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周國知同志先進事跡的心得體會
近幾個月來,隨著周國知同志先進事跡的挖掘和新聞媒體的不斷報道,一場學習周國知同志先進事跡的活動在荊楚大地廣泛深入地展開。中共湖北省委和民政部黨組最近又分別作出了在全省和全國民政系統廣泛開展向周國知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把學習周國知同志先進事跡的活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周國知精神正在轉化成為 廣大干部群眾認真實踐“三個代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動力,是我們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加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高揚起國知精神的光輝旗幟,深入地探討國知精神的實質、精髓和思想基礎,才會自覺地充分運用這筆財富,激勵和促進我們的各項工作,更好
的為改革和發展的大局作出更多的貢獻。
一、國知精神的實質和精髓
周國知同志在近三十年平凡的公務員崗位上,做出了數不清的不平凡的事跡,雖然所有的事跡都沒有驚天動地,但處處體現了時代性和先進性,有很多的閃光點,但最耀眼的是以下幾點:
1、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周國知同志參加工作25年,換了六次工作崗位,不論是基層領導干部還是機關一般辦事員,他都能愉快地服從安排,毫無怨言,干一行愛一行,努力干好一行,從不挑肥揀瘦,拈輕怕重。任人武部長是全州優秀專武干部,全國著名扶貧狀元黃子階至今還念念不忘周國知當年的表現;任鄉長時一心琢磨要為群眾修橋鋪路,為干部群眾改善生活條件;任計生辦主任,不僅不怕臟累,不怕“倒霉”,還被評為州、縣的先進;兩度任民政辦主任,不僅沒有淡漠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而且更加鞠躬盡瘁,忘我工作,直至倒在了“消茅”的崗位上。這充分展示了周國知同志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共產黨員先進性形象。
2、默默奉獻,不圖名利。周國知同志在工作中腳踏實地,從不張揚,更沒想過圖名謀利。群眾聽不到他的豪言壯語,看不到他的頤指氣使,所見所聞的只是他傳達的政策、教授的科學種田方法和親情的關懷,以及實打實地為老百姓排憂解難做的事情。周國知同志生前所做的工作、所受的艱苦,不僅沒有見諸報端、媒體,而且他從不向鄉里的同志們傾訴,在他身上,滿腦子裝的都是如何抓緊為鄉親們多做些事情,為困難群眾多解決些困難。翻開周國知同志的筆記本,記的全是困難老百姓的姓名和一串串數據,絲毫不見自己工作成績的記錄。周國知一生只有三張照片,一張登記照,兩張別人抓拍的模糊不清的工作照,在“消茅”過程中為茅棚戶拍了幾百張,也沒為自己和親人留下一張照片。周國知同志默默無聞的工作,是他不圖名利的真實寫照,但他為民、親民、助民、愛民的每一件事情,都深深記在當地老百姓的心中。揹
3、舍小家為大家,舍自己為群眾。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俞正聲同志看了周國知事跡后給予的高度評價。周國知同志一生清正廉潔,的的確確做到了這一點。他經手上百萬元資金,從不為家庭謀取一分錢私利,象兒子想照張相,女兒想用點單位的材料紙的事,他可以舉手就得,但他把守住了。即使是父親和親兄弟本可以按政策享受的照顧他也更加嚴格地給予取消。走進周國知的家里,看到無遮擋的住房和不能再簡單的陳設,不能不在心靈上受到震撼和感動。他對自己的要求達到了苛刻的程度。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周國知同志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為大家、為群眾的事情上。除了把黨和政府的溫暖盡快送到群眾家里外,他把妻子背來的臘肉送給了無肉吃的群眾,他把口袋里僅有的十元錢捐給了無鞋穿的老農婦,他把汗水和鮮血灑在了便民橋上,他把感情融入了福利院老人的心田,他把生命獻給了一百二十七戶住茅棚的鄉親。
4、不畏艱苦,帶頭實干。周國知同志在幫助群眾的工作中始終做到凡事自己帶頭干,帶著群眾干,條件再艱苦也要千方百計創造條件把群眾的事情辦好,而且干得實,干得真,不叫苦,不喊難,一點一滴都充分體現了他求真務實和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他在任后壩鄉鄉長期間,主持修建“幸福橋”時,帶頭從羊腸小道上背水泥,抬石頭,帶頭跳進冰冷的河水中掏沙,一干就是10多天,既使是妻子病重也只是買藥請人帶回,沒有離開工地,直到現在,與他當年一道修橋的群眾談及周國知就禁不住潸然淚下。為推廣地膜苞谷、地膜煙,他走村串戶,苦口婆心地做群眾工作,讓家里人、親戚朋友帶頭種。在任民政辦主任時,只要是發了災,不管是什么時候,他都會及時趕到。就是在肝癌晚期,他仍是強忍劇痛,不怕昏倒,親自帶著村干部硬是核查完該鄉最后一戶茅棚戶。在當地干部群眾的心目中,周國知做的好事可以用背簍揹,可以用籮筐挑,但他從不
夸夸其談,從不指手劃腳,事事處處帶頭苦干實干,一生從不言苦,他是一個不知苦、不叫累的硬漢子公務員。
二、國知精神的思想和社會基礎
周國知同志的先進事跡,集中體現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本色;堅持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的公仆情懷;堅持求真務實、扎實肯干、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堅持“舍小家為大家,舍自己為群眾”的崇高品德上。周國知精神的產生,不是人為的喧染,也不是無根無據的拔高,而有其深厚的社會和思想基礎。
——革命老蘇區的薰陶。周國知同志的家鄉大革命時期是蘇維埃政權建立較早的地方,是共產黨較早發展的一塊紅土地,無數革命先烈的熱血就灑在這塊土地上,他們的革命事跡,對生長在這里的周國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為周國知走向為民辦事的道路起到了萌芽的作用。
——家庭良好風氣的潛移默化。周國知的祖祖輩輩善良誠實,父親抗美援朝回鄉后對兒女有良好的教育,經常要求他們要心地善良,為人誠實,關愛鄉鄰,做每一件事都要對得起黨組織,對得起老百姓。妻子善解人意,通情達理,在長期身患重病的情況下,不拉后腿,支持丈夫工作,并且和父親一道經常告誡周國知,無論家庭多么困難,公家的東西一分都不能拿。這種家庭氛圍,為周國知同志舍小家為大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