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保健護理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
幼兒保健護理心得體會范文 篇1
1.行為上的準備
在孩子刷牙這件事情上,我個人建議要先一步準備,從行為和意識兩個方面著手,雖然兩歲開始刷牙,但是從開始長小牙時候,媽媽就要有意識地在寶寶喝奶后給清水沖洗嘴巴,然后堅持告訴他,寶貝,我們來沖沖嘴巴,做個講衛生的好寶寶。我們這些表達習慣,會讓孩子主動接受,慢慢理解。從沖嘴巴過度到用干凈紗布幫助刷牙,也很重要。除了紗布以外貝親還有一款牙膠指套,套在手指上給寶寶刷牙,我個人認為還是紗布柔軟,寶寶不抗拒,不過衛生確實不如牙膠。從紗布刷牙到小牙刷刷牙將近半年時間,如果家長不堅持做的話,寶寶一般都會抗拒。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點都需要早期更早準備,緩慢過度,搬家等到問題出現再彌補,那樣我們累,孩子也痛苦。
2.意識上的準備
除了在行為上準備,意識上建議也要準備的充分。其實就是思想教育。最好的辦法就是閱讀跟刷牙相關的書,還有看相關的動畫片。而家長在給寶寶講故事和看動畫片時,要實事求是,不要恐嚇他,也不要立即要求他開始刷牙,就是客觀描述,當他有疑問時重點回答即可,孩子一旦理解就能主動接受,這是孩子學習成長的一個特點。我在皮皮刷牙事情思想教育上還運用了一點現身說法。有次他在家用小電筒學習幼兒園大夫晨檢,我順勢張大嘴巴讓他看見我的蛀牙,他大吃一驚,主動說,媽媽,我每天都要刷牙。這個,有條件的家長可以試試,雖然,我在皮皮眼里是超級大廚師媽媽,是超級理發師,可是適當的也是反面教材,對于他來說,心愛的媽媽受的苦,他絕對不會因為任性而再次去承受。孩子對媽媽的那種心疼,偶爾可以“利用”一次。
要注意培養刷牙的興趣,及早給他提供刷牙工具是培養他刷牙興趣的有效辦法之一。買一些漂亮刷牙杯和牙刷,讓他自己操作,也是提升興趣的辦法,先別用牙膏,雖然兒童牙膏說可以食用,但是三歲以前最好別用,萬一吞咽下去肯定不好,很多孩子也是因為牙膏的味道抗拒刷牙。
還有一點就是堅持不能讓孩子吃太多甜食,睡前更不能吃。節制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責任,有原則有節制的父母,必定能給孩子作出好榜樣,而這種終身受用的好習慣,父母需要持之以恒。
最后,有條件的話,每年至少兩次帶孩子看牙醫,做好預防保健工作,千萬不要以為乳牙換掉恒牙就好了,錯,乳牙與恒牙息息相關。
幼兒保健護理心得體會范文 篇2
3至4歲,對于多數兒童來講,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年齡。正是從3歲起,那就是漸漸離開父母的環境,走進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和人群中生活,難免幼兒從心理、生理上產生入園焦慮情緒。而適應的關鍵在于使幼兒與老師、幼兒園、小朋友建立感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師生之間的感情,幼兒一旦感到教師、保育員像媽媽一樣可親,新的集體生活就不再是可怕的,而是極有吸引力了。
在這個學期,我擔任的是小二班的保育員。從開學開始,尤其是在入園的一至兩個月,每天都有幼兒在哭鬧,所以在最初的一段時間里面,我都在協助老師一起來安慰那些幼兒,從中我也了解了不同幼兒的性格特點以及不同幼兒的對待方式也是不一樣。
我班的和和、奕同入園焦慮情緒比較大,差不多每天都哭鬧過。其中徐和每天早上5點多就醒,哭,拿書包要回家。我細心觀察到和和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他因從未進過幼兒園,而且年齡也較小,日間哭鬧,午睡也不好,晚上就早睡早醒,有時尿急就醒,哭,我協助老師讓徐和晚些時間睡,半夜1至2時叫他小便一次,讓他安靜睡到天亮。對和和我多些時間和他談心,每天抱抱他,親親他,安撫他不安的情緒。他有進步的時候及時給與表揚。近段時間有所改觀。
日常生活中,我用真摯的愛去對待每一個幼兒,讓幼兒知道老師、保育員是多么愛他們的,就像爸爸媽媽一樣可親,愿意蹲下來把自己當成知心的朋友來看待。與幼兒相處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平等、寬松、和諧、關懷的師生關系。
小班幼兒年紀小,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差,我加倍細心關懷、呵護,關心幫助有困難的幼兒,幼兒出汗了及時為他們擦汗,墊上干凈的毛巾。他們經常解出小便甚至大便,我都認真地給他們擦洗,并給他們換上干凈的衣服。晚上,勤查床,個別跳被及時蓋上。到了冬天,天氣干燥,使幼兒多喝水。有些幼兒的小便特別多,就勤叫幼兒小便,配合帶班老師幫他們把衣服穿好。
在班上,和老師營造一個舒適、干凈,明亮的環境,讓幼兒身心健康、愉快、活潑地加入幼兒園大家庭。
幼兒保健護理心得體會范文 篇3
當好幼兒園的保健老師,對保證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怎樣當好幼兒園的保健老師呢?
要以老師和親人的身份參與幼兒一日生活。晨間檢查或到各班觀察時,可以非常隨便地跟幼兒親切交談,幫助他們解決小的爭端和生活中的難題,使幼兒感受到你是他們生活中的一員,在關心愛護著他們,以逐步改變一般孩子害怕保健老師的心理。這樣,孩子有病時,會很順從地跟你上醫務室打針、吃藥,相信你能夠為他解除病痛。
要真誠關心幼兒,隨時觀察,及時發現病情。幼兒往往不知道自己患病,只知道不舒服,講不清哪兒難受、哪兒疼。患病幼兒只有在相對靜止,如上課、進餐、睡覺時,才容易出現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異常情況,所以班上老師和保健老師要細心觀察。一次,中班有個小朋友呆坐在活動室里,臉色蒼白,我發現后立即查問。幼兒只說頭疼,但查不出原因。根據經驗,我懷疑他有腦外傷,經仔細查證他在廁所門口跌倒過。于是。我們趕緊送往醫院,幸好醫治及時,未出現嚴重后果。
要把醫療保健與教育結合起來。有時小朋友因吵架而致外傷,我就一邊包扎一邊給他們講外傷對健康的危害,講小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有時看到小朋友把玩具放在嘴里,我就告訴他們玩具上有細菌,小的玩具有誤入氣管的危險……由保健老師來講衛生保健常識,孩子一般比較信服,容易接受。有個幼兒每餐飯都要老師喂,教育多次也無效。后來我跟他講:“林林是個聰明的孩子,手多活動能使腦更聰明,吃飯自己不動手,以后你可比不過別的小朋友。’他聽了便自己吃起來。
要擔負起教育的重任、為了讓幼兒知道防病保健的知識,培養良好的一日生活習慣,我根據多年實踐經驗及本園情況,配合各班的保健課,編寫了十多課時的幼兒保健教材,如小班的“幼兒園里的菜香”、中班的“保護牙齒”等。經初步嘗試,幼兒愛聽,家長反應也好。
當初有人不理解我為什么大專畢業后要干幼兒園的衛生保健工作。是的,我也動搖過,斗爭過。是孩子純真的愛留住了我的心,充實了我的生活。看到孩子們健康成長,我從心里感到無比欣慰。我想這也是做好衛生保健工作的一個重要條件吧。