流和融合,喚醒了我們執政為民的宗旨意識,強化了黨性修養。通過開展“三進三同”活動,在與群眾的朝夕相處中,進一步增強了群眾感情,了解了群眾期望,體察了民心民情,進一步增強了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理念,堅定了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信心和決心。同時,在“三進三同”中,協助鄉村制定發展規劃、幫助農戶制定增收計劃,化解農村信訪問題和矛盾糾紛,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和諧發展。實踐證明,“三進三同”不但是歷練黨員干部的良好平臺,更是黨員干部落實科學發展、推動農村文明進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有效載體。通過與群眾之間親切攀談,群眾自然而然敞開心扉、打開話匣把我們當成自己人,讓我深刻感受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真諦,就是要切切實實地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行動上深入群眾,真正把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呼聲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群眾路線的根本,就是要保持與群眾血脈相通、心氣相連,密切聯系群眾,多渠道與群眾溝通,為群眾想問題、辦事情。只有這樣,黨群干群關系才能避免“油”、“水”分離,實現“魚”、“水”情深,黨的事業和我們的工作才能真正得到群眾的長久支持和擁護。
二、“三進三同”活動是改進工作作風的“傳家寶”
“三進三同”活動是我們不斷改進工作作風的“傳家寶”。通過開展“三進三同”活動,使我對基層村社干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基層村社干部最樸實,也最辛苦,所謂“上面千根線,下面一根針”,各項工作任務重、頭緒多,紛繁復雜。體力上的勞累自不待言,遇到不了解情況、態度不好的群眾埋怨怪罪,心里頭的辛酸只有自己默默吞咽。在與村支部書記的交談中,我深切體會到了農村工作的艱苦,親身感受到基層干部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反躬自省,優越的物質條件不經意間反而養成我們時不時坐在車里“察”民情,會議室里“搞”調研的不實作風。感受勝于說教,農村群眾和基層干部身上的優良傳統和品格深深地教育了我。艱苦奮斗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財富,也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既是工作作風和思想作風,也是凝聚黨心、民心,激勵全黨和全體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共同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求真務實是黨永葆蓬勃生機的法寶,只有真心貼近群眾,掌握群眾的思想動態和生活語言,才能不斷提高與群眾打交道的能力;只有認真傾聽群眾聲音,保持與群眾進行經常性的面對面交流,才能找準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的方法途徑,做到真正取信于民。群眾是最真誠的朋友,朋友之間才能說真話、知真情。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黨員領導干部都應改變關門坐堂式、走馬觀花式工作作風,每月抽出一定時間,走訪1-2個院落或村(社區),深入基層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切實了解人民群眾的意愿,真正了解群眾的冷暖疾苦,掌握群眾生產生活的真實情況。同時,通過向群眾公布個人的電話號碼,建立為民直通車,暢通民意訴求渠道,切實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
三、“三進三同”活動是提升工作能力的“助推器”
作為一名信訪部門的領導干部,“三進三同”活動無疑是我們提升做群眾工作能力的“助推器”。現實工作中,一些干部職工總是拘限于書本和理論學習,認為理論知識比較扎實,方方面面都比群眾強,沒必要深入群眾、沒必要向群眾學習。部分領導干部在制定決策、計劃或決定時,習慣于憑自己的閱歷和經驗出主意、起辦法,沒有根據形勢的變化去開展慎密的調查研究,沒有深入地聽取群眾的意見,集中群眾的智慧,沒有認真去總結群眾實踐的經驗和辦法,缺乏“眼睛向下的決心”和“放下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信訪工作是長期與人民群眾打交道的工作,當前,交通出行、城市拆遷、社會保障、環境保護、農村產業發展等諸多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都需要亟需解決。我們信訪干部只有“撲下身子”、“放下架子”,真心與群眾交流,拉家常,才能真正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才能真正了解群眾的疾苦和困難,才能真正了解一些長期上訪群眾的真實訴求,才能真實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才能真正不斷提高我們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做一名真正為群眾辦事情、謀福利的信訪干部,不僅要掌握指導工作的理論武器,奉獻群眾的滿腔熱情,而且要有服務群眾的真實情感,具備扎實做群眾工作的實際能力。我們信訪干部要以“三進三同”活動為契機,并將其作為一種常態機制,才能不斷提升我們與群眾打交道、解決突出信訪問題的能力,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更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