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暑假做家務心得體會(通用3篇)
大學生暑假做家務心得體會 篇1
現在的我已經不是小時候那個笨手笨腳,什么事也不懂的小孩子了,我要學著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在暑假生活里,我看見媽媽做事非常勞累,忙都忙不過來。于是我想了想,不如每天都幫媽媽掃一掃地吧!也能給媽媽減輕一點負擔。
第一天,我先學著媽媽掃地的樣子,可是無論我怎么掃也掃得沒有媽媽干凈。媽媽看見后,忙趕過來問我:“你在干什么?”由于她還有很多事要做,所以問我的時候十分匆忙。我連忙對她說:“我在學你掃地。”媽媽聽見我說的話后,臉上原本緊皺的眉頭慢慢舒展開了。我想可能是我說的話溫暖了母親的心。這時,媽媽親切地對我說:“等媽媽有時間了再教你。”到了中午,媽媽終于有時間了,我急匆匆地跑到媽媽面前讓她教我掃地。剛開始,媽媽告訴我怎樣握笤帚,后來又教給我掃土的時候不能用的力太大,否則會按壞笤帚,而且掃得不干凈。
第二天,我開始自己掃起地來。我認真地把每個角落都掃得一塵不染,心里想著:千萬不能讓母親白費苦心。沒過多久,我終于把地掃干凈了,可是,我這時已經汗流浹背了,而且腰也十分地痛。盡管如此,我看著自己勞動的成果還是得意揚揚地笑了起來。這時媽媽進來了,她看見這干凈的地板,興奮地問:“這是誰做的?“我自豪地說:”媽媽,這是我做的!“媽媽聽見后,不知道有多么的高興,連忙贊美了我一番。從那以后,我堅持每天掃一遍地。幾天后,我累得就想躺在床上,動也不想動了。
啊!媽媽每天干活可真辛苦!我一定要學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來幫媽媽減輕負擔,讓媽媽也能輕松輕松。
大學生暑假做家務心得體會 篇2
經歷了將近一周的實習,感慨頗多,我見到了社會最真實的一面,這次社會實踐給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學生們提供了廣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的機會。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豐富了我的實踐經驗,提高了我的團隊合作能力,使我更加了解社會。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引導我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并投身社會的良好形式;我要抓住培養鍛煉才干的好機會;提升我的自身修養,樹立服務社會的觀念與意識。
大學生暑假做家務心得體會 篇3
30多天的暑假,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許多大學生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真情助人也好,外出打工也好,體驗生活也好,留在家里陪伴父母也好,在這個炎熱的夏天總會有真情流入我們的心中,讓我們感懷。不管哪一種真情,對于我們都是一筆享用不盡的財富。
一、做義工:幫助他人,苦中有樂
我家所在的市區每年都有相關的部門招收一部分義工來為社區建設服務。今年市殘聯要舉辦新春聯歡會,而參加者又全部是殘疾人,組織工作較難開展,因而市殘聯要招收十多名義工來協助工作。因為想鍛煉自己,同時又可以幫助他人,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參加了這個為期15天的義工活動。
想象中的義工是比較輕松的,實際卻大相徑庭。由于參與者都是殘疾人,他們中有的看不見,有的聽不見,還有的無法行走,因而組織他們一起排練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首先要學會與他們交流,比如要學習一些常用的手語以便和聾啞人“說話”。之后我們就要幫助他們排練,協助他們上舞臺、為他們遞道具等等。因此在殘聯的工作非常忙,常常是做了一天之后都無力走路。但是,我們所有的義工都很快樂,因為我們與那些殘疾人的心是相通的,而且大家總是互相鼓勵,所有人都處在一個非常融洽的環境中。
有了這次做義工的經歷和體會,我將來還會利用假期時間去做社區義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二、做雜工:體驗生活的艱辛
本以為放假了,就可以在家里睡懶覺。可一回到家,爸爸就跟我說,附近有家包裝廠需要一名雜工,你在家里也沒事做,去試試吧。
剛開始,我挺不愿意的,堂堂一名大學生,要我去做雜工?可是父命難違,只好去了。
我一天要上8個小時的班,上午8:00到12:00,下午1:30到5:30。我要做的就是別人需要我做什么就做什么,比如捆繩子,搬箱子什么的。有時兩邊都需要人幫忙,這邊沒忙完,那邊又要去幫忙。這樣的工作看似很輕松,其實一天忙下來也很累,很羨慕那些呆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的同學。終于盼到春節時有7天假期,在家里天天睡到日上竿頭,除了吃就是睡,有時看看電視,覺得挺無聊。這時我慢慢發現,上班雖然累了點,但也有不少收獲。雖然是雜工,其實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比如: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如何合作,怎樣做事才最省時又省力。
我一共上了16天班,領了500塊錢的工資。拿著自己第一次掙的錢,心理美滋滋的。同時也真正明白了父母掙錢不容易。雖然我不是花錢如流水的學生,但在現實生活中,我看到身邊很多大學生根本就不會“委屈”自己,手機、電腦、MP3抑或MP4,不管是必用的還是根本用不上的,只要自己想要,就都買來。如果是自己一分一分掙來的錢,相信大多數人都和我一樣,不舍得花。
只有自己親身去體驗,才能懂得生活的艱辛,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珍惜生活。
三、賣對聯:學會做生意
假期里終日寂寞難耐,想找點事兒干,正琢磨著利用春節前的幾天來寫對聯賣,就當是打發時間,不料卻遭到父母的堅決反對。一向我行我素的我當然不會放棄這個學做生意的念頭。
古人云:預則立,不預則廢。不管做什幺事情,都要做好準備工作。寫對聯首先要弄清楚材料在哪里買比較便宜,金水怎幺配制,各個細節又應該注意些什幺。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其實包含著很多學問。等到一切就緒,我就在大街上擺起攤子來。起初在大街上還真有點不好意思,后來也就習慣了。我是邊寫邊賣的,剛開始門可羅雀,心理不免有些緊張。漸漸地看熱鬧的人多了,生意也慢慢地好起來了。雖然只有叁天,我卻是忙得不亦樂乎。平日里看那些小商販們并不起眼,但細細觀察,他們的確是市場交易的高手。.我們大學生比起他們來可要遜色多了。
如此一番折騰,的確讓我感觸良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體現在生活中的每個細節;對生活的感受不是靠想象得到的,而是靠真正的實踐換來的。這些東西,哪怕讓我看上三遍《人性的弱點》也體會不出來,倘若起初我聽爸媽的勸,那我可能要丟失一大筆“財富”。
我認為,一件事,只要自己認為值得去做,就不要有太多的顧慮。有付出,就一定有回報!
四、回家:感覺真好
第一次,這么長時間地、這么遠地離開家,離開父母,而當回到那個熟悉的家,只有一種感受——回家的感覺真好!
聞著香噴噴的煲湯,忍不住試著去開蓋,這時隱約聽到樓上有急促的腳步聲,一轉眼,爸爸站在我旁邊說:“這個,你不會開,我來。”看著爸爸,我在想,爸爸肯定是聽到我那踢踏的腳步聲斷定我走進了廚房的。
看著媽媽每天工作那么忙,還要替自己洗一大堆的衣服,實在是于心有愧。于是,揀起衣服來洗,全當撫平心理。不料,曾經常讓我干活的媽媽走過來說:“這衣服你洗不干凈,我來洗吧。”
在家,連看電視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溫暖。因為每當我看電視時就喜歡啃著水果,而這時往往爸爸在一旁削著水果。因為爸爸總是說“這個水果,不是這樣削的,我來。”
聽說,學院開學后要舉行工藝品比賽,而模型是關鍵,于是我手拿鐵錘釘鉗,在家里忙開了。爸爸看了,微笑著說:“還是我來吧。”于是又是父親來動手。
這點點滴滴的小事,難道我真不會嗎?會!但我卻沒有拒絕,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說的那么干脆那幺“振振有詞”,而是我很清楚,這些所謂的理由只是父愛母愛流淌的一個出口,接受是最好的選擇。但我們更應該清楚的是:有一天,我們對他們也能同樣“不經大腦”地找理由或不找理由地給予關愛與蔚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