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紀委書記嚴以修身心得體會范文
中國人講修養,歷來注重一個“品”字。黨員干部除了要遵守一般性的要求外,結合領導干部的工作領域和崗位實際,在“為人”、“為官”、“為學”三個方面,努力筑牢人品修養、官品修養和學品修養三項基本功。
中國人講修養,歷來注重一個“品”字。對照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的“嚴以修身”要求,黨員干部除了要遵守一般性的要求外,結合領導干部的工作領域和崗位實際,在“為人”、“為官”、“為學”三個方面,努力筑牢人品修養、官品修養和學品修養三項基本功。
以人品修養為本。梁衡有句名言:“一個人不管他的官位有多大,總要還原為人”。中央一再強調,對黨員領導干部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要為塑造人的品格服務,為人的發展提供價值導向。什么是人的品格?簡單講,就是一個人做人的品格,它是現實的、有特色的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和行為作風的綜合體現,換句話說,一個人的思想境界、心理素質和行為作風最終要體現為其做人的品格,是一個人本真的“底色”。所以,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行為作風的規范整肅,離開人的品格修養作根柢,難以治本,也不可能長久。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決好“做人”問題,也是人生立世的根基、干部做事做官的前提。當然,作為黨員領導干部的人品修養,應該是黨員的先進性要求、領導干部的素質要求、從業的行業崗位職責要求三者的有機統一。
以官品修養為重。官品是為官之魂,從政之本。學做人不容易,學做官要求更高。“官”是群眾的表率,“官風”是黨風的直接體現。為“官”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自古以來,官德影響民德,“官風”決定民風。為“官”者必須時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在道德修養方面成為民眾的表率。講官德修養,最重的是為民、務實、清廉。“為民”是“官德”的核心,“務實”是“官德”的基礎,“清廉”是“官德”的底線。在XX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還提出了五句話20個字的好干部具體標準:“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標準已經明確,關鍵在于實踐。作為黨員干部,要將信念堅定作為首要前提,將為民服務作為根本使命,將勤政務實作為一貫作風,將敢于擔當作為可貴品質,將清正廉潔作為基本要求,自覺對照實踐,努力達到這個標準。
在加強官德修養上,我們很多黨員領導干部都有很深的體會。講官品修養,實際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不斷提升自己從政為官的精神境界問題。概括地講,人從政為官有三重遞進的境界:第一種境界:忠于職守、秉公用權、求真務實、嚴于律己。這是一個從政者應該具備的起碼的職業道德;第二種境界:志存高遠、克己奉公、修己安人、率先垂范。這是一個從政為官者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從政為官,僅僅做到守職盡責、辦事出以公心、說實話辦實事、嚴格要求自己是不夠的,還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人生追求,自覺做到以事業為重、克己奉公,自覺加強人生修養、黨性修養,立人達人,正己正人,在立黨為公、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實踐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當好表率;第三種境界:懷濟蒼生、夙夜在公、虛懷若谷、道濟天下。以天下為己任、公而忘私、胸懷遠大、造福人民,不是每個從政者都能做到的,但這是一個立志以人為本、從政為官者的最高目標和努力方向。古人講:“為政以德”。官品修養是任何一個從政者的必修課,沒有止境。
以學品修養為尚。學品,簡言之是一個人的學識功夫和學術品格。我們黨倡導領導干部“講學習”,弘揚好的學風,目的在于從中領悟做人、為官、干事的道理。中央提出要建設學習型政黨,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要把學習作為一種習慣、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精神、一種境界,可謂意義深遠。如何加強學品修養,重在做到“三個統一”。
一是為學與為人相統一。為學與為人具有同一性,人有人品,學有學品,學品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品則體現一種人文情懷。為人有時甚至比為學更重要。對于一個學人而言,其應該具備的最起碼的學品和人品,因為看重論文、看重學術成果而去抄襲或剽竊,這只會讓自己的人品變得一文不值,最終導致身敗名裂。國內知名教育家楊叔子院士所言的“先做人,后做事,再做學問”,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在古代,先生對自己的學生、弟子,除殷勤傳學之外,常常授之以為人之道。良師則往往以人品、學品共誨之。用今天的話說,“德藝雙馨”才是衡量良師的重要標尺。
二是求知與求道相統一。學問有大境界和小境界。求知求真是學術研究層面的境界即小境界,可以用王國維《人間詞話》講的學問境界來評說。即古今之成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即做學問成事業者,首先要有執著的追求,登高望遠,瞰察路徑,明確目標方向;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即做學問成事業者,必須廢寢忘食、孜孜以求,經過一番辛勤勞動;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即反復追尋研究,自然會豁然貫通,有所發現、感悟和超越。這是講“求知求真”層次的學問之道。而求道求善求美是大境界,也就是在道德層面講的學問之道。學術是與道德、使命,與國家、時代的命運相關,如果背離這個大前提,其他的討論都是技術層面的,而不是在道德層面討論的大學問。學者不僅要研究學術,還要有強烈的社會關懷和社會責任感、使命感。
三是日進與日新相統一。學問之道,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方法論、價值論的問題,也是個人修養問題。做學問基礎在于繼承、積累和吸納,生命力在于追問求證、創新超越。古人講:“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作為一個學者,要不斷地追求新事物新知識。追求新事物新知識者就會每日都有進步,不追求新知識者相對而言就要退步。從黨員干部講學習、講政治的角度來講,共產黨員的先進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后天的不斷學習、不斷實踐,經過長時間艱苦的黨性鍛煉和黨性修養獲得和保持的。共產黨人不斷增強黨性修養,既是改造客觀世界、完成黨的歷史使命的需要,也是改造主觀世界、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需要。按照加強黨性修養的要求,黨員干部應講政治以養大氣,多讀書以養才氣,不媚俗以養骨氣,淡名利以養正氣,敢擔當以養浩氣。只有遵循正確的途徑和科學的方法,從小處著眼,從點滴做起,終生不懈、修養不止,以日新求日進,才能在積累中實現升華,在平凡中成就偉大。
人生修養無止境,黨性修養永遠在路上。兩千多年前,孔子曾講,他對世人曾有“四憂”:“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這句古老的忠告,今天讀起來,仍然值得我們深思并引以為鑒。
更多與嚴以修身心得體會
1.最新黨員干部嚴以修身心得體會
2.組織部嚴以修身心得體會
3.三嚴三實嚴以修身心得體會范文
4.統計局嚴以修身心得體會
5.嚴以修身心得體會
6.紀檢干部嚴以修身心得體會
7.嚴以修身心得體會:踐行“三嚴三實”之基
8.高校嚴以修身心得體會
9.人大主任嚴以修身心得體會
10.教師嚴以修身心得體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